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到有人抱怨,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我们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了。对于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宁愿在网络上查阅资料,也不愿意去享受阅读的乐趣。但是,一本好书的价值永远是不能替代的,而读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与心灵契合的旅程。
大体说来,信息技术教师读书,不外乎以下几种目的:一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读,这是一种吃快餐式的读法;二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读,着眼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个体成长的追求;三是闲来无事,随手而读,却也偶有所得,乐在其中。开卷有益。
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久而未决的难题豁然开朗?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对自己的教学之路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您有过上面的阅读体验,您是否愿意与大家分享您的这一次读书经历?
好了,还是让老师们用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和书中精彩的篇章来为我们娓娓道来吧!
主持人:魏宁(E-mail:wn828@126.comqq:354986136)
技术是知识进化的主体。一般的论述中,“技术”被概括为“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也是一门技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掌握这门技术中的很多方面。
专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对技术的学习也就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在这夸父追日般的漫长奔跑中,我们感受到了技术学习的枯燥和痛苦,能够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就是对技术的热情追求和探索精神。
对学习者来说,艺术类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快乐和陶冶情操的过程,而技术的学习过程却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的兴趣去支撑,只有在掌握它之后,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一旦技术的难度使我们无法掌握它,就很容易让人灰心丧气。因此,技术通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只有在驾驭它之后,才有一种可以俯视的成就感。
技术类的书籍,也多是一副冰冷的面孔,而我们对技术的学习,却又不得不与它打交道。因此,行文活泼、语言幽默、深入浅出、高瞻远瞩的技术类书籍,是信息技术教师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书籍,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技术的美感和热情。
● 技术的美感
技术本身是美的,因为技术的支撑——科学,本身就是美的。技术的美感正是来自于它蕴藏着的科学的美以及它的匠心和智慧。而当技术被糅合进作品和工具之后,又会从视觉和思想上给人美的启迪和享受。
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对光和色关系的科学发现,使得视觉艺术有了科学的实现基础,艺术家的创作也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技术常常依附于科学,因而技术的美感相比艺术来说更加理性。当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一些历史上的很有名气的艺术品时,有时还会看到它们违反科学常识的痕迹,如透视和解剖上的错误,包括达·芬奇在内的名家也难以避免,因而他提出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进行创作。
技术的传承,最容易采用的形式,就是书籍。一本好的技术类书籍,不仅能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且事半功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某一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能够得到一本好书的指点,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类书籍几乎是凤毛麟角的,远远不像文学艺术类书籍那样俯拾即是。
如果技术类的书籍能够做到很艺术地来传承技术,实在是学习者的一大幸事。从李涛的《高手之路》系列书籍我们可以看到,有时看似很复杂的技术,学习起来其实很简单;而从李治的《别告诉我你懂PPT》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有时自以为很简单的技术,掌握起来却并不容易。
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技术美感的书籍,常常是依靠其作品的美感和语言的美感来打动人的,这类书籍,也往往以视觉艺术类的居多。通过计算机来创造和实现视觉艺术,已经成了技术与艺术最好的结合。
● 作品的美感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可能都对《照像馆的故事》有很深的印象,那驾四轮马车不知带领过多少人走进了图像处理的艺术殿堂。
《照像馆的故事》不只是一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大型情景化的Photoshop教学片。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的书籍加光盘的形式,尤其是教程类的书籍。这种司空见惯的形式中,书籍是平铺直叙的教程,光盘是配套的素材或者是视频格式的讲解。
《照像馆的故事》却不是这样。在它的三张随书光盘中,是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呕心的制作。不仅仅是每个例子,甚至每个场景、每个道具,都是计算机精心绘制而成的。在点击一些物品时,甚至会标注上绘制所用的时间,有时一件简单的器具,就花费了作者30个小时的时间。如此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着实感动。
放入光盘,启动程序之后,即有一种观赏艺术大片的感觉,那些气势恢弘的渲染、精细入微的刻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陶冶,更是心灵的震憾。
在300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快乐镇里,衣冠楚楚的绅士驾着18世纪的四轮马车正风风火火地奔向阿道贝照相馆…
大体说来,信息技术教师读书,不外乎以下几种目的:一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读,这是一种吃快餐式的读法;二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读,着眼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个体成长的追求;三是闲来无事,随手而读,却也偶有所得,乐在其中。开卷有益。
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久而未决的难题豁然开朗?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对自己的教学之路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您有过上面的阅读体验,您是否愿意与大家分享您的这一次读书经历?
好了,还是让老师们用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和书中精彩的篇章来为我们娓娓道来吧!
主持人:魏宁(E-mail:wn828@126.comqq:354986136)
技术是知识进化的主体。一般的论述中,“技术”被概括为“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也是一门技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掌握这门技术中的很多方面。
专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对技术的学习也就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在这夸父追日般的漫长奔跑中,我们感受到了技术学习的枯燥和痛苦,能够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就是对技术的热情追求和探索精神。
对学习者来说,艺术类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快乐和陶冶情操的过程,而技术的学习过程却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的兴趣去支撑,只有在掌握它之后,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一旦技术的难度使我们无法掌握它,就很容易让人灰心丧气。因此,技术通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只有在驾驭它之后,才有一种可以俯视的成就感。
技术类的书籍,也多是一副冰冷的面孔,而我们对技术的学习,却又不得不与它打交道。因此,行文活泼、语言幽默、深入浅出、高瞻远瞩的技术类书籍,是信息技术教师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书籍,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技术的美感和热情。
● 技术的美感
技术本身是美的,因为技术的支撑——科学,本身就是美的。技术的美感正是来自于它蕴藏着的科学的美以及它的匠心和智慧。而当技术被糅合进作品和工具之后,又会从视觉和思想上给人美的启迪和享受。
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对光和色关系的科学发现,使得视觉艺术有了科学的实现基础,艺术家的创作也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技术常常依附于科学,因而技术的美感相比艺术来说更加理性。当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一些历史上的很有名气的艺术品时,有时还会看到它们违反科学常识的痕迹,如透视和解剖上的错误,包括达·芬奇在内的名家也难以避免,因而他提出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进行创作。
技术的传承,最容易采用的形式,就是书籍。一本好的技术类书籍,不仅能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且事半功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某一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能够得到一本好书的指点,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类书籍几乎是凤毛麟角的,远远不像文学艺术类书籍那样俯拾即是。
如果技术类的书籍能够做到很艺术地来传承技术,实在是学习者的一大幸事。从李涛的《高手之路》系列书籍我们可以看到,有时看似很复杂的技术,学习起来其实很简单;而从李治的《别告诉我你懂PPT》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有时自以为很简单的技术,掌握起来却并不容易。
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技术美感的书籍,常常是依靠其作品的美感和语言的美感来打动人的,这类书籍,也往往以视觉艺术类的居多。通过计算机来创造和实现视觉艺术,已经成了技术与艺术最好的结合。
● 作品的美感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可能都对《照像馆的故事》有很深的印象,那驾四轮马车不知带领过多少人走进了图像处理的艺术殿堂。
《照像馆的故事》不只是一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大型情景化的Photoshop教学片。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的书籍加光盘的形式,尤其是教程类的书籍。这种司空见惯的形式中,书籍是平铺直叙的教程,光盘是配套的素材或者是视频格式的讲解。
《照像馆的故事》却不是这样。在它的三张随书光盘中,是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呕心的制作。不仅仅是每个例子,甚至每个场景、每个道具,都是计算机精心绘制而成的。在点击一些物品时,甚至会标注上绘制所用的时间,有时一件简单的器具,就花费了作者30个小时的时间。如此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着实感动。
放入光盘,启动程序之后,即有一种观赏艺术大片的感觉,那些气势恢弘的渲染、精细入微的刻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陶冶,更是心灵的震憾。
在300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快乐镇里,衣冠楚楚的绅士驾着18世纪的四轮马车正风风火火地奔向阿道贝照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