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了不少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那么在网络型的虚拟学习社区这种特定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哪种方式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学习者呢?
一、紧扣知识目标突出针对性
任务的设计是以实现学习目标为依据的,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应该出现在任务当中,反之与知识点无关的内容,就应该剔除,这样任务才可以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可以集中精力,更直接地探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排除其它技术和能力水平等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干扰,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精力,使学习更为高效。任务的本身就隐含着对知识的合理运用,能突出技术的应用点,促进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以一至两个为宜,如果知识点过多,学习者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会出现较大的发散性,无法准确检测学习效果,目标达成度明显受到影响。例如:“画图”学习模块中的椭圆工具,仅利用圆的图形是无法绘制出一幅效果理想的绘画作品,所以在任务设计中,提供一幅含主题的非完整的绘画作品,学习者只需按部就班,利用椭圆工具的三种样式按要求补全画面即可。由于任务只涉及到椭圆工具的使用,而且三个小任务对应的是该工具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的应用,技术的必要性非常突出。无边框的样式用作汽球的绘制;无填充色的样式结合画正圆技术可用作五环标志的绘制;有边框和填充色的样式结合画正圆技术用作车轮的绘制。
二、从简单到复杂突出层次性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笔者发现对于一个知识的学习,在设计任务时使用三层的任务设计模式效果比较理想。第一个层次是最基础和最初步的,利用某个具体、个别和较简单的问题切入,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解决问题。由于难度较低,学习者较快就能达成,初步获得对知识运用的一些成功体验。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學习者已经对知识有了基本的认识,为更深入全面学习该知识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全面的深入的,应能体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弥补第一层次任务对知识要求较低的缺陷。通过小结提升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总结出技术操作的一般方法。第三个层次是综合灵活运用新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如果说前两层任务是检测学习者对技术掌握的情况的话,那么第三个层次的任务就是检测学习者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作的情况,以作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借助信息技术表达美好的理想,表达自我,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三、创设应用情景突出真实性
设计真实的任务,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的情景,用真实的任务带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和具体,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联想,唤起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另外,信息技术的学习大部分以操作的内容为主,而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学习的目的绝非为了技术本身,而是为了利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弄清楚哪些技术是解决哪一类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准确把握各类技术的功能与定位,从而设计出能体现各类技术应用点的任务。例如,“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和命令,都是为了高效辅助加工、绘制图画作品的,如果利用“画图”软件来做诸如“拼图”游戏的工具,就偏离了该技术的应用点,把学习者带入了技术应用的误区,实属不妥。因此,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要紧紧结合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寻找真实的、合理的和科学的任务素材。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多媒体优势,营造出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出真实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在其中探索。
四、渗透情感教育突出人文性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课程即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教师在任务设计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予教学内容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任务设计中可利用的人文元素,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任务设计中。比如:在学习“画图”软件的橡皮擦工具时,任务的设计是在画图中帮助小熊弟弟“擦”掉身上的污渍,一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好情感自然地渗透于学习之中,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一次品德教育。又如:在学习“画图”软件的图块的复制时,任务的设计的主线是小新一家人畅游郊野公园,每个小任务都渗透着关心父母、家庭和睦团结的情怀,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一次次爱的洗礼,没有形式化的说教,没有虚假的汇报,只有真真实实、点滴渗透的情感。任务设计贴近生活,题材可以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和谐家庭、科技发展、文化传统、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
五、体验学习的成功感突出成果性
实践证明通过作品的形式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的。任务的设计必须向着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的方向进行,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习者逐步完成任务,并在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最后又能利用所学灵活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去,形成一个能体现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完整作品,以更直观更感性的方式呈现出学习的成果。
为此,结合任务的主题,提供半成品类型的资源,适当减少完成作品的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精美、优质的练习资源,给学习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标准。同时预留适当的创作空间,最大限度地促成高质量作品的产出。水平高的学习者有足够的空间大胆施展自己的创意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学习者也能量力而为,在原有的内容上画龙点睛,轻松完成作品,公平地享受着学习的成果。
责任编辑 邱丽
一、紧扣知识目标突出针对性
任务的设计是以实现学习目标为依据的,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应该出现在任务当中,反之与知识点无关的内容,就应该剔除,这样任务才可以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可以集中精力,更直接地探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排除其它技术和能力水平等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干扰,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精力,使学习更为高效。任务的本身就隐含着对知识的合理运用,能突出技术的应用点,促进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以一至两个为宜,如果知识点过多,学习者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会出现较大的发散性,无法准确检测学习效果,目标达成度明显受到影响。例如:“画图”学习模块中的椭圆工具,仅利用圆的图形是无法绘制出一幅效果理想的绘画作品,所以在任务设计中,提供一幅含主题的非完整的绘画作品,学习者只需按部就班,利用椭圆工具的三种样式按要求补全画面即可。由于任务只涉及到椭圆工具的使用,而且三个小任务对应的是该工具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的应用,技术的必要性非常突出。无边框的样式用作汽球的绘制;无填充色的样式结合画正圆技术可用作五环标志的绘制;有边框和填充色的样式结合画正圆技术用作车轮的绘制。
二、从简单到复杂突出层次性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笔者发现对于一个知识的学习,在设计任务时使用三层的任务设计模式效果比较理想。第一个层次是最基础和最初步的,利用某个具体、个别和较简单的问题切入,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解决问题。由于难度较低,学习者较快就能达成,初步获得对知识运用的一些成功体验。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學习者已经对知识有了基本的认识,为更深入全面学习该知识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全面的深入的,应能体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弥补第一层次任务对知识要求较低的缺陷。通过小结提升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总结出技术操作的一般方法。第三个层次是综合灵活运用新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如果说前两层任务是检测学习者对技术掌握的情况的话,那么第三个层次的任务就是检测学习者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作的情况,以作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借助信息技术表达美好的理想,表达自我,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三、创设应用情景突出真实性
设计真实的任务,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的情景,用真实的任务带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和具体,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联想,唤起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另外,信息技术的学习大部分以操作的内容为主,而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学习的目的绝非为了技术本身,而是为了利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弄清楚哪些技术是解决哪一类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准确把握各类技术的功能与定位,从而设计出能体现各类技术应用点的任务。例如,“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和命令,都是为了高效辅助加工、绘制图画作品的,如果利用“画图”软件来做诸如“拼图”游戏的工具,就偏离了该技术的应用点,把学习者带入了技术应用的误区,实属不妥。因此,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要紧紧结合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寻找真实的、合理的和科学的任务素材。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多媒体优势,营造出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出真实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在其中探索。
四、渗透情感教育突出人文性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课程即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教师在任务设计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予教学内容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任务设计中可利用的人文元素,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任务设计中。比如:在学习“画图”软件的橡皮擦工具时,任务的设计是在画图中帮助小熊弟弟“擦”掉身上的污渍,一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好情感自然地渗透于学习之中,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一次品德教育。又如:在学习“画图”软件的图块的复制时,任务的设计的主线是小新一家人畅游郊野公园,每个小任务都渗透着关心父母、家庭和睦团结的情怀,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一次次爱的洗礼,没有形式化的说教,没有虚假的汇报,只有真真实实、点滴渗透的情感。任务设计贴近生活,题材可以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和谐家庭、科技发展、文化传统、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
五、体验学习的成功感突出成果性
实践证明通过作品的形式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的。任务的设计必须向着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的方向进行,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习者逐步完成任务,并在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最后又能利用所学灵活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去,形成一个能体现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完整作品,以更直观更感性的方式呈现出学习的成果。
为此,结合任务的主题,提供半成品类型的资源,适当减少完成作品的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精美、优质的练习资源,给学习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标准。同时预留适当的创作空间,最大限度地促成高质量作品的产出。水平高的学习者有足够的空间大胆施展自己的创意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学习者也能量力而为,在原有的内容上画龙点睛,轻松完成作品,公平地享受着学习的成果。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