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生活,随意抒发对生活,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让儿童的心境变得自由而轻松,让儿童的“写话”成为自身表达的需要,成为真实而精彩的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 写话教学 儿童诗 共享读 分层评价
一、学写儿童诗,写话有兴趣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学生就会刻意去模仿。低年级学生更是这样。
一次,秋风乍起,孩子们都趴在窗口观看,我停下课,让他们看个够。忽然,我诗性大发,说:“风啊,你真是太调皮,你想进教室来吗?你是不是想和我们一起上课?”学生听我这么一说,头脑中的“想象之风”打开了自由生长的大门。一个学生说:“风啊风,你真是太调皮,一会儿吹向东,一会儿吹向西。”学生说出了风的特点,用他们独特的眼光感悟了风这种自然现象。后来,又有学生这样说:“风啊风,你真是太调皮,你打开了窗户,溜进了我的教室,和我们捉起了迷藏。”这位学生把风拟人化了,把风说得栩栩如生。我告诉学生:“这就是诗歌。”我们一起说着风,一起和风吟唱,学生受到了我的鼓舞,也是兴致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的语言可能不是特别规范,但是他们有了一种表达的欲望和冲动。
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又对各种自然现象现场创作。也许这算不上什么创作,但是这过程却让学生睁大了双眼,发现了很多虽平凡却不普通,虽普通却又独特的美。
我们的创作还转向到班级管理。学生用心观察,发现了一些不良习惯。有些学生挑食,就把这种现象写进了自己的儿童诗里:“洗净手,来进餐,不说话,不撒饭。米饭青菜鸡翅膀,水果点心甜牛奶,学校里面美食多,样样美食我爱吃。”读到这首儿童诗的时候,学生自觉地做到进餐文明而有序。
有很多学生发言不积极,说话声音太小。一位学生看到了,便写道:“你拍一,我拍一,上课发言要积极。你拍二,我拍二,说话不能说一半儿。你拍三,我拍三,大声发言听得见。你拍四,我拍四,说话还要有条理。”在儿童诗的创编、朗读中,学生对写话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共读共体验,写话更灵动
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也吹开了小朋友的心扉。柔嫩的小草,怯生生地。毛茸茸的叶片,盎然的春意,这些都使小朋友有了一抒胸臆的迫切需求。但是,小朋友却不知如何表达。这时候,我推荐小朋友看《拓展阅读》里的《春雨的色彩》《圆圆的春天》等描写春天的文章。小朋友茅塞顿开,各个争着去模仿。有的说:“春雨是什么色彩的?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儿抽出了绿绿的枝条……’”有的说:“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淋在迎春花上,小喇叭,开黄花。”有人说:“春天是雪白雪白的,你看,满树的梨花争奇斗艳。”他们在七嘴八舌的同时,使劲地把学过的、看到的词语在脑海中过一遍,这不就是学词语、用词语吗?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应用了词语,这正是学生学词语的成功!如果春姑娘听到小朋友的夸赞,也一定会露出甜甜的微笑。学生在模仿中进行生活的体验,在模仿中使写话更灵动了。
三、采用分层评价法,走进写话大本营
能力的不均和阅读量的不等使学生写话水平高低不齐。有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谋篇布局能力,有的则一句话都不能说完整。这时候,如果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肯定是不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所以,我采用了“分层评价法”。
1 心理激励法。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类,即好、中、差三类。并分别给他们三个名词:红笋儿、蓝笋儿、绿笋儿。班里的学生都是雨后的春笋,都有着蓬勃的生机。
2 评价人性化。写话评价中,我一改以往的百分制,改为星级制。写作能力最差的绿笋儿只要能把话写通顺,就能得到五颗星。
3 每一次都有新追求。对能力强的学生,我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注重文章的开头和作文的题目。也告诉学生:题目可以是作文的线索,也可以是作文中心。要让这些学生对每次作文都有新的追求。
4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因为学生都是“喜新厌旧”的,每次评讲时我都会找不同学生的作文,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表扬、肯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享有这样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我的牵引下快乐走进写话大本营。
“分层评价法”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的写话能力有所发展,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写话成了自身表达情感所需要。
当然,写话中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写话的情趣需要教师去创设,写话的自由需要教师去寻找。在节奏加快的今天,让我们多些自由的写话,这样,既能保护童心童趣,更能让写话教学真实而精彩。
关键词 写话教学 儿童诗 共享读 分层评价
一、学写儿童诗,写话有兴趣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学生就会刻意去模仿。低年级学生更是这样。
一次,秋风乍起,孩子们都趴在窗口观看,我停下课,让他们看个够。忽然,我诗性大发,说:“风啊,你真是太调皮,你想进教室来吗?你是不是想和我们一起上课?”学生听我这么一说,头脑中的“想象之风”打开了自由生长的大门。一个学生说:“风啊风,你真是太调皮,一会儿吹向东,一会儿吹向西。”学生说出了风的特点,用他们独特的眼光感悟了风这种自然现象。后来,又有学生这样说:“风啊风,你真是太调皮,你打开了窗户,溜进了我的教室,和我们捉起了迷藏。”这位学生把风拟人化了,把风说得栩栩如生。我告诉学生:“这就是诗歌。”我们一起说着风,一起和风吟唱,学生受到了我的鼓舞,也是兴致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的语言可能不是特别规范,但是他们有了一种表达的欲望和冲动。
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又对各种自然现象现场创作。也许这算不上什么创作,但是这过程却让学生睁大了双眼,发现了很多虽平凡却不普通,虽普通却又独特的美。
我们的创作还转向到班级管理。学生用心观察,发现了一些不良习惯。有些学生挑食,就把这种现象写进了自己的儿童诗里:“洗净手,来进餐,不说话,不撒饭。米饭青菜鸡翅膀,水果点心甜牛奶,学校里面美食多,样样美食我爱吃。”读到这首儿童诗的时候,学生自觉地做到进餐文明而有序。
有很多学生发言不积极,说话声音太小。一位学生看到了,便写道:“你拍一,我拍一,上课发言要积极。你拍二,我拍二,说话不能说一半儿。你拍三,我拍三,大声发言听得见。你拍四,我拍四,说话还要有条理。”在儿童诗的创编、朗读中,学生对写话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共读共体验,写话更灵动
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也吹开了小朋友的心扉。柔嫩的小草,怯生生地。毛茸茸的叶片,盎然的春意,这些都使小朋友有了一抒胸臆的迫切需求。但是,小朋友却不知如何表达。这时候,我推荐小朋友看《拓展阅读》里的《春雨的色彩》《圆圆的春天》等描写春天的文章。小朋友茅塞顿开,各个争着去模仿。有的说:“春雨是什么色彩的?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儿抽出了绿绿的枝条……’”有的说:“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淋在迎春花上,小喇叭,开黄花。”有人说:“春天是雪白雪白的,你看,满树的梨花争奇斗艳。”他们在七嘴八舌的同时,使劲地把学过的、看到的词语在脑海中过一遍,这不就是学词语、用词语吗?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应用了词语,这正是学生学词语的成功!如果春姑娘听到小朋友的夸赞,也一定会露出甜甜的微笑。学生在模仿中进行生活的体验,在模仿中使写话更灵动了。
三、采用分层评价法,走进写话大本营
能力的不均和阅读量的不等使学生写话水平高低不齐。有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谋篇布局能力,有的则一句话都不能说完整。这时候,如果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肯定是不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所以,我采用了“分层评价法”。
1 心理激励法。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类,即好、中、差三类。并分别给他们三个名词:红笋儿、蓝笋儿、绿笋儿。班里的学生都是雨后的春笋,都有着蓬勃的生机。
2 评价人性化。写话评价中,我一改以往的百分制,改为星级制。写作能力最差的绿笋儿只要能把话写通顺,就能得到五颗星。
3 每一次都有新追求。对能力强的学生,我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注重文章的开头和作文的题目。也告诉学生:题目可以是作文的线索,也可以是作文中心。要让这些学生对每次作文都有新的追求。
4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因为学生都是“喜新厌旧”的,每次评讲时我都会找不同学生的作文,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表扬、肯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享有这样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我的牵引下快乐走进写话大本营。
“分层评价法”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的写话能力有所发展,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写话成了自身表达情感所需要。
当然,写话中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写话的情趣需要教师去创设,写话的自由需要教师去寻找。在节奏加快的今天,让我们多些自由的写话,这样,既能保护童心童趣,更能让写话教学真实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