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不仅能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还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到有机的统一。但现在有些阅读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可以用质疑、体验、朗读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
[关键词]阅读教学 质疑 体验 朗读法 增强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阅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阅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人们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做到阅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质疑法质疑阅读
这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不断地阅读课文,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再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通过合作探究。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运用质疑法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予以鼓励,决不能批评斥责。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质疑的思路、角度、方法,让学生懂得从什么地方去找疑问,怎样找疑问,也可以教师先作些示范,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开始质疑。文中“我”一家人开始撵于勒,接着盼于勒,最后竟然躲于勒,为什么呢?通过质疑,产生兴趣,弄清原因,从而明确文章的主题。
(二)体验法感悟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去寻找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性思维潜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体验教学一是读课文,通过默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促进对课文的理解、陶冶情感,只有把课文读懂、读透了,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二是自悟,只有领悟了才有可能体验到,体验到了才有更深地领悟。讲《孔乙己》时,笔者让学生反复体验课文前后不同的外貌描写:两次描写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为什么写孔乙己“身材很高大”?为什么到了第二次外貌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没有了?在动作描写中,孔乙已拿出钱时,第一次是“排”,而第二次是“摸”,这里仅仅是动作的不同吗?假如你是孔乙己,你能体悟出当时孔乙己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笔者并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进行角色体验,然后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体验学习,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三)朗读法强化阅读
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能略知一二。古人认为好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不易遗忘。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赋魅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呢?1.要对朗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2.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正音,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课文《沁园春雪》的末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师范读到此时,可用高昂的语调、雄浑的语势,把诗人那种作为革命领袖的自信与豪迈之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深受感染。3.确保时间,精讲多读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朗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老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读多了,教师讲的必然就少了。4.理解品味。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夏天蝈蝈的活泼可爱,读出秋天枫叶的梦幻绚丽,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
(四)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课外阅读量。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只有加大阅读,博览群书,才能获得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加大课外阅读量。一要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有意义的,像名人传记等,兴趣被激发出来,对自己的阅读就自然会有信心,阅读量就会增大。二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三要指导学生选择好书籍,在兴趣已被激发的情况下。只要是有益的书都可读,正如鲁迅所说:“我们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课本毫无相干的。
总之,教学无定法,只有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才能成功。只要你自信,只有你有恒心,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提高,你的阅读教学定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3、陳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
[2]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M]
[3]山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关键词]阅读教学 质疑 体验 朗读法 增强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阅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阅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人们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做到阅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质疑法质疑阅读
这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不断地阅读课文,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再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通过合作探究。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运用质疑法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予以鼓励,决不能批评斥责。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质疑的思路、角度、方法,让学生懂得从什么地方去找疑问,怎样找疑问,也可以教师先作些示范,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开始质疑。文中“我”一家人开始撵于勒,接着盼于勒,最后竟然躲于勒,为什么呢?通过质疑,产生兴趣,弄清原因,从而明确文章的主题。
(二)体验法感悟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去寻找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性思维潜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体验教学一是读课文,通过默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促进对课文的理解、陶冶情感,只有把课文读懂、读透了,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二是自悟,只有领悟了才有可能体验到,体验到了才有更深地领悟。讲《孔乙己》时,笔者让学生反复体验课文前后不同的外貌描写:两次描写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为什么写孔乙己“身材很高大”?为什么到了第二次外貌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没有了?在动作描写中,孔乙已拿出钱时,第一次是“排”,而第二次是“摸”,这里仅仅是动作的不同吗?假如你是孔乙己,你能体悟出当时孔乙己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笔者并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进行角色体验,然后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体验学习,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三)朗读法强化阅读
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能略知一二。古人认为好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不易遗忘。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赋魅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呢?1.要对朗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2.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正音,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课文《沁园春雪》的末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师范读到此时,可用高昂的语调、雄浑的语势,把诗人那种作为革命领袖的自信与豪迈之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深受感染。3.确保时间,精讲多读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朗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老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读多了,教师讲的必然就少了。4.理解品味。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夏天蝈蝈的活泼可爱,读出秋天枫叶的梦幻绚丽,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
(四)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课外阅读量。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只有加大阅读,博览群书,才能获得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加大课外阅读量。一要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有意义的,像名人传记等,兴趣被激发出来,对自己的阅读就自然会有信心,阅读量就会增大。二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三要指导学生选择好书籍,在兴趣已被激发的情况下。只要是有益的书都可读,正如鲁迅所说:“我们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课本毫无相干的。
总之,教学无定法,只有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才能成功。只要你自信,只有你有恒心,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提高,你的阅读教学定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3、陳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
[2]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M]
[3]山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