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洞穴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9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博白人,1958年生于桂林。发表过小说、散文、剧本、诗歌、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作品,出版历史散文《推开桂林的门扉》,长篇报告文学《愚自乐园——一个台湾人的文化情怀》等。
  一
  今人均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却往往没有注意到:桂林山水之所以能够得到“甲天下”的殊荣,其实是和这座城市无比丰富的洞穴资源密切相关的。
  人们常形容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以桂林市区周边的岩溶孤峰为例,刘克庄所说“千峰环野立”是一种大写意的表达,几乎“无山不洞”的结构,则实在让那些来自北方的文人官员对这里的地形特色拍掌称奇:普陀山的七星岩、元风洞、曾公岩,月牙山的龙隐洞、龙隐岩,伏波山的还珠洞,叠彩山的木龙洞、风洞、仙鹤洞,独秀峰的读书岩、太平岩,象山的水月洞,隐山六洞,南溪山的白龙洞,穿山的穿岩等,都是自古驰名的岩洞。这些岩洞,大小不一,或通透,或深邃,或以钟乳石奇形怪状、气象万千而受称道,或因洞形、洞趣而留下美名。一句话,古人至此,面对桂林的洞穴,没有不赞叹的。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开篇就是“志岩洞”,可见他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实质:“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余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据广西《岩溶志》:桂林附近350平方公里范围内,至少己发现600多处洞穴,平均每平方公里接近1.5个。那些被桂林诸山所吸引的古代文人,没有不注意到桂林洞穴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广西岩溶地貌中的峰林平原区域,比如桂林—阳朔一带,因为海拔不高,河流密布,容易形成地下水系。这些地下水系是造就岩溶洞穴最重要的力量:水流的长年冲刷与溶解,不但是构成这些岩溶洞穴的重要自然力量,也是生成钟乳石的基本条件。岩溶石峰则为这些洞穴的巨大空间提供了物理支撑。所以,桂林及周边的峰体“大多岩溶洞穴化,横向型洞穴极其发育,脚洞、岩溶泉、潭等甚为普遍”。还珠洞、曾公岩、木龙洞就是最典型的脚洞,伏波山等临江的石山,则有深潭形成。潭,往往被捕鱼者关注,因为潭穴容易集鱼。洞则更易吸引游人的注意。尤其在古代科学不发达时期,桂林这些洞穴太容易勾起人们的想象了。
  二
  今桂林市区范围内,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景观,应该算是独秀峰了。在南朝时期,颜延之到桂林任始安太守之职,将独秀峰下一个脚洞辟为自己的公余读书之所。这处洞穴不深,主洞口朝南,向东贯穿。后人将此洞命名为“读书岩”,以纪念颜延之。独秀峰之名,人们也普遍认为出自颜延之的那首写桂林山水的殘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朝以后,因为独秀峰紧临当时的桂州城,又因为有颜延之留下的文化遗址,山脚逐渐修建了州学、寺庙等,变得热闹起来,从这里走出了曹邺、赵观文等名士。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的王正功,写了两首劝驾诗,勉励学子上进,镌刻于读书岩上方,诗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句。这句诗迅即成为金句,传遍华夏。由此可见,独秀峰的文化影响力自宋开始已经非同一般了。
  另一处较早的洞穴名胜是今七星岩。在隋朝,一位叫昙迁的和尚到此,书写岩名“栖霞洞”——这是七星岩当年的名字。昙迁和尚的这几个字,早已不存,但史书上一直有相关记载,可见是不会错的。
  七星岩其实是一处多个溶洞相互贯通的复杂洞穴,从层数来说,就有上中下三层,三层之间有多处竖穴相通,曾公岩、元风洞、豆芽岩、水岩等均是其分支洞口。在古代缺乏科学支撑的情况下,加上照明条件不好,这样复杂的洞穴系统,很自然地会与神仙鬼怪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处让人们好奇的所在。宋人范成大有《碧虚铭》刻于七星岩洞口,此文就是记叙一位叫郑冠卿的官员在七星岩内遇到日华、月华两位仙人的故事:“与之笛,不能成声;倾壶酒饮之,仅得滴沥。交谈几句,出来竟已岁月久矣!”这样的玄虚故事,容易被世人乐道传颂。宋以后,七星岩开始出现了为游客带路并且负责讲解的职业。最初可能是和尚、道士承担此类工作,后来则是附近村民或者娃娃揽过了这类活计。这些讲解,多依附鬼神而展开,故受到一些文人非议,认为品格不高。民国时期,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编写符合“潮流”的讲解,这大约是桂林最早成型的旅游讲解词了。
  三
  早在唐代,桂林就已经进入了系统地风景开发时期。
  那时的风景开发,其实也是以“洞穴”作为主要开发资源。比如李渤开发南溪山,就是主要营建白龙洞的相关设施,并且和哥哥在那里留下题刻。他开发隐山,也是看中了这小巧而隐蔽的小山六洞相通之奇,云霞氤氲之势。隐山不大,投影面积只有8亩左右,但其山体中的洞穴面积则占了七分之一。这个比例之大,用“玲珑剔透”来形容这座小山,似并不为过。自李渤开发南溪山、隐山以后的一千多年,这两处风景一直在桂林的风景地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北宋的曾布,曾在桂林为官。在桂林期间,喜欢游览,桂林诸景中,曾布尤其喜欢江东胜景。他看见栖霞山下的冷水岩,岩洞奇特,钟乳漫漫,溪流淙淙,乃花心思在此架桥铺径,修建风景,便游人往之,成为游观宴休之处。“自是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人无日而不来。”该岩“遂为桂林绝观”。
  伏波山下的还珠洞,洞型奇特,尤以试剑石最为传奇,故自古就是游览胜地。不过,以前的还珠洞,只是临水之洞,没有陆路可通,需乘舟前往,于是衍生了一门摆舟渡客寻风景的生意。刘昉、方信孺、范成大等人,均是乘舟来此游览。解放以后,有关部门借助人防工程,将还珠洞穴加深扩大,使之与陆地相连,虽便于游客前往,但洞穴的两部分在岩壁机理上非常突兀。
  四
  纳凉,是桂林洞穴为古人提供的最完美的天然功能。盛夏三伏,除了扇子和用水冲凉,古人解暑之法似乎只有喝莲子羹之类。桂林地处岭南,气候炎热,尤其酷暑难耐,但桂林偏偏有许多石山洞穴可以释放出让人惬意的凉风,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故在夏天,这些洞穴自然就成了人群聚集之地。不少岩洞能够成为游览胜地,恐怕也与此有关。
  叠彩山上的风洞,其实是由几个相通的岩洞所构成:南洞叫叠彩岩,北洞名北牗洞,两洞入口处阔大、相通处收腰的结构,使得微微气流到此便可集聚为风,穿洞而过。这风洞的上方又有一个北极洞相连,形成极好的气流升腾效果,人立洞口,便可强烈感受到八面风来一身轻之状。元晦修建叠彩山,凿石为蹬,建亭遮阳,引导游客登至风洞,感受清风,实是让人快慰之事。明代刘台有《登叠彩山》诗说:“嵯峨怪石倚云间,洞销烟霞六月寒。”六月到此,可感寒意,可见避暑效果了得。   从唐宋时期起,桂林的洞穴就开始被有心人注意到了,但那种“注意”只是简单的观察,如宋人刘谊在《曾公岩记》里写道:“夫桂之洞穴最多,南有白龙,北有石门,廻穴据其东,隐山在其西,皆唐名汉之所尝游也。”范成大说龙隐岩“龙隐洞,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没江水中。泛舟至,石壁下有大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仰观洞顶,有龙迹,夭矫若印泥然,其长竟洞。舟行仅一箭许,别有洞门,可出岩。在洞侧山半有小寺,即岩为佛堂,不复屋”。这段文字虽然有一些描述,却是文学语言。
  到了明末,徐霞客游览桂林,几乎遍游名山名洞,并且做了详细的笔记。他写隐山六洞:“洞分东西两隙,俱南向下坠,洞内时开小穴,彼此相望,数丈辄合,内坠渊黑,亦抵水。又西过一石隙,西北有石,平庋错萼中,绝胜琼台。乃南转为夕阳。洞西向,洞口飞石,中门为两。门左一侧壑汇水,由水窦东通于内,右有曲穴北转,内甚凄暗,下坠深潭,盖南北皆与水会焉。”对洞穴的结构、走向、与水的关系等,均有观察介绍,说明他已经注意到水流与岩溶洞穴形成的关系。他考察冠岩出洞时写道:“望隔江群峰丛合。”其中的“峰丛”二字,被后来的岩溶学者借用光大,成为描述一种岩溶地貌的概念。
  对桂林岩溶地貌的现代科学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民国二十六年,就有人写了《喀斯特地形与桂林风景》的论文。民国三十七年元月4日,何杰在广西艺术馆做了《桂林山水科学观》的演讲。1976年,國家在桂林成立了地矿部岩溶研究所以后,学术研究与交流开始得到重视,并且逐步频繁起来。一些来桂林考察过的外国岩溶学者认为,桂林可称为世界喀斯特的首都。岩溶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岩溶洞穴进行考察、勘测,分析成因。桂林洞穴多,自然受到全世界岩溶研究者的关注。
  说起来,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去寻找一些野洞“探险”。某日,我在马家坊附近的白面山山腰找到一个洞穴,入口为竖井式,目测不是太深,就跳下去,打着电筒看了看洞内情景,不敢再往深处走,于是便奋力攀爬出来,向朋友们吹嘘,并且命名为“铁坚岩”。没多久,有朋友告诉我:我“发现”的那个洞,其实当地的放牛娃都知道。此后,我不再和朋友聊这个洞穴了。现在,桂林一些小众旅游项目,已经把探寻那些未经开发整理的“野洞”作为其游线亮点。在确保游客安全的前提下,这种旅游不但有其独特的市场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加深这些旅游者对桂林的印象。
  九
  面对桂林奇山秀水,如果没有把这样的风景和它的丰富洞穴联系起来,可说是没有读懂桂林这本风景大书。
  (编辑 何谓清)
其他文献
一  半夜,我被电话铃声惊醒,还没接电话,就知道母亲可能快不行了。母亲生病住院四个月,父亲每次打电话来都让我胆战心惊,手机清脆的铃声,像一颗颗子弹朝我射击。  我在黑夜中奔跑,哭声像洪水一样将我淹没,一只凶猛的野兽在身体里窜动。我跑到医院,来到母亲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望着弥留之际的母亲,我眼泪不禁簌簌落下。母亲形神枯槁,泪水涟涟,病痛将她摧残成一片凋零的黄叶。父亲低头弯腰贴近母亲,身体好像弯成一
“黄的,蓝的,粉的,黑的和白色的羊在吃绿色的草。一个女孩舞动着翅膀飞翔。整个村庄就是一只牛的胃。”  这些玄幻之景就出现在新疆麦盖提县的农民画中,这些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不远处的农民艺术家凭借着想像力和创造力“声名远播”,没错,这里的农民画几乎成了新疆符号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库木克萨尔乡离麦盖提县大概七公里左右,这里正是新疆农民画的发源地。我乘坐穿梭于两地的公共汽车,半个小时后就到了乡里。来
一条路在脚下,一条潜伏很深  一条,光明笔直,像茂盛的杨树  一条,幽暗曲折,徘徊在月光下  一条,熙来攘往,热闹缤纷  一条,只听到自己的心跳  当我全身心地亲近其中一条  必会怀念另一条  而怀念的力量,宛如割裂
我们的年度探险旅行报告将带你探索未曾体验过的新世界,扩展你的视野,将您的极限推向更远的世界,环保住宿、适度消费、生态旅行等等都是最新探险旅行的主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行走的力量支持我们向着更远的远方前进。      非洲 Africa     >卢旺达: 跟踪山地大猩猩   Gorillas Go Chic  地点及路线:卢旺达西北部火山国家森林公园观看山地大猩猩    2007新引力: 面对面和一
世界上有N多种人自驾,但只有三种人露营:A,游牧民族;B,休闲一族;c,探险和自虐一族。休闲一族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接受日光浴,呼吸新鲜空气,听鸟语、闻花香,看绿色,游碧水,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温馨。自驾和露营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对于探险一族来说,他们更喜欢大自然,这一点仅仅从他们旅行的动力上就可以看出来。但自驾和露营只是他们旅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假设采访一下游牧民族如何看待另外两群人,如果你前往
策划 魏 宇 绘图 老 申  世界风迎面而来,我背上行囊出境、入境,我欲乘风而行  都说过海关太紧张不好,不紧张也不好;英语太好不成、英语不好也不成走上一遭,才知道这里的故事还真不少    穿制服的心理专家  田小童    由于在国内旅游消费太贵的原因,我这几年没少往越南跑。对于常年生活在北京的我来讲,那里的热带风光 社会主义特色 法国殖民痕迹十美国战争痕迹 相对低廉的消费,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我
近来听到因为保护不当而发生不幸的消息,我的脑海里零零碎碎关于攀岩保护的东西不断地蹦出来,今天终于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和每个攀岩者分享。  攀岩是有危险的一项运动,任何人为的操作不当,或者器械本身的损坏,都有可能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无论是在人工场地还是自然岩壁,无论是顶绳、先锋或者抱石,每个攀岩者都应有清醒的认识,防微杜渐才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改进保护意识,做个主动保护者    岩友们下班后
南迦巴瓦在藏语中解释为“雷电如火燃烧”。《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中将其描绘成“长矛直刺苍穹”。传说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其上聚会,那高空风云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们燃起的云烟,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    南迦巴瓦峰是名列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第一名的山峰。海拔7782米,是西藏东部最高和喜马拉雅山最东端的山峰,也是世界第15高峰。主峰北坡有海拔7043米的乃彭峰,乃彭峰分别向东南、西南伸出两条山梁,
上岛不需要买门票,只需要买船票。船票也不贵,两块钱,公交车也就这个价。不过,从码头到岛上,直线距离可没有一个公交车站远。大概也就一百米吧,很多人都能游到对岸。江面上就有两个人在试着游过去,已经游到河中央,快要赶上船了。船是一艘只有两张行军床连接起来那么长的小船,被油漆刷成绿色,看上去很新,发动机却明显老化了,发出的烟雾很浓,声音也很拖沓、粗糙,有气无力的样子。实际上,它的速度慢得像只老鸭,比游泳的
编译 蜗 牛 绘图 陈 曦  你有没有计划在这个冬季去滑雪?滑雪爱好者称雪为“白色鸦片”,招惹上就欲罢不能。对于胸怀壮志奔赴雪场的“白粉迷”,我们奉上高手和专家的建议,愿这个雪季你硬硬朗朗的,开开心心的!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骨科专科医生指出,每年1至4月都是因滑雪受伤求诊的旺季。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没有增加身体的柔韧度    我们从山坡滑下的姿势好像坐在“无影凳”上一样,有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