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如何进行有效地知识转移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建立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结论为:首先,企业资源优势互补是创造性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成功的前提。其次,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地相互结合是提升动态技术能力的关键。最后,对于想要通过跨国并购提升技术能力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尤其重视逆向知识转移。
关键词:知识转移;动态技术能力;创造性资产寻求;跨国并购
一、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献相对较少。几乎没有国外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知识转移问题进行研究,而国内也只有几个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刘文纲等(2007)从无形资源的隐默性和适配性出发,探讨了这些性质对资源在中国跨国公司内部进行扩散和转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刘文纲等(2009)进一步分析了文化差异和竞争战略冲突对跨国并购中技术转移的影响。张天桥、崔新建(2008)指出中国企业知识转移应注重由国外子公司到国内母公司地逆向转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路径和过程。同样,邹玉娟(2008)通过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 接投资有利于母国技术的提升,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一种适宜选择。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分析了逆向技术转移与母国技术提升的具体路径。刘明霞(2009)以邓宁的OLI框架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企业逆向知识转移的先天劣势,并进一步提出了克服这些劣势的解决思路。宣烨(2010)则从策略互动、组织学习、协调沟通和组织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跨国并购后,企业资源和能力有效转移的影响因素。最后,聂磊 (2012)从知识特性、接收方特征、传授方特征、组织比较情景、转移方式五个方面对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过程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对中国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影响中国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但大多借用前人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研究成果,缺乏对在发展中国家情境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特殊性分析。其次,这些学者大多强调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地逆向知识转移,而忽视正向知识转移的作用。事实上,只有将逆向知识转移与正向知识转移相结合,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才能使中国企业在获取技术的同时实现动态技术能力地提升。因此,仅关注逆向知识转移不能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进行全面地把握。由此可见,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过程及其特殊性进行全面、完整地分析对于创造性资产寻求型的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后进行成功整合以及实现战略目标,提升动态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
1. 技术获取与动态技术能力。企业知识论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两类: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Spender,1992)。在此基础上,Baden-Fuller(2004)最早将联盟内的知识转移活动分为知识获得(Knowledge Accession)与知识习取(Knowledge Acquisition)。知识获得指联盟内不同成员为了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将自身知识资源进行结合;知识习取则是企业通过吸收合作伙伴知识拓宽自身知识存量和质量的学习机制。知识获得与知识习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创造了新的知识。
笔者以Baden-Fuller的知识获得与知识习取理论为基础,将中国企业跨國并购活动分为技术获取与发展动态技术能力,即创新能力两类。技术获取指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了被并购方己有的技术知识,例如生产设备、知识产权等;而发展动态技术能力则意味着企业在获取先进技术后,通过吸收、消化该技术,创造出新的知识,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Buckley(2009)指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联盟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取知识。但中国跨国公司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中国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差距,全面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发展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増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仅仅为了获取技术而不对所获得的技术进行吸收、整合和创新,那么企业很难提升自身的动态技术能力。国家通过引进技术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技术获取是发展动态技术能力的条件和手段,发展动态技术能力则是技术获取的最终目的。因此,创造性资产寻求型的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只有将技术获取与提升动态技术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2. 技术获取、动态技术能力提升与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从知识传送方流向知识接收方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笔者将知识转移分为正向知识转移和逆向知识转移。正向知识转移指知识由中国母公司流向国外子公司,而逆向知识转移则指知识由国外子公司流向中国母公司。中国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过程应该包含以上两个方面。
创造性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首先是要获取国外子公司的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知识。这需要通过逆向知识转移将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内嵌于各种设备、人力的先进技术转移到母公司,从而实现技术获取。然而,技术获取只是手段,提升企业动态技术能力才是最终目的。逆向知识转移只是将国外子公司原先所拥有的设备、知识产权、技术人才等转移到母公司,从而获取了子公司己有的技术,并没有真正实现动态技术能力地提升。想要发展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必须在获取技术后,对其进行消化、吸收,通过整合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优势资源,提升动态技术能力。而这一整合过程即是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将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跨国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从目前创造性资产寻求型的跨国并购案例来看,中国企业的并购对象通常是由于管理不善、生产成本高导致财务亏损但却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与这些公司相比,中国跨国企业往往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有的企业还拥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与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动态技术能力提升地实现需要中国企业将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逆向知识转移获得国外子公 司的先进技术,同时通过正向知识转移将母公司低成本生产模式等优势与子公司在研发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促进中国企业动态技术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知识转移;动态技术能力;创造性资产寻求;跨国并购
一、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献相对较少。几乎没有国外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知识转移问题进行研究,而国内也只有几个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刘文纲等(2007)从无形资源的隐默性和适配性出发,探讨了这些性质对资源在中国跨国公司内部进行扩散和转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刘文纲等(2009)进一步分析了文化差异和竞争战略冲突对跨国并购中技术转移的影响。张天桥、崔新建(2008)指出中国企业知识转移应注重由国外子公司到国内母公司地逆向转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路径和过程。同样,邹玉娟(2008)通过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 接投资有利于母国技术的提升,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一种适宜选择。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分析了逆向技术转移与母国技术提升的具体路径。刘明霞(2009)以邓宁的OLI框架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企业逆向知识转移的先天劣势,并进一步提出了克服这些劣势的解决思路。宣烨(2010)则从策略互动、组织学习、协调沟通和组织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跨国并购后,企业资源和能力有效转移的影响因素。最后,聂磊 (2012)从知识特性、接收方特征、传授方特征、组织比较情景、转移方式五个方面对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过程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对中国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影响中国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但大多借用前人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研究成果,缺乏对在发展中国家情境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特殊性分析。其次,这些学者大多强调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地逆向知识转移,而忽视正向知识转移的作用。事实上,只有将逆向知识转移与正向知识转移相结合,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才能使中国企业在获取技术的同时实现动态技术能力地提升。因此,仅关注逆向知识转移不能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进行全面地把握。由此可见,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过程及其特殊性进行全面、完整地分析对于创造性资产寻求型的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后进行成功整合以及实现战略目标,提升动态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
1. 技术获取与动态技术能力。企业知识论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两类: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Spender,1992)。在此基础上,Baden-Fuller(2004)最早将联盟内的知识转移活动分为知识获得(Knowledge Accession)与知识习取(Knowledge Acquisition)。知识获得指联盟内不同成员为了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将自身知识资源进行结合;知识习取则是企业通过吸收合作伙伴知识拓宽自身知识存量和质量的学习机制。知识获得与知识习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创造了新的知识。
笔者以Baden-Fuller的知识获得与知识习取理论为基础,将中国企业跨國并购活动分为技术获取与发展动态技术能力,即创新能力两类。技术获取指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了被并购方己有的技术知识,例如生产设备、知识产权等;而发展动态技术能力则意味着企业在获取先进技术后,通过吸收、消化该技术,创造出新的知识,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Buckley(2009)指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联盟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取知识。但中国跨国公司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中国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差距,全面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发展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増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仅仅为了获取技术而不对所获得的技术进行吸收、整合和创新,那么企业很难提升自身的动态技术能力。国家通过引进技术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技术获取是发展动态技术能力的条件和手段,发展动态技术能力则是技术获取的最终目的。因此,创造性资产寻求型的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只有将技术获取与提升动态技术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2. 技术获取、动态技术能力提升与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从知识传送方流向知识接收方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笔者将知识转移分为正向知识转移和逆向知识转移。正向知识转移指知识由中国母公司流向国外子公司,而逆向知识转移则指知识由国外子公司流向中国母公司。中国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过程应该包含以上两个方面。
创造性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首先是要获取国外子公司的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知识。这需要通过逆向知识转移将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内嵌于各种设备、人力的先进技术转移到母公司,从而实现技术获取。然而,技术获取只是手段,提升企业动态技术能力才是最终目的。逆向知识转移只是将国外子公司原先所拥有的设备、知识产权、技术人才等转移到母公司,从而获取了子公司己有的技术,并没有真正实现动态技术能力地提升。想要发展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必须在获取技术后,对其进行消化、吸收,通过整合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优势资源,提升动态技术能力。而这一整合过程即是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将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跨国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从目前创造性资产寻求型的跨国并购案例来看,中国企业的并购对象通常是由于管理不善、生产成本高导致财务亏损但却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与这些公司相比,中国跨国企业往往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有的企业还拥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与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动态技术能力提升地实现需要中国企业将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逆向知识转移获得国外子公 司的先进技术,同时通过正向知识转移将母公司低成本生产模式等优势与子公司在研发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促进中国企业动态技术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