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你在天国还好吗?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1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离开我们已經快十年了,但我始终不愿相信这是即成的事实。总感觉父亲依然活在我的生活里。
  父亲,跟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一样,走过的是平凡的一生。甚至于比他们那个年代的所有人都要艰难:父亲八岁的时候爷爷就过世了,十二岁那年奶奶身患重病,两个伯伯又相继应征入伍。家里的重担全落在父亲一个人身上。但父亲没有抱怨、没有放弃、更没有被生活所打倒,还是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整个家的重担。说起年轻时的往事,父亲有些心酸,但脸上却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或许是年少时的苦难经历,亦或许是那个年代的影响,造就父亲勤劳、朴实、憨厚、俭省的性格。打我记事的那天起,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寡言少语、早出晚归。因为要照顾年迈的奶奶、扶养五个孩子,父亲除了耕种几亩薄田之外,一有时间就会去找些能赚钱的活来做。他没什么特别的手艺,但他却什么样的活都敢做,砖工、泥工、瓦工、铁工、铣工,样样都会,村子里的人都说,香成什么手艺都没学过,做出来的活儿行吗?但他们说归说,有事却喜欢找父亲去做。我想大多是因为父亲做事时的认真和努力。就算什么活儿没有,父亲也没有闲过,他会砍几根竹子回来在家编织篮子、斗笠、锣筐之类的家用物品送给那些需要的乡邻乡亲。几十年来,我没有看见父亲坐在哪里跟村子里的人聊过天,更没有看到他静静的休息过一天。每天看到的是他那被太阳晒得滴水不沾的黑坳坳的背;看到的是他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
  父亲的一生是多病的一生,他的腰病是年轻时背包子遗留下来的,听奶奶说当年我村河边的码头是乡政府征收公粮的地方,地方政府从农民手里征收的粮食,要求村子里安排劳动力打好包背到河边,他们再用机班船运走。父亲为了那三毛钱一包的脚力费,经常一个人承揽所有的包,没日没夜的背。一年两年,时间长了那沉重的生活包袱和精神包袱压弯了父亲的腰。父亲的风湿关节炎是久病不治的结果。妈妈告诉我们,其实当年父亲只是偶感关节不适,去检查时还只是早期,医生说只要吃点药打两针就没事了,可父亲舍不得钱,因为他知道这一针扎下去,一家子两天的生活费就没了。他说等一段时间再说,这一等就是一生。其实也就是他当年的错误节省,造成他下半生没离开过打针和吃药。风湿关节炎一旦发作,伴随而来的就是发热发烧,有时会烧得神志不清。每次发作就得打针。以至七十岁以后,在父亲的屁股上已经找不到可以下针的地方。由于大病小治、小病不治错误意识的影响,父亲患任何一种病时都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治疗,我一直担心父亲的身体,可我却没有想到最后父亲会患上这么严重的病——脑癌、肺癌。也就是这两种病导致他最后的日子活得非常狼狈、也很感伤。六十几天卧床不起的日子,父亲吃不能吃、睡不能睡,脚手全部麻木,仅剩能活动的一张嘴也只有呼吸的份。回家两次,每每呼唤父亲,他只有潜意识里知道,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此时此刻我只能抱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自己也变得泪眼模糊。
  父亲的一生,使我怀念和记忆的东西太多,但更使我不能忘记的是他那无私而又对我有私的父爱。我家里兄妹五个,我排行最小,爹娘痛晚子,在农村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从我一出生就注定我比哥哥姐姐得到的要多。又加之我学习成绩好,所以他们更加对我无微不致的关心和照顾。在父母的呵护下我一直没有参与过农村的体力劳动,十二岁那年,他们就把我送进县城最好的天福中学上初中。每次回家父亲都说:青伢子,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能考上大学,哪怕砸锅卖铁,我都会送你。从父亲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个老人的寄托和厚望。我知道,这一生,除了考大学、光宗耀祖,我已经无任何退路可言。我知道,或许我就是父亲这一生最大的骄傲;也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我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可为了我能顺利完成学业,父亲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和劳累,只有我知道他知道。因为我们俩都有一种不愿意向任何人诉苦的坚韧。但任何人都会记得他当年一个人挑着米从乡村走向县城的身影。每个月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就是坚持为我送米送粮的父亲。
  父亲的一生没出过什么远门、因为他不习惯外面的生活。记得我刚结婚那年,在妻子的要求下我把父亲接到东莞,每天变着花样给他老人家改善生活,为的就是能留住父亲,让父亲的晚年幸福一点、快乐一点。可父亲呆上不到两个月却坚持回了家,他说舍不得家里那一亩多田地、舍不得农村那一起走过的乡里乡邻。父亲回家后,我由于忙于生活和工作,这几年也很少再关心过他。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才算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我也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尽孝心又不影响工作的捷径。在我还没找到答案的时候,父亲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子欲孝而父不在。父亲走后,我的良心受到严历的审问和拷打,这一生我到底欠父亲多少?这一生我到底对得起自己的父亲吗?
  父亲!你会责怪孩子吗?
  听说人走了就会去天国,父亲,你现在真的在天国?你在那里还好吗?
  不孝子易云清书于2021年元月一日书。
  作者简介:易云清,笔名:耕耘。男,湖南省隆回县人,出生日期1974年8月24日,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从事建筑行业,任广州隆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广州隆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10000)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山水画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发展和完善,随着当前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山水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体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代山水画不仅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继承,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精华,同时也使山水画能够在新时代获得更高的认可和发展。本文将对新時代中国山水画艺术创新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山水画;艺术;创新;探析  前
期刊
摘要:从2009年的“邓玉娇案”,之后2016年的“于欢杀人案”,再到2018年“龙哥昆山砍人案”的发生,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件一直都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从而反映出正当防卫的认定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之认定条件中,限度条件是正当防卫制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防卫限度一般都是依据防卫行为的客观标准即防卫行为强度或者防卫行为结果而认定正当防卫限度,使正当防卫制度未能得到准确
期刊
作者简介:于淑均1997.6,女,汉,籍贯:天津,沈陽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专业  (沈阳大学)
期刊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在新时代发展中自我价值的体现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塑德、尊法、自律、实践等途径提升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从而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新时代;民主党派;自我管理;提升  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战略规划和职能定位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向着专门协商机构的角色转变,而在这一进程中,各民主党派成员需要紧跟变化方向,结合自
期刊
摘要:党建自始至终都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挥国有企业结构调整的前进力量,是国有企业的根基所在。对此,本文也将以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切入点,从党建工作入手,分析当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列举出提高国有企业党建管理水平的方法与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党建工作;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方法  引言:  国有企业自始至终都把党建工作的基本方
期刊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国企为不断扩大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水平,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国企党建工作路线,加快推动国企升级转型,采用多元化手段,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就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思路、方式和方法提出具体的创新路径,进而推动国有企业向新业态方向发展。  关键词:国企;基层;党建工作  引言:  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国有企业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新及时弥补
期刊
摘要:作为党校科研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深入學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重要论述,能够提高制度意识、坚定制度自信、严格制度执行,而且能够加深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和精神的理解,有助于多措并举提升党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推进党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推进;党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摘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管理一直是社会教育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一类“特殊”人群,他们的心理非常的脆弱并且极度敏锐。所以,教师要教导这类“特殊”人群,不仅是对他们的大考验,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注意言辞,行为等,要适当采用一些活动等来对他们进行治疗,做到对其康复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课堂管理;特殊教育;策略  引言:  自闭症是广泛
期刊
纪录片近几年的发展呈异军突起之势,纪录片的创作手段在不断地创新,被越来越多年轻观众所喜爱。而对于我们青年创作者来说,不止需要追求纪录片的创新,更应该回归本真,多去欣赏一些经典纪录片,不断思考自身的创作,锤炼过硬的基本功。本文将以西班牙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的纪录片《温勃树阳光》为例,反思自身的纪录片的创作实践,讨论笔者在纪录片实践创作中的体会与思考。  一、纪录片的选题  俗话说:“选题是纪录片成功的
期刊
摘要:中国电影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外合拍电影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今,中国电影产业仍在迅猛发展。自20世纪以来,合拍电影就已经占据了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市场,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合拍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然后分析了中外合拍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运用策略,对于未来中外合拍电影的文化融合的运用提供了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外;电影;中国元素;  前言:  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视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