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若能把这些非预设性的动态生成资源及时、巧妙、灵活地有效开发和利用,快速调整教学方案,会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氛围,尊重生成——敏锐地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
和谐、民主、愉快而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拓展思维,利于学生发表己见,而且利于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大大增加动态生成性资源。例如在讲《消费及其类型》时,我单刀直入:“同学们,你们吃了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仍大声回答“吃了”。我又问:“你们买房买车了吗?”学生立刻哈哈大笑:“没有。”我接着问:“你们为什么不买呀?”学生七嘴八舌:“我没有钱”,“房价太高了,还是租房吧”,“汽车买得起,养不起”,“我啥都想买,我要去贷款”……在这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我趁热打铁,及时捕捉学生观点中的有效信息,高效而轻松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也深刻体会了我看似玩笑却蕴涵深意的开场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停留在关心吃不吃的最基本的消费上了,而是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
二、抓住精彩,放大生成——巧妙地运用动态生成性资源
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思维是呈开放性的,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下,是无法全部预设到的。因此一旦发现学生有奇思妙想时,教师就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宝贵,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加以有效利用,就有可能会迎来不曾预想的精彩,生成课堂教学的亮点。例如在高三复习《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当我一走进教室,就有几个学生迎上来:“老师,最近钓鱼岛事件持续升温,你觉得我们的钓鱼岛会不会被‘丢掉?”’、“中日之间会不会真打起来?”……听了学生这一番话,我想:何不利用这个热点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下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跟着学生走”,以钓鱼岛事件为主线一贯到底,构建和运用国际社会的主干知识,既评述了时政热点实例,又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一举两得。快下课时,看着学生们群情激昂,我又见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原先我准备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实,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惊喜,他们不但提高了主动探索、構建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而且重振了“国土不容侵犯,民族尊严不容践踏,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的爱国之心和民族尊严。当然,这样的整体性调整,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以及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三、适度拓展,延续生成——及时地延续动态生成性资源
新课标要求学生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社会素养。适度的随机拓展,方能体现课堂的丰富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经历: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名牌消费不一定为过,即使中学生也不为过。”这一节外生枝的说法在课堂教学中制造了一次出乎意料的“冲突”,立即让学生兴奋不已。我随机应变调整预设,围绕这个话题把学生们分成正反方两组,展开辩论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并发表白己的观点……我及时总结和拓展:首先,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进行名牌消费,这是公民的权利,应该予以尊重。其次,作为个别学生在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许可下,适当、适度的名牌消费也不为过,因为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但是,作为中学生不应提倡名牌消费,更不能攀比,应树立文明、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通过这样的处理,既满足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欲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为下一课新知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生成埋下伏笔。
新世纪的教师只有苦练“内功”、吃透教材、充分预设、及时捕捉、巧妙利用,才能让动态生成资源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张扬学生个性,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异彩。
一、营造氛围,尊重生成——敏锐地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
和谐、民主、愉快而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拓展思维,利于学生发表己见,而且利于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大大增加动态生成性资源。例如在讲《消费及其类型》时,我单刀直入:“同学们,你们吃了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仍大声回答“吃了”。我又问:“你们买房买车了吗?”学生立刻哈哈大笑:“没有。”我接着问:“你们为什么不买呀?”学生七嘴八舌:“我没有钱”,“房价太高了,还是租房吧”,“汽车买得起,养不起”,“我啥都想买,我要去贷款”……在这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我趁热打铁,及时捕捉学生观点中的有效信息,高效而轻松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也深刻体会了我看似玩笑却蕴涵深意的开场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停留在关心吃不吃的最基本的消费上了,而是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
二、抓住精彩,放大生成——巧妙地运用动态生成性资源
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思维是呈开放性的,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下,是无法全部预设到的。因此一旦发现学生有奇思妙想时,教师就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宝贵,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加以有效利用,就有可能会迎来不曾预想的精彩,生成课堂教学的亮点。例如在高三复习《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当我一走进教室,就有几个学生迎上来:“老师,最近钓鱼岛事件持续升温,你觉得我们的钓鱼岛会不会被‘丢掉?”’、“中日之间会不会真打起来?”……听了学生这一番话,我想:何不利用这个热点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下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跟着学生走”,以钓鱼岛事件为主线一贯到底,构建和运用国际社会的主干知识,既评述了时政热点实例,又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一举两得。快下课时,看着学生们群情激昂,我又见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原先我准备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实,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惊喜,他们不但提高了主动探索、構建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而且重振了“国土不容侵犯,民族尊严不容践踏,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的爱国之心和民族尊严。当然,这样的整体性调整,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以及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三、适度拓展,延续生成——及时地延续动态生成性资源
新课标要求学生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社会素养。适度的随机拓展,方能体现课堂的丰富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经历: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名牌消费不一定为过,即使中学生也不为过。”这一节外生枝的说法在课堂教学中制造了一次出乎意料的“冲突”,立即让学生兴奋不已。我随机应变调整预设,围绕这个话题把学生们分成正反方两组,展开辩论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并发表白己的观点……我及时总结和拓展:首先,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进行名牌消费,这是公民的权利,应该予以尊重。其次,作为个别学生在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许可下,适当、适度的名牌消费也不为过,因为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但是,作为中学生不应提倡名牌消费,更不能攀比,应树立文明、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通过这样的处理,既满足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欲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为下一课新知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生成埋下伏笔。
新世纪的教师只有苦练“内功”、吃透教材、充分预设、及时捕捉、巧妙利用,才能让动态生成资源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张扬学生个性,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