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性视角的职业发展管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kaijie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论述职业发展理论和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主体性视角的职业发展管理模式,并分析了天津诺维信公司职业发展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管理启示。
  关键词:主体性;职业发展;职业发展管理;自我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在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要素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员工的利益诉求相应地从传统的单一物质需求,转变为以物质需求为基础的多层次需求,因而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职业发展管理的研究。但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过程中,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缺位,问题表现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单一、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方式匮乏、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模式落后、组织对员工职业发展缺乏持续性支持等问题。因此,研究探讨新的职业发展模式和管理策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职业发展管理研究简述
  职业发展管理的典型理论有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通道理论等。代表性职业选择理论包括了帕森斯“职业——人匹配理论”、佛隆“择业动机理论”和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帕森斯的理论(Frank Parson,1909)“职业——人匹配理论”以员工主客观条件和社会职业需求为基础,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匹配来选择职业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ictor Vroom,1964)的“择业动机理论”认为择业动机强度与个体对一定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和期望值成正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Holland D.,1959)的“职业性向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会极大影响职业的适宜度,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
  职业发展通道表现为横向职业发展、纵向职业发展及网状职业发展等三种典型类型。横向通道设计是指员工在同级管理层次或在同类技术、技能等级上不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间的变动通道;纵向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是对员工在管理等级序列、技术层级和薪酬层次上而变动次序的设计;网状职业发展通道包括纵向的职业发展序列和一系列横向的机会,所产生的职业发展通道是呈网状分布的,其员工职业发展方向表现为多元化、多样性,复杂程度更高。
  因此,“职业发展管理”指员工在选择职业和职位变动的过程中,企业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和员工特征所实施的、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计划、改善工作环境及追求职业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旨在开发员工潜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使员工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管理过程,职业发展管理将贯穿于员工择业、职业晋升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 主体性理念
  向死而生的此在赋予其生命以意义与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就源于人的社会化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主体的精神超越性上,“人是在自身中超越于一切生命及其价值,即整个自然之上的生物。人是这样一种生物,其心理已从生命的依从升华和解放为‘精神’”。卡西尔认为“人性并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过程”。这种精神的无限创造过程即是人在自我与环境互动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观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主体性”具有多重内涵:第一,从哲学上看,主体性是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的结合;第二,从主体能动性上看,主体性表现在主体通过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客我”与自我主观感受的“主我”相互影响下的自由选择;第三,从价值指向上看,主体性表现在自我意识生成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判断对当下社会化行为的价值判断。
  因此,哲学角度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具有知、情、意的个体在社会过程中自我意識的建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主体的职业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化活动,也必然使得主体在为组织贡献自己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 管理新思维:自我管理
  主体性理论折射于管理学领域,就内在地表现为个体的自我管理、授权管理等形式。自我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新思维,是以人的主体性为人性基础的,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对于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的自我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柔性管理和去中心化的管理。传统的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依靠的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力,组织内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命令、监督和控制。而柔性化管理使员工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它“以人为中心”,建立在员工对组织文化、规章制度的自我内化的基础上,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传统的管理以权力等级的制度来实现效率的目的,而自我管理强调去中心化、组织扁平化以实现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自我管理主要适用于追求高层次需求的知识型员工,他们从被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为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将其自身的价值实现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互为依托。
  因此,自我管理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组织目标而自我约束、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可以看出,自我管理是管理本质的真正回归。
  四、 基于主体性的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模式
  基于主体性的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模式是以员工自我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制度管理、协作及服务式管理为辅助,并结合组织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要求,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共赢的模式。有效的职业发展管理模式需要满足两个层面的要求:
  首先,员工层面上,基于主体性的职业发展管理模式以员工自我管理方式为核心,倡导员工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学习和自我超越为导向,进行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具体而言,自我管理的实现机制包括如下:其一,自我管理首先是自我内心程序的一种构建和优化,通过自我信念和组织远景的结合,建立自我和谐的心灵程序,是个人融入组织的前提;其二、通过内化组织文化所形成的惯习以实现在交往实践中与组织其他成员的协作沟通,和谐的人际管理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其三,自我管理需要以信任为伦理基础,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以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信任等等。充分信任有利于形成宽松、自由的组织氛围,为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环境和一定的心理基础;其四,自我管理还需要员工进行持续化的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自我完善过程,既是以提升工作绩效为目标,也是以实现个人发展为目标,只有建立在不断进步上的自我管理,才能获得组织认可和个人持续发展。   其次,组织层面上,基于主体性的职业发展管理模式,要求组织为员工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和原则。第二,开展具体的职业发展管理工作,例如工作分析、岗位设置及薪酬制度设计等等。第三,以心理契约管理强化员工与组织关系。第四,构建以员工导向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氛围,支持员工自我管理活动。第五,为不同类型员工的职业发展设计平等的发展平台和不同的发展通道。
  因此,从组织和员工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主体性的职业发展管理模式,既体现了员工主体性的价值取向,也同样适应了组织人本管理的经营理念。理论上避免了发展系统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可操行弱的缺点,并有利于管理思维及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上有利于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五、 天津诺维信的职业发展管理实践
  1. 诺维信人力资源管理特色。诺维信集团(Novozym-es)是全球最大的工业酶制剂和工业微生物制剂生产商,天津诺维信主要从事食品级、工业级的酶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业性高新技术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状况及管理特色体现如下:致力于组建一支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并给予员工平等发展机会;提供结合当地现实情况的全球性机会平等;对员工职业发展进行信息跟踪;提供员工反映问题的申诉程序和渠道;尊重员工的人权问题,遵循人权基本原则。
  2. 员工视角:如何实施自我职业管理。诺维信公司开发了一套系统,在保证员工能力满足业务目标需求的同时,兼顾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公司的所有职员都有个人发展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目标所需具备的能力。因此,个人发展计划是诺维信员工职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具体而言,员工职业发展计划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能力评估(Strengths Assessment)。在诺维信,每一个员工在进入组织之前,需要提交对个人优缺点的自我评定报告,报告内容主要从学历、性格、价值观、职业技能、实践经历以及个人缺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自我评定。同时,结合职业意愿和岗位选择需求,员工与组织协调确定入职后的工作职责及内容。
  (2)趋势/未来设想(Trends/Future Story)。诺维信的员工不仅需要了解未来趋势的可能变化,还需要深入分析这些趋势对诺维信事业发展、对部门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深度和强度,以便于员工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计划。
  (3)现实职业的发展意愿(Development Needs in Current Jobrole)。一方面,员工结合个人职业能力分析,分析自身是否达到了岗位职责的能力要求,谋求个人与岗位之间的相互匹配;另一方面,员工结合未来职业发展趋势分析,描述个人对现实岗位的提升意愿和发展期望,以便于组织帮助员工职业发展设计路径,并提供支持条件。
  (4)未来职位或发展需求(Future Jobroles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利用1987年至2012年的中美贸易的双边数据,应用扩展的引力模型,从文化差异视角分析消费需求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多维度的文化差异中,消费需求对两国贸易收支有直接关联,然而未必是导致贸易失衡的主要因素。更深层次的制度文化、政府权力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对贸易有着显著影响。进一步推断:我国需立足于长远利益,提出战略性的文化整合方案,并且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前提下,促进
摘要: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总部合理的功能定位对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竞争优势的塑造十分关键。文章以海航集团为例,采用动态分析视角,深入剖析和探讨了其总部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和价值创造方式的不断演变,对我国其他企业集团总部准确定位自身功能及价值创造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集团总部;功能定位;价值创造  一、 引言  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摘要:文章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如何进行有效地知识转移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建立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结论为:首先,企业资源优势互补是创造性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成功的前提。其次,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地相互结合是提升动态技术能力的关键。最后,对于想要通过跨国并购提升技术能力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尤其重视逆向知识转移。关键词:知识转移;动态技术能力;创造性资产寻求;跨国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更多依赖外部转移、购买和应用知识,吸收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已有文献,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旨在对企业创新有实际指导作用。关键词:吸收能力;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公共研发政策一、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Cohen和Levinthal最早定义了吸收能力,指企业从外部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去的研究表明,以
摘要:新常态条件下,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需要寻找新的动力,国外的城市开放式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文章研究美国与欧洲五个城市的开放式创新实践过程,分析了城市开放式创新采用的形式及核心和外围两层参与者结构,并就如何实施并发展城市开放式创新这一理念给出政策建议。关键词:城市开放式创新;开放数据;众包;新型城镇化一、 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这一概念2003年由Chesb
摘要:随着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制度背景的消失,由此产生的经济弊端逐渐凸显,而弊端产生的根源在于,买外汇发行人民币是央行与商业银行、企业之间的交易,缺少财政的参与,导致货币超发且没有回流机制。铸币税是政府发行货币的结果,被普遍认为是解决财政赤字融资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货币发行方式与铸币税的规模、性质和退出机制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并直接影响着铸币税的效用。因此,文章从铸币税的视角分析了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弊端
摘要:文章基于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运用面板数据,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除企业自身R
摘要:文章首先对传统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探讨,然后,根据归纳、总结出的传统企业成长影响因素,通过七个典型的电子商务企业成长历程进行案例筛选,最后,依据选择后的成长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的方式,再次筛选这些因素,从而遴选出团队创新能力、网络技术应用的领先性、品牌推广力度、售后服务能力、物流设施支持程度、用户口碑六个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关键词: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
摘要:文章基于价值链—资源—能力的分析框架,以颖祺实业与英伟实业两家毛织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探寻其动态能力提升的路径、策略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GVC/NVC双重嵌入是这类企业提升动态能力、转型升级的普遍路径。具体为传统制造企业从双重嵌入中获取信息、知识和资源,通过组织学习内化后实现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关键词:GVC;NVC;传统制造企业;动态能力一、 文献综述借助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摘要:文章运用案例方法,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外资源“走出去”并购赞比亚国家卢安夏(Luanshya)铜矿为研究对象,实证探讨了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影响,实现并购目标的互动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复杂环境规制下中央企业跨国并购目标的实现,是并购方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应对环境影响力量的过程;价值、资源、文化等领域的并购后整合(PMI),是中央企业跨国并购后“中国式整合”模式的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