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美感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_fly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到有人抱怨,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我们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了。对于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宁愿在网络上查阅资料,也不愿意去享受阅读的乐趣。但是,一本好书的价值永远是不能替代的,而读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与心灵契合的旅程。
  大体说来,信息技术教师读书,不外乎以下几种目的:一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读,这是一种吃快餐式的读法;二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读,着眼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个体成长的追求;三是闲来无事,随手而读,却也偶有所得,乐在其中。开卷有益。
  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久而未决的难题豁然开朗?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对自己的教学之路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您有过上面的阅读体验,您是否愿意与大家分享您的这一次读书经历?
  好了,还是让老师们用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和书中精彩的篇章来为我们娓娓道来吧!
  主持人:魏宁(E-mail:wn828@126.comqq:354986136)
  
  技术是知识进化的主体。一般的论述中,“技术”被概括为“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也是一门技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掌握这门技术中的很多方面。
  专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对技术的学习也就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在这夸父追日般的漫长奔跑中,我们感受到了技术学习的枯燥和痛苦,能够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就是对技术的热情追求和探索精神。
  对学习者来说,艺术类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快乐和陶冶情操的过程,而技术的学习过程却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的兴趣去支撑,只有在掌握它之后,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一旦技术的难度使我们无法掌握它,就很容易让人灰心丧气。因此,技术通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只有在驾驭它之后,才有一种可以俯视的成就感。
  技术类的书籍,也多是一副冰冷的面孔,而我们对技术的学习,却又不得不与它打交道。因此,行文活泼、语言幽默、深入浅出、高瞻远瞩的技术类书籍,是信息技术教师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书籍,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技术的美感和热情。
  ● 技术的美感
  技术本身是美的,因为技术的支撑——科学,本身就是美的。技术的美感正是来自于它蕴藏着的科学的美以及它的匠心和智慧。而当技术被糅合进作品和工具之后,又会从视觉和思想上给人美的启迪和享受。
  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对光和色关系的科学发现,使得视觉艺术有了科学的实现基础,艺术家的创作也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技术常常依附于科学,因而技术的美感相比艺术来说更加理性。当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一些历史上的很有名气的艺术品时,有时还会看到它们违反科学常识的痕迹,如透视和解剖上的错误,包括达·芬奇在内的名家也难以避免,因而他提出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进行创作。
  技术的传承,最容易采用的形式,就是书籍。一本好的技术类书籍,不仅能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且事半功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某一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能够得到一本好书的指点,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类书籍几乎是凤毛麟角的,远远不像文学艺术类书籍那样俯拾即是。
  如果技术类的书籍能够做到很艺术地来传承技术,实在是学习者的一大幸事。从李涛的《高手之路》系列书籍我们可以看到,有时看似很复杂的技术,学习起来其实很简单;而从李治的《别告诉我你懂PPT》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有时自以为很简单的技术,掌握起来却并不容易。
  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技术美感的书籍,常常是依靠其作品的美感和语言的美感来打动人的,这类书籍,也往往以视觉艺术类的居多。通过计算机来创造和实现视觉艺术,已经成了技术与艺术最好的结合。
  ● 作品的美感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可能都对《照像馆的故事》有很深的印象,那驾四轮马车不知带领过多少人走进了图像处理的艺术殿堂。
  《照像馆的故事》不只是一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大型情景化的Photoshop教学片。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的书籍加光盘的形式,尤其是教程类的书籍。这种司空见惯的形式中,书籍是平铺直叙的教程,光盘是配套的素材或者是视频格式的讲解。
  《照像馆的故事》却不是这样。在它的三张随书光盘中,是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呕心的制作。不仅仅是每个例子,甚至每个场景、每个道具,都是计算机精心绘制而成的。在点击一些物品时,甚至会标注上绘制所用的时间,有时一件简单的器具,就花费了作者30个小时的时间。如此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着实感动。
  放入光盘,启动程序之后,即有一种观赏艺术大片的感觉,那些气势恢弘的渲染、精细入微的刻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陶冶,更是心灵的震憾。
  在300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快乐镇里,衣冠楚楚的绅士驾着18世纪的四轮马车正风风火火地奔向阿道贝照相馆…
其他文献
2009年10月23日至25日,我校物理学科部一行四人,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教师赛项——网络教研团队的比赛,来自全国各地148个团队参加了这次比赛。在头脑风暴式的三天比赛里,我们集聚团队智慧,精诚合作,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较强的教研能力、协作能力、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各个环节的比赛内容,一举获得了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学组最高奖“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我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创始国之一。1988年2月,我国正式发布等效采用IS09000标准,并于1989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我国将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下简称ISO标准)引入到国内的各个领域,在为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入世”基础。我国在各个领域采用ISO标准,理所当然的包括教育领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在其主持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将使学校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辅助基础知识教学    《历史与社会》教学材料的跨时空性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而互联网可以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营造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知识表征多元化的模拟与仿真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无法比拟的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下称“新课标”)公布以来,引起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领域的关注与讨论,一些新教材也陆续出版。笔者从2003年春项目启动到2004年6月教材正式出版,参与了高中信息技术课教材(下称“高中教材”)的编写工作。高中教材至今已经过近三年的使用和检验,它是否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满足教学要求?笔者通过亲身经历,从教材编写原则和编写策略两方面,讨论新课标下高中教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及肠道屏障尚未发育成熟,如果食物的選择不恰当,会大大增加过敏的发生风险。  祝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师,医学博士,美国营养学博士后,上海儿童营养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科普促进委员会特聘教师。主要从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双语教学与个性化营养的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多次获奖。长期从事公共营养宣教指导,在通过个性化营养与健康管理模式促进不同人群健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恰恰满足了它的需要,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形式,使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灵活化、成效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然而,多媒体技术最令人振奋的发展莫过于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
题记:以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已被证明是儿童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信息时代,儿童爱听的故事有了新的化身——电子故事,如何设计和创作出精彩的电子故事,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电子故事书之互动设计》一文,供有关电子故事融入于学科学习之互动设计的创作者、制作者、浏览者借鉴与参考。    前言    电子书的出版为阅读行为带来新的价值与内涵,使得人类的阅读行为已由单向式的平面文字阅读,走向交互式的多媒体阅读
对于教师来说,经历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是一次磨练,更是一次“痛苦”的历练,但可以因此成长和成熟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教研活动,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年,信息技术教研员王老师和美术教研员赵老师组织的一次全区的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异本同构、优化教学)。这次教研活动很特别,是美术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站在同一个讲台上,共同来上一堂长达1个半小时的课。以往我都是作为一个听课者去参与区级教研活动,而这次却要在活动
人生在世,五味杂陈。单就“制作课件”这一今日教师避无可避之事来说,也是酸苦辛甘咸无一可免。    酸入肝,生津、收敛。制作课件必然有许多的“辛酸”,但只要肝平而气顺,静下心来努力钻研,潜心探究,做出的课件必不“寒酸”。  苦入心,清热、泄火。虽都说制作课件是“苦差”,动脑动手时难免“苦思”、“苦恼”,但却也能使人远离浮躁、平心静气。若是急功近利,怕是结果会令人“苦闷”了。  辛入肺,解表、行气。课
信息交流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无论是高中课本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侧重于介绍交流的意义、影响及交流的方式,而对实质性的交流却往往避重就轻,无法放开手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需要上网:网络是信息技术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搜索、下载、发布、交流等课,需要上网才能完成。  二、学生想上网:在网络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