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作用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l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作用体现为: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制度创新和微观的企业技术创新、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社会就業的优化、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资本投入的优化。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管理;调控作用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先后配套了超过4万亿元资金作为“需求刺激”的短期政策,在“保增长、稳增长”的短期政策目标下发挥了“扩大总需求”的宏观管理目标。但是在中长期来看,这种需求管理带来了个别行业国企“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大宗商品产能严重过剩和库存压力巨大等后遗症。
  对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的出台主要是从两种层面进行调整:对于存量改革来讲,主要是为了实现去库存、去产能、去僵尸企业的政策目标;对于增量改革来讲则是为了实现对相对紧缺物资部门的投资、提高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我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作用至少可以从制度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社会就业、资本优化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供给学派”与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认知逻辑,即他们都把“创新”作为提高微观生产效率、供给产出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生产要素。在熊彼特看来,企业生产或供给的创新来源于这样几个潜在的层面: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产品市场开发、新的原材料或劳动力、新的产业组织、新的制度或机制创新[1]等。当新制度主义产生以后,创新理论中的“制度创新”被拔高到一个全新的、系统的高度,被赋予了一种与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齐名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后,执政团队提出了“新常态”的理念,此后又在2015年底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这种改革思路带有明显的西方“供给学派”的特点,因此被一些学者贴上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标签。但是我们认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新结构经济学”知识论的实践产物,是一种基于国情出发、同时又借鉴西方相关经济理念的产物。我们认为,我国此次进行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及其附属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换言之,这种结构性的改革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讲,最为核心的不在于“供给”或“需求”单方面的调整,而是着眼于对经济结构的整合、调整,当然这种调整的最核心部分在于“制度创新”[2]。这种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各种资源中的基础性地位是这种制度创新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要素价格扭曲的特征,这种要素的扭曲根本上是由“制度创设”这种人为的政策导致的,这种扭曲的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集中有限的资源在一些较为关键的产业比如国防、航空航天、军工、重工业、大宗商品行业、金融等行业实现了做大做强,但是几十年的路径依赖和制度扭曲却带来了“供给”——“需求”结构的失衡,带来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房地产、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立场就是通过人为的政策引导这种制度创新来矫正几十年以来的要素市场扭曲,从而在配置市场资源上寻求一种帕累托次优。
  其二,传统的基于大量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应该从制度上进行清算。与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相伴随的除了要素市场扭曲这种制度的产物以外,高投入、低产出式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负外部性和负面经济溢出效应,比如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损耗问题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必报组成部分就是与“供给侧”相关的制度创新的问题,当然这种制度创新通过倒逼作用还带来了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二、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运用的主流分析框架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它认为对经济增长的本质应当从“经济结构”入手来分析,因为“经济结构本身不断变迁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3]。在这种新结构主义的视角下,我国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最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控作用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供给侧的改革作为撬动整个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杠杆表明我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实现“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认识,确立起了“供给侧”是经济增长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认识。林毅夫教授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思路来讲,充分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4]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机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力求通过制度的引导和监管来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将现有的产业结构从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逐步朝着“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创新性产业结构发展。
  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宏观经济中供需结构的优化。学术界有学者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冠之以“习近平经济学”之类的称谓,主要原因在于习近平将这种供给侧改革拔高到了一种“宏观经济均衡”的新结构主义高度,对于化解过剩产能、使供给侧的生产更加能够适应需求侧的需求具有重要的“均衡”作用。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方面,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远非够用,“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5]。
  三、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社会就业的优化
  我国开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短期来看还看不到会对社会就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传统的“需求侧刺激”时期,凭借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带来社会就业率,但是这种依靠财政赤字、积极的货币政策带来的短期宏观经济利好却是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当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供给侧”周期后,中长期来看随着对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僵尸企业”等的治理进度加快,很大程度上会带来社会就业放缓、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但是在一个长期的经济视角中,随着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减轻,一个更为合理的劳动力价格生成机制、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将会形成。同时,随着政府对社会劳动力的培训、再就业的扶持、“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政策等的扶持,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资本投入的优化
  在充分挖掘供给侧增长的潜力方面,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税负成本、管理成本和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本向“有效供给”的产业、领域、创新等方面投资是实现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关键。
  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映在金融创新方面体现为金融价格的市场化,意味着传统金融价格扭曲的终结。利率市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股市注册制等将成为金融改革的新常态,金融价格将呈现出动态化的市场化配置现象,对于引导资本分流到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资本支持”的显著效应。
  另一方面,在资金的存量和增量方面,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通过制度倒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约束,将会迫使供给侧一端上的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企业、资不抵债的企业等走向终结和被市场淘汰的境地;而对于那些成长前景好的新型企业和具有较强创新、成长潜力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来讲,资本的存量改革将使这些企业主体的创新能力更加强大,资本的杠杆率也会保持在一个更加合理的、符合市场逻辑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68.
  [2] 冯俏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J].金融经济,2016(2):13.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J].现代产业经济,2013(3):19.
  [4]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1.
  [5] 朱澳拉.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决策与信息,2016(4):78.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增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回正性能,改善汽车在低速行驶时回正不足,在高速行驶时回正超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PID回正控制策略。基于硬件在环实验平台在线整定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其在不同的车速及工况下都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进一步使汽车的回正效果得以优化和提高。  关键词:EPS;回正控制;控制算法;仿真  0引言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利用电机作为执行机构,对转向系统提供助力。
期刊
药品分析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在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督管理等环节中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性状分析、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是制药生产中常用的检测仪器。其中,紫外分光光度计由于准确度高、测定限度低、设备简便、仪器成本低、易于操作等优点,已成为制药生产中必备的检测设备之一,用于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  紫外-可见分光
期刊
摘 要: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入门语言,其不但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和实践性也比较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教育,这无疑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使VB程序设计更好地与教学相结合,本文基于VB6开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拟软件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VB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拟软件;探讨  计算机专业不同与其他学科,
期刊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存在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给人们的居住及工作增添了许多安全隐患。为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找出原因,从根本上加强工程质量控制。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况、技术应用及裂缝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技术应用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况  我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配电带电作业及不停电作业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国内配网带电作业开展情况的介绍,研究分析了配网带电作业技术方法的优缺点,对我国近些年配电带电作业事故进行了分析及针对性技术研究。  关键词:配网线路;带电作业;不停电作业  引言:如今我国配电网带电作业技术的有序提升,为了配合配网带电作业技术发展需要,中电联全国输配电技术协作网在广州召开配网带电作业技术经验交流与操作技能观摩会,学习了本
期刊
摘 要:根据我们对本村《村志》的编修经验,结合工作实际,从村志编修的意义、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谈体会与感悟并提出了更好地编修村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志;编修  为展现历史,激励后人,我们组织本村颇有成就的史志专家,会同部分在外工作的有文化基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员及本村历届村委成员、老同志组成的编簒委员会怀着对祖宗、子孙和历史负责的一颗火热的赤诚之心,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查阅典藏、走访调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