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三农”领域短板

来源 :党员生活·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特点和重要工作
  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结合湖北省的特点作出了部署和安排。一是关于精准扶贫,巩固拓展精准扶贫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了统一的部署。二是湖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也作出了重要部署。三是对湖北如何从农产品产量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作出了重要部署。四是关于乡村建设,通过硬件软件建设的改善,让乡村生活富裕、生活幸福。
  湖北有30多个贫困县经过精准扶贫实现了摘帽,但是摘帽以后相应的政策帮扶措施不能摘掉,要设置5年的过渡期,继续给予经济扶贫,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贫困人口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举措,保证他们顺利脱贫不返贫。2021-2025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继续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二、補齐湖北农业产业链短板,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湖北是一个农产品大省,而不是一个农业产业化强省。我们的粮食产量在全国排名前十位左右,生猪在全国排名前五位,油菜籽在全国是前两位,淡水鱼20多年高居全国第一位,茶叶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些重要的农产品产量大、增值小。据最新统计数据,湖北农产品的产值与加工增值之比大概1: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4—1:5。增值收益流失影响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实现增值,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通过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四大特色产业链。
  突出部署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现在我们一些重要的种质资源被国外的一些大公司垄断,所以种业是我们的一大短板。如何补齐这个短板?去年,全国第五个、华中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武汉创建,其中第一大主业就是生物种业。湖北有比较强大的科教优势,特别是有专门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把这些科技力量集中起来,在科创中心大力发展生物种业,以此弥补短板,为国家的农产品安全做贡献。
  目前,我们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还存在一些隐患。过去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占补平衡的地,没有办法迅速变为农业用地。另外,我们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真正的“高标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还没有达到旱涝保收的程度。我们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首先就是数量上要有保障,不能任意侵占。第二就是防止农田的非农化。第三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农田的标准,高标准建设,发挥更大的潜力。
  三、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通过改革激发活力,推进我省农村现代化建设
  乡村生活富裕不单单体现在荷包里更暖,软件建设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与之相适应。所以,乡村建设行动包括硬件的水、电、路、气、生态环境的改善,加上相应的公共服务短板的补齐,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改革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首先,我们要采取一系列举措,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服务。第二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三块地”——通过承包地的流转来培育新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获得更高的收入;充分利用宅基地,让它发挥更好的效益;发挥集体建设用地的作用,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集体经济成员享受更好的效益。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让资源活起来,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农村现代化建设,释放更大的活力。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长海县全面推广“七携手”城市基层党建品牌,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着力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社区共治共享共建等方面,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探索接地气、人性化的社区治理新实践,拓展社区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持续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长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马明   长海县坚持着眼
于丽琴,女,1968年6月出生,199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担任大连市中山区林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获得“全国志愿服务奉献之星”“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大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68项,入选“中国好人榜”。她创建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和先行先试的“3+N”共建体系,化解了诸多民生难题,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其经验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