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凭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能脱离文本教材孤立地进行。在《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紧扣文本教材特点,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四个维度展开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77-02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呢?下面主要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以下统称为《牛郎织女》)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依托文本,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在对内容的理解中建构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离不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要能够从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
  1.在概括中建构语言。
  概括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语言建构的主要途径。在《牛郎织女》一课中,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从人物的特点入手引领学生对牛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概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教师可以示范“牛郎勤劳善良”这个词语给学生看,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概括织女等其他人物形象的特点的时候学生们也就有了很好的参照,概括起课文内容来轻松极了。这个概括人物特点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语言建构的过程。在概括出人物特点之后,接下来在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情节,当学生概括得不够恰当的时候,教师再予以学生必要的指导,在教师的引领下,故事情节“人物 事件”的概括方法,如“哥哥嫂子虐待牛郎”“牛郎老牛亲密相处”“牛郎织女湖边相会”……就被学生熟练掌握了,随着一个个小标题的冒出,学生们语言的建构逐步向前推进。
  2.在朗读中建构语言。
  在《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对故事的人物与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语言的建构就可以集中在文本中最精彩的地方,如“老牛深夜指点迷津”“牛郎披皮追赶织女”等等,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朗读中,文本语言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促进了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提升。
  (二)在对形式的迁移中运用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把从文本教材中习得的表达秘妙逐步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在《牛郎织女》一课中,在语言表达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悬念法”的运用,教师就可以依托教材,注重对“悬念法”的迁移运用,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1.再现式迁移。
  所谓再现式迁移就是指让学生把自己在文本中建构的语言完整地再现出来。如在《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中,在“老牛深夜指点迷津”这个故事情节的描写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悬念法,当学生发现这一表达特点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默读,内化语言,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讲一讲,这个过程就是语言迁移内化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2.再造式迁移。
  所谓再造式迁移,就是指让学生把自己在文本中建构的语言迁移运用到另一个文本中,这种语言是创造性语言的表达形式。如在学习“老牛深夜指点迷津”这个故事情节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这种悬念法讲一讲“牛郎织女湖边相会”“老牛离世留下牛皮”这些内容情节,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依托文本,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一节没有审美创造的语文课是机械的、呆板的,麻木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托文本教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构思等等,从而使学生品味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一)在语言品味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语言是文字之根,要想使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就离不开对语言的学习品味。在《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中,故事的语言风格多朴素直白,多口语化。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找出了如下句子:
  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
  当教师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的时候,学生说因为这些句子中最后一个词语恰好是另一句的开头,读起来很顺口,很舒服,其实在这些句子中,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主要是运用了顶真与反复的修辞手法,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故事充满了神秘感,更加吸引读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发现更多这样的表达之处,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在形式探究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牛郎织女》作为一篇民间故事,具有“两兄弟型”特征,这是许多民间故事共有的特征,故事中大都有兄弟俩,一个是正面形象,一个是反面形象,最后正面形象战胜了反面形象。在学生习得这种表达方式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除了课本中的内容之外,牛郎平时和哥哥还会发生哪些事情?哥哥嫂子是怎样对待牛郎的?这样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依托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維直接制约着一个人的素养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质疑探究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学生提出文中除了牛郎和织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老牛,在整个故事中,可以说是老牛在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那为什么人们要塑造老牛这一人物形象呢?老牛这个角色能不能换成猪、马、猴、驴……呢?这个问题看似是询问故事内容,实则是对内容背后文化的思考,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些跟“牛”有关的谚语:“槽头耕牛兴旺,地里五谷丰登。”“一头黄牛半分家当。”“马吃锉草,牛吃寸草。”“三分喂养七分使。”“人不欺牛,牛不欺天。”并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跟牛有关的谚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结合谚语以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明白了由于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所从事的一切劳动都离不开牛,牛与人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对牛的尊崇,古代劳动人民在进行民间故事的创作时就自然把牛神化了,因此不能用其他动物代替,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形式探究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牛郎织女》一课中,课文的开头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个孩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民间故事在语言表达上口语化现象特别明显,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它改为书面语言试一试,然后再让学生就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哪一种表达形式更好?学生在思考以后认为,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让整个故事更具生命的活力,也正因为它便于理解,便于表达,便于口口相传,民间故事在语言表达上才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依托文本,促进学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能够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亲近文化,传承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内容补充中传承文化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那时的牛郎、织女还只代表星宿。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如何演变为流传千古,家家户户耳熟能详的故事呢?在这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作为《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牵牛星》中,牛郎、织女只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洛神赋》……在补充资料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诵读一些跟牛郎织女有关的古诗,如《乞巧》《秋夕》《鹊桥仙》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民间故事的发展演变以及民间故事的理解感受会更深刻,更全面,从而传承了民族文化,提升了学生素养。
  (二)在丰富活动中传承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文化。民间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牛郎织女》则可以称之为民间故事的典范之代表作,学习民间故事的主要日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因此,在《牛郎织女》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完这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小伙伴们听。为了使学生能够创意地讲述,还可以让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形式进行讲述“我是牛郎……我是织女……我是老牛……我是王母娘娘……”这个讲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传承文化的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让学生们互相讲一講自己收集到的民间故事,并从中评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民间故事,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民间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并使传统文化得到发扬,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日积月累,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到提升。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低年级学生要能使用流利的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很多低年级学生喜欢唱读,拖腔拖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面对这类朗读“顽疾”,很多教师也头疼不已。该如何破解朗读教学中的唱读现象呢?现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对策。  一、立足文本,预防唱读  低年级学生唱读的特点,就是不从文本的情感出发,有意拖长声调。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深入
[摘 要]整个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空前高涨,各种学说、各种流派,各说各理,热闹登场,异彩纷呈。但是冷静下来思考,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要找准教学切入点,避免繁文缛节,教师简单教语文,学生简单学语文。  [关键词]教学切入点;小学语文;简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71-01  语文教改从研究教师到研究学生
[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本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教室、电子书包、微课等整合教学,高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同时将网络信息资源引入课堂,学生通过查找、搜集以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整理和运用,丰富和拓展了综合性学习的渠道。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汉字;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习作指导中,运用范文可以助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范文在习作训练的角色不同、特点不同、运用途径不同,其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心理特点和习作内容的具体情况,科学、正确地运用范文,发挥范文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习作训练;范文;仿写;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05-0
[摘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以“观察”为主题,直接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教材,立足起点,明确习作的方向;读写融合,唤醒观察的意识;趣字当先,培养观察的习惯,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79-02  统编教材三年
[摘要]习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是《他_了》。这一单元的习作要素明确地指出要表现人物的内心。本次习作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段教学目标和单元习作要素,可通过激趣导入、寻找方法、巧搭支架、学以致用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学过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设计;
[摘 要]阅读教学要立足儿童视角,首先要立足儿童阅读水平,其次要把脉儿童阅读动力,再次要培养儿童阅读能力。这样,才能让儿童的语文素养得到高效发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75-01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
【设计理念】  秋天,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每年秋天,学生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去秋游了,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应该在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事物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体验与写作中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摘 要]习作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小学习作启蒙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依托素材清单、绘制内容导图、引入例文片段、提炼结构化板书等策略,实现話题选材、内容构思、知识运用和习作策略的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挖掘与盘整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路径,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树立习作的信心。  [关键词]习作教学;思维可视化;素材清单;内容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所谓分层学案,是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课堂探究活动的载体,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分层进行导学、导练、导创、导结的优秀的多元化学案。  要充分发挥分层学案的多元化导学功能,就要在确定学习目标、预习内容、探究形式、课后巩固、拓展积累等方面都要遵循主体性、指导性、问题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