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居民非农就业自身因素实证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利用Logit回归模型和上海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就对影响农村居民转移就业的个人自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作用方向、机制和程度。
   关键词:农村居民;非农就业;Logit回归;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124-02
  
  收稿日期:2011-10-16
  作者简介:方万里(1979-),男,江苏沭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统计研究。
  
   农村居民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转移到其他产业实现非农就业,其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这些因素有个人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使然,这里主要利用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转移就业的个人自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作用方向、机制和程度。
   一、Logit回归模型
   假设农村居民有从事农业和从事非农业(如果从事非农业即说明其实现了转移就业)两种就业选择,选择的概率分别为 1- P 和 P,影响就业选择的因素有X1、X2、…、Xn,则可建立二项Logit回归模型:
   二、数据处理
   利用随机函数,从上海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家庭住户居民表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出98 366个样本数据,约占16~60岁居民表总体的2.3%。样本中,从事农业的比例为13.5%、非农业为86.5%,与总体的比例13.6%和86.4%相近,说明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影响农村居民就业的自身因素很多,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培训、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择业观念等。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这次农业普查所设计的数据指标及上文的分析和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杜书云,2007),本文以上海第二次农业普查中农村居民主要从事行业(Y)为因变量,选取其中的性别(X1)、年龄(X2)、受教育程度(X3)和是否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X4)四个指标为自变量,把其他内外因素的影响看成常数,即模型中的α。则相应的Logit回归模型为:
   对这些变量做相应的处理:男性(X1=1)、女性(X1=0);年龄按年龄值计(即X2=年龄);受教育程度为“文盲”(X3=1)、“小学”(X3=2)、“初中”(X3=3)、“高中”(X3=4)、“大专及以上”(X3=5);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X4=1)、未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X4=0);2006年主要从事行业为农林牧副渔业(农业,Y=0)、从事其他行业(非农业,Y=1)。
   三、结果分析
   利用SAS9.1进行Logit回归,结果(见表1)。各系数估
   计值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检验,并且系数符号方向合理,将各个系数估计值带入表达式(2)中,得:
   计算出转移就业的平均概率为0.863,与总体非农从业人员的比例86.4%相当接近。
   可以初步判断该模型拟合的较为理想。
   性别的系数为0.0763,大于零,说明男性比较女性而言更愿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农村居民农业从业人口58.55万,其中男性22.63万,女性35.92万,女性高于男性,可以看出更多的男性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中。
   年龄的系数为-0.0636,小于零,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动力或能力下降。
   接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0.2831,大于零,说明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说更有能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
   培训的系数为0.3742,大于零,而且是所有系数中绝对值最大的,这说明对农村居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他们转移就业的最重要环节。农村居民由于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通过自学掌握其他职业技能要困难的多,付出的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二三产业一般都有一定的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村居民很在转移过程中处于弱势,所以职业技能培训越发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中译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上海市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上海市统计网,2007.
  [4] 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 熊会兵.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其他文献
摘要:要想从传统营销渠道模式直接过渡到网络营销渠道模式,就我国的现实国情来说有很多困难。可能一种称为社区网络连锁店模式的过渡营销渠道模式更适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这种模式在我国的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已经具备了开展条件。  关键词:营销渠道;过渡;社区网络连锁店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80-02    自因特网产生以来,网络营销渠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及数学自身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数学课程改革。那么,怎样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具体体现呢?这里给我们广大的教师提供了很大的作为的空间。  关键词:情境;学生;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42-02    我国从2000年开始组织人员在进行各项调查、研究及广泛征求
期刊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法,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教学环节满意度、教学工作评价等方面进行回访调查,再结合SWOT分析,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力争为深化我国大学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使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看清机遇,抓住机
期刊
摘要:格尔茨巧妙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传统灌溉方式”,并利用宗教和法律等文化载体,从理解当地文化出发,解释了它们在当地文化中的合理性,否定了地理环境和科技水平的决定作用。但是由于一个社会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本身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并不真正是一个意义体系,单一地用文化因素去解释经济现象显得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关键词:文化载体;符号;宗教;法律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黑龙江青年学者李清均同志新作《空间生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一书,最近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列入《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正式出版发行。它是作者历时五年半时间深入研究与独立思考的结果。解读此书,我感到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运用新经济地理解释空间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问题是一项很时尚的研究。但李清均同志却另辟蹊径,首次提出空间资源的基本概念,将空间经济学与资源配置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
期刊
摘 要:为缓解县乡基层财政的困难局面,中国制定了以“三奖一补”和“乡财县管”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存在利于县乡化债、利于规范管理等诸多优点,但依然存在着滋长地方依赖思想、弱化基层财政监督效果、支出责任主体不明晰等缺点。此种制度有碍于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如何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革,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县域经济良好、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摆在中国基层财政改革面前必须破解的一道
期刊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针对石首市的实际情况,从石首市的农民增收、农业基础建设、农村民生和农村党建四个方面对当前石首市加快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提出加快石首市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石首市;农民增收;农业基础建设;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0
期刊
摘 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需要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而金融体系在城乡之间的建设差异是阻滞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以永登县为参考对象,通过近十年的数据分析其经济金融现状以及目前城乡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金融体系建设的具体设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金融体系建设;永登县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中国(芜湖)科普产品交易博览会以展会为依托,将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衔接,实现科普事业公益性和科普产业经营性的双重收获。芜湖科博会为科普产品和社会需求搭建了平台,并对城市科普,产业园区建设,科普志愿者培养,科普工作者交流,城市科普工作的推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促进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的建立方面体现出新张力。   关键词:芜湖科博会;科普事业;科普产业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机制的实质是产业原有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在联动中找准产业发展特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价值最大化。实现基于价值链视角的联动发展,制造业自身要夯实基础、错位发展、集群发展。同时政府要发挥引导与服务作用,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引领作用,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价值链视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