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顿故城解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顿故城,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司老街村东北。该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历史文化遗址群,遗址分布比较集中。遗址时代跨度大,从夏商时期延续至东汉末年,此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夏商至汉代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一、南顿故城简介
  南顿故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司老街村东北。属于项城市三点一线文物旅游线路景点之一,地处项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园核心地带,该遗址所在地交通十分方便:东距106国道200米,西临漯阜铁路500米,南临项城市外环路,北距漯宁高速引线1千米,周围系平原地带。1984年进行文物普查,调查试掘得知,城内遗址上层出土较多汉代陶片。下层除东周绳纹板瓦和筒瓦外,还出土有浅裆鬲足和粗绳纹灰陶片,系商代晚期和西周之遗物。
  二、遗址群情况简介
  (一)南顿夏商遗址
  1984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对南顿故城进行了调查试掘,夏商遗址在南顿故城遗址下1.5米,面积稍少于故城。采集的标本有鬲、盆、豆等,质地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两种为主,火候较高,陶质较硬,多呈深灰色,少量呈浅灰色。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的附加堆纹。
  (二)南顿故城遗址
  公元前1005年周成王东征,为震慑这里的商民旧族,封其姬姓子孙在其西北相邻的商水县境内建顿子国。春秋时期,顿子国南迁到此地建新都称南顿。公元前496年楚灭顿,顿民沦为楚奴,顿都遗于后世。秦并天下置南顿邑,归属陈郡,西汉高祖置南顿县延至东汉末年,此400余年旧城复筑。现城址北至光武台,东至106国道,南到崔街、司老街,西至南顿镇,面积50万平方米。四周地面上城墙多被破坏,仅存北城墙东段,城墙西段及其它城墙还存于地面之下。长215米,宽5~12米,残高7米。城内有道路,作坊等遗迹。从古城墙的断面看,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内含有深裆鬲、细绳纹陶片,夹沙灰陶鼎足部蚌镰等物;中层有清晰的夯土层,厚约7~15厘米不等,内含浅裆鬲足、粗细绳纹陶片、兽骨等遗物;上层含大量两汉时期的粗绳纹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材料,夯层十分明显,虽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所存残垣断壁,仍不失古代城池的科学研究价值。该遗址出土的有蚁鼻钱、陶罐、陶豆、铜簇等遗物。
  (三)光武台遗址
  位于南顿故城城墙北30米处,东西长205米,南北约283米,高10米,秦并天下置南顿邑,归属陈郡,西汉高祖置南顿县延至东汉末年,此400余年旧城复筑。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父刘钦任南顿县令,刘秀少年随父亲生活于南顿。“复兴汉室”后,于建武十九年大驾南顿,南顿民众筑高台举城欢庆,此台即是光武台。
  (四)光武庙遗址
  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帝刘秀进幸南顿,念父老旧情,免南顿二年田租,顿民世代感恩,于光武台上建庙祭之。两千余年毁而复修,香火不衰。光武台建筑中轴对称自南向北以此为光武殿、统天殿、灵霄宝殿,皆面阔无间,歇山式建筑,宋时重修,明永乐六年(1408年)重建,嘉靖元年(1522年)增修,清代又重修。1993年刘氏望族又重修。2007年,恢复大殿三座和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自发举办一次二月二民俗文化庙会,并多次有顿氏后代和刘氏后代前来寻根问祖。
  (五)南顿故城蛤蟆寨古墓群
  位于项城西郊,面积2.7平方公里,1977年~2002年先后发掘各类墓葬300座,时代为春秋战国、汉、唐、宋等,该墓群面积较大,内涵丰富,出土文物有青铜剑、戈、陶豆、高柄壶、钫、铁削、弩机、带钩、炉、陶罐、盆、井、陶狗、羊、仓、乐舞佣等近千件。目前项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大多出土于此墓群。这对研究上述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83年,南顿故城蛤蟆寨古墓群被公布为项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周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南顿故城田园古墓群
  位于项城市南顿镇人民政府西南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2004年配合阿深高速公路的文物勘探中发现春秋战国、汉、唐时期墓69座,另有大型青膏泥的土坑墓的线索。2005年春在大广高速公路取土区发现古墓100多座,出土有鼎、豆、壶、高柄壶、碗、青铜剑、戈、矛等。出土文物精美,为战国晚期,是楚灭顿后一段历史的实证。2009年南顿故城田园古墓群被项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物研究价值
  (一)南顿故城地处淮河中游,历史文化厚重。由于淮河流域东部面临大海,西部已深入到中原腹地,涵盖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其南面又有宁镇文化区,南顿故城正处于东西南北文化交汇处,其文化面貌相当复杂,呈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期和开放性。南顿故城下还有夏商遗址,当时这里是王室与淮夷势力犬牙交错,时而兵戎相见,时而和平共处,加大了中原夏商文化向东的传播与影响。建立在这样文化底蕴上的南顿故城,故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西周初,顿国原建在今商水县平店乡一带,春秋时南迁到这里新建都称南顿。秦时为南顿邑,汉代置南顿县,历史较长。南顿故城遗址面积约为4.8平方公里,故城地面尚存一段春秋夯土城墙215米,残高8米,底宽12米,夯层厚0.08~0.15米。城内散存大量板瓦、筒瓦和粗绳纹陶片,还有道路、作坊等遗迹。城东北外侧有光武台旧址。城外发现有春秋时期顿子国墓和大批春秋战国、汉代汉墓葬,历年出土有东周青铜器、汉代陶器和铜器等,不少为国家珍贵文物,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三)南顿故城自东周至东汉,再到魏晋至唐宋金元,经诸侯国都、城邑、县治的变迁,完成了千年历史的大跨越。该遗址保存现状较好,文化内涵丰富,周围的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观。对研究周代淮河流域小国的历史,研究周汉时期城邑建筑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项城市博物馆】
其他文献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题 记  当时光的风沙磨平了心中骄傲的棱角,当无数的工作隐没了本来年轻的面庞,当人生的低谷熄灭了炙热喷薄的热情,我们唯一不曾改变的是心中对梦想的执著。  因为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梦想,陶潜甘愿亲自躬耕田亩之上,不为五斗米折腰,拥有了洒脱不羁的灵魂。因为有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杜少陵甘于
【摘 要】聚焦教师学校生活现场(上课、听课、评课)学习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体教学实践能力。现场学习力提升的互动机制,成为了策略保障,保障了教师在“扎根课堂,面向课程”的研究活动中——“同课异构”“协同课堂”“拓展课程”,都能使相应现场所对应的学习能力获得提升。  【关键词】教师现场学习力 同课异构 协同教学 拓展课程  本文所讲的“教师现场”,是教师的工作现场。根据当前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的主
>摘要:  根据图示理论,在理解英语源语的过程中,口译者应充分激活大脑中已存的各种图式知识,这会使对源语的解码更加迅速、准确。在对译语进行编码时,口译者应做到有利于激活译语听者的已有图式,同时也要有利于帮助译语听者建立新的图式,以便全面了解传递的信息。  口译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它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口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口译实质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的汉文化遗址,在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中,充斥着很多精美绝伦的独具汉文化风格的装饰元素。对这些汉文化装饰元素的梳理、归纳,使其运用到徐
【摘 要】  文章主要对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游戏精神的培育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具体是结合现阶段部分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没有创设专门化角色游戏区、角色游戏时间与空间上存在局限性等实况,提出了为幼儿创设宽阔空间、保证角色游戏开放的时间以及教师施以有效的指导等建议,希望在促进游戏精神回归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  幼儿园 角色游戏 游戏精神 培育形式  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园中一项极为常见的游戏活动,
采用虚拟水理论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评价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虽然水土保持将每年减少入黄径流8亿~21亿m3,但
【摘 要】  留白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师生重视。使用留白艺术,能够展现语文教学的生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丰厚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  “留白”是美术学中的艺术概念,它的哲理性深奥且运用领域广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会运用到“留白”艺术,它是希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内容,将更多学习思考空
【摘 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英语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而口语教学作为小学英语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举例探讨了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 口语教学 优化途径与方法  英语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