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博白人,1958年生于桂林。发表过小说、散文、剧本、诗歌、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作品,出版历史散文《推开桂林的门扉》,长篇报告文学《愚自乐园——一个台湾人的文化情怀》等。
一
今人均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却往往没有注意到:桂林山水之所以能够得到“甲天下”的殊荣,其实是和这座城市无比丰富的洞穴资源密切相关的。
人们常形容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以桂林市区周边的岩溶孤峰为例,刘克庄所说“千峰环野立”是一种大写意的表达,几乎“无山不洞”的结构,则实在让那些来自北方的文人官员对这里的地形特色拍掌称奇:普陀山的七星岩、元风洞、曾公岩,月牙山的龙隐洞、龙隐岩,伏波山的还珠洞,叠彩山的木龙洞、风洞、仙鹤洞,独秀峰的读书岩、太平岩,象山的水月洞,隐山六洞,南溪山的白龙洞,穿山的穿岩等,都是自古驰名的岩洞。这些岩洞,大小不一,或通透,或深邃,或以钟乳石奇形怪状、气象万千而受称道,或因洞形、洞趣而留下美名。一句话,古人至此,面对桂林的洞穴,没有不赞叹的。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开篇就是“志岩洞”,可见他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实质:“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余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据广西《岩溶志》:桂林附近350平方公里范围内,至少己发现600多处洞穴,平均每平方公里接近1.5个。那些被桂林诸山所吸引的古代文人,没有不注意到桂林洞穴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广西岩溶地貌中的峰林平原区域,比如桂林—阳朔一带,因为海拔不高,河流密布,容易形成地下水系。这些地下水系是造就岩溶洞穴最重要的力量:水流的长年冲刷与溶解,不但是构成这些岩溶洞穴的重要自然力量,也是生成钟乳石的基本条件。岩溶石峰则为这些洞穴的巨大空间提供了物理支撑。所以,桂林及周边的峰体“大多岩溶洞穴化,横向型洞穴极其发育,脚洞、岩溶泉、潭等甚为普遍”。还珠洞、曾公岩、木龙洞就是最典型的脚洞,伏波山等临江的石山,则有深潭形成。潭,往往被捕鱼者关注,因为潭穴容易集鱼。洞则更易吸引游人的注意。尤其在古代科学不发达时期,桂林这些洞穴太容易勾起人们的想象了。
二
今桂林市区范围内,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景观,应该算是独秀峰了。在南朝时期,颜延之到桂林任始安太守之职,将独秀峰下一个脚洞辟为自己的公余读书之所。这处洞穴不深,主洞口朝南,向东贯穿。后人将此洞命名为“读书岩”,以纪念颜延之。独秀峰之名,人们也普遍认为出自颜延之的那首写桂林山水的殘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朝以后,因为独秀峰紧临当时的桂州城,又因为有颜延之留下的文化遗址,山脚逐渐修建了州学、寺庙等,变得热闹起来,从这里走出了曹邺、赵观文等名士。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的王正功,写了两首劝驾诗,勉励学子上进,镌刻于读书岩上方,诗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句。这句诗迅即成为金句,传遍华夏。由此可见,独秀峰的文化影响力自宋开始已经非同一般了。
另一处较早的洞穴名胜是今七星岩。在隋朝,一位叫昙迁的和尚到此,书写岩名“栖霞洞”——这是七星岩当年的名字。昙迁和尚的这几个字,早已不存,但史书上一直有相关记载,可见是不会错的。
七星岩其实是一处多个溶洞相互贯通的复杂洞穴,从层数来说,就有上中下三层,三层之间有多处竖穴相通,曾公岩、元风洞、豆芽岩、水岩等均是其分支洞口。在古代缺乏科学支撑的情况下,加上照明条件不好,这样复杂的洞穴系统,很自然地会与神仙鬼怪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处让人们好奇的所在。宋人范成大有《碧虚铭》刻于七星岩洞口,此文就是记叙一位叫郑冠卿的官员在七星岩内遇到日华、月华两位仙人的故事:“与之笛,不能成声;倾壶酒饮之,仅得滴沥。交谈几句,出来竟已岁月久矣!”这样的玄虚故事,容易被世人乐道传颂。宋以后,七星岩开始出现了为游客带路并且负责讲解的职业。最初可能是和尚、道士承担此类工作,后来则是附近村民或者娃娃揽过了这类活计。这些讲解,多依附鬼神而展开,故受到一些文人非议,认为品格不高。民国时期,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编写符合“潮流”的讲解,这大约是桂林最早成型的旅游讲解词了。
三
早在唐代,桂林就已经进入了系统地风景开发时期。
那时的风景开发,其实也是以“洞穴”作为主要开发资源。比如李渤开发南溪山,就是主要营建白龙洞的相关设施,并且和哥哥在那里留下题刻。他开发隐山,也是看中了这小巧而隐蔽的小山六洞相通之奇,云霞氤氲之势。隐山不大,投影面积只有8亩左右,但其山体中的洞穴面积则占了七分之一。这个比例之大,用“玲珑剔透”来形容这座小山,似并不为过。自李渤开发南溪山、隐山以后的一千多年,这两处风景一直在桂林的风景地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北宋的曾布,曾在桂林为官。在桂林期间,喜欢游览,桂林诸景中,曾布尤其喜欢江东胜景。他看见栖霞山下的冷水岩,岩洞奇特,钟乳漫漫,溪流淙淙,乃花心思在此架桥铺径,修建风景,便游人往之,成为游观宴休之处。“自是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人无日而不来。”该岩“遂为桂林绝观”。
伏波山下的还珠洞,洞型奇特,尤以试剑石最为传奇,故自古就是游览胜地。不过,以前的还珠洞,只是临水之洞,没有陆路可通,需乘舟前往,于是衍生了一门摆舟渡客寻风景的生意。刘昉、方信孺、范成大等人,均是乘舟来此游览。解放以后,有关部门借助人防工程,将还珠洞穴加深扩大,使之与陆地相连,虽便于游客前往,但洞穴的两部分在岩壁机理上非常突兀。
四
纳凉,是桂林洞穴为古人提供的最完美的天然功能。盛夏三伏,除了扇子和用水冲凉,古人解暑之法似乎只有喝莲子羹之类。桂林地处岭南,气候炎热,尤其酷暑难耐,但桂林偏偏有许多石山洞穴可以释放出让人惬意的凉风,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故在夏天,这些洞穴自然就成了人群聚集之地。不少岩洞能够成为游览胜地,恐怕也与此有关。
叠彩山上的风洞,其实是由几个相通的岩洞所构成:南洞叫叠彩岩,北洞名北牗洞,两洞入口处阔大、相通处收腰的结构,使得微微气流到此便可集聚为风,穿洞而过。这风洞的上方又有一个北极洞相连,形成极好的气流升腾效果,人立洞口,便可强烈感受到八面风来一身轻之状。元晦修建叠彩山,凿石为蹬,建亭遮阳,引导游客登至风洞,感受清风,实是让人快慰之事。明代刘台有《登叠彩山》诗说:“嵯峨怪石倚云间,洞销烟霞六月寒。”六月到此,可感寒意,可见避暑效果了得。 从唐宋时期起,桂林的洞穴就开始被有心人注意到了,但那种“注意”只是简单的观察,如宋人刘谊在《曾公岩记》里写道:“夫桂之洞穴最多,南有白龙,北有石门,廻穴据其东,隐山在其西,皆唐名汉之所尝游也。”范成大说龙隐岩“龙隐洞,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没江水中。泛舟至,石壁下有大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仰观洞顶,有龙迹,夭矫若印泥然,其长竟洞。舟行仅一箭许,别有洞门,可出岩。在洞侧山半有小寺,即岩为佛堂,不复屋”。这段文字虽然有一些描述,却是文学语言。
到了明末,徐霞客游览桂林,几乎遍游名山名洞,并且做了详细的笔记。他写隐山六洞:“洞分东西两隙,俱南向下坠,洞内时开小穴,彼此相望,数丈辄合,内坠渊黑,亦抵水。又西过一石隙,西北有石,平庋错萼中,绝胜琼台。乃南转为夕阳。洞西向,洞口飞石,中门为两。门左一侧壑汇水,由水窦东通于内,右有曲穴北转,内甚凄暗,下坠深潭,盖南北皆与水会焉。”对洞穴的结构、走向、与水的关系等,均有观察介绍,说明他已经注意到水流与岩溶洞穴形成的关系。他考察冠岩出洞时写道:“望隔江群峰丛合。”其中的“峰丛”二字,被后来的岩溶学者借用光大,成为描述一种岩溶地貌的概念。
对桂林岩溶地貌的现代科学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民国二十六年,就有人写了《喀斯特地形与桂林风景》的论文。民国三十七年元月4日,何杰在广西艺术馆做了《桂林山水科学观》的演讲。1976年,國家在桂林成立了地矿部岩溶研究所以后,学术研究与交流开始得到重视,并且逐步频繁起来。一些来桂林考察过的外国岩溶学者认为,桂林可称为世界喀斯特的首都。岩溶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岩溶洞穴进行考察、勘测,分析成因。桂林洞穴多,自然受到全世界岩溶研究者的关注。
说起来,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去寻找一些野洞“探险”。某日,我在马家坊附近的白面山山腰找到一个洞穴,入口为竖井式,目测不是太深,就跳下去,打着电筒看了看洞内情景,不敢再往深处走,于是便奋力攀爬出来,向朋友们吹嘘,并且命名为“铁坚岩”。没多久,有朋友告诉我:我“发现”的那个洞,其实当地的放牛娃都知道。此后,我不再和朋友聊这个洞穴了。现在,桂林一些小众旅游项目,已经把探寻那些未经开发整理的“野洞”作为其游线亮点。在确保游客安全的前提下,这种旅游不但有其独特的市场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加深这些旅游者对桂林的印象。
九
面对桂林奇山秀水,如果没有把这样的风景和它的丰富洞穴联系起来,可说是没有读懂桂林这本风景大书。
(编辑 何谓清)
一
今人均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却往往没有注意到:桂林山水之所以能够得到“甲天下”的殊荣,其实是和这座城市无比丰富的洞穴资源密切相关的。
人们常形容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以桂林市区周边的岩溶孤峰为例,刘克庄所说“千峰环野立”是一种大写意的表达,几乎“无山不洞”的结构,则实在让那些来自北方的文人官员对这里的地形特色拍掌称奇:普陀山的七星岩、元风洞、曾公岩,月牙山的龙隐洞、龙隐岩,伏波山的还珠洞,叠彩山的木龙洞、风洞、仙鹤洞,独秀峰的读书岩、太平岩,象山的水月洞,隐山六洞,南溪山的白龙洞,穿山的穿岩等,都是自古驰名的岩洞。这些岩洞,大小不一,或通透,或深邃,或以钟乳石奇形怪状、气象万千而受称道,或因洞形、洞趣而留下美名。一句话,古人至此,面对桂林的洞穴,没有不赞叹的。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开篇就是“志岩洞”,可见他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实质:“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余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据广西《岩溶志》:桂林附近350平方公里范围内,至少己发现600多处洞穴,平均每平方公里接近1.5个。那些被桂林诸山所吸引的古代文人,没有不注意到桂林洞穴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广西岩溶地貌中的峰林平原区域,比如桂林—阳朔一带,因为海拔不高,河流密布,容易形成地下水系。这些地下水系是造就岩溶洞穴最重要的力量:水流的长年冲刷与溶解,不但是构成这些岩溶洞穴的重要自然力量,也是生成钟乳石的基本条件。岩溶石峰则为这些洞穴的巨大空间提供了物理支撑。所以,桂林及周边的峰体“大多岩溶洞穴化,横向型洞穴极其发育,脚洞、岩溶泉、潭等甚为普遍”。还珠洞、曾公岩、木龙洞就是最典型的脚洞,伏波山等临江的石山,则有深潭形成。潭,往往被捕鱼者关注,因为潭穴容易集鱼。洞则更易吸引游人的注意。尤其在古代科学不发达时期,桂林这些洞穴太容易勾起人们的想象了。
二
今桂林市区范围内,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景观,应该算是独秀峰了。在南朝时期,颜延之到桂林任始安太守之职,将独秀峰下一个脚洞辟为自己的公余读书之所。这处洞穴不深,主洞口朝南,向东贯穿。后人将此洞命名为“读书岩”,以纪念颜延之。独秀峰之名,人们也普遍认为出自颜延之的那首写桂林山水的殘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朝以后,因为独秀峰紧临当时的桂州城,又因为有颜延之留下的文化遗址,山脚逐渐修建了州学、寺庙等,变得热闹起来,从这里走出了曹邺、赵观文等名士。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的王正功,写了两首劝驾诗,勉励学子上进,镌刻于读书岩上方,诗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句。这句诗迅即成为金句,传遍华夏。由此可见,独秀峰的文化影响力自宋开始已经非同一般了。
另一处较早的洞穴名胜是今七星岩。在隋朝,一位叫昙迁的和尚到此,书写岩名“栖霞洞”——这是七星岩当年的名字。昙迁和尚的这几个字,早已不存,但史书上一直有相关记载,可见是不会错的。
七星岩其实是一处多个溶洞相互贯通的复杂洞穴,从层数来说,就有上中下三层,三层之间有多处竖穴相通,曾公岩、元风洞、豆芽岩、水岩等均是其分支洞口。在古代缺乏科学支撑的情况下,加上照明条件不好,这样复杂的洞穴系统,很自然地会与神仙鬼怪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处让人们好奇的所在。宋人范成大有《碧虚铭》刻于七星岩洞口,此文就是记叙一位叫郑冠卿的官员在七星岩内遇到日华、月华两位仙人的故事:“与之笛,不能成声;倾壶酒饮之,仅得滴沥。交谈几句,出来竟已岁月久矣!”这样的玄虚故事,容易被世人乐道传颂。宋以后,七星岩开始出现了为游客带路并且负责讲解的职业。最初可能是和尚、道士承担此类工作,后来则是附近村民或者娃娃揽过了这类活计。这些讲解,多依附鬼神而展开,故受到一些文人非议,认为品格不高。民国时期,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编写符合“潮流”的讲解,这大约是桂林最早成型的旅游讲解词了。
三
早在唐代,桂林就已经进入了系统地风景开发时期。
那时的风景开发,其实也是以“洞穴”作为主要开发资源。比如李渤开发南溪山,就是主要营建白龙洞的相关设施,并且和哥哥在那里留下题刻。他开发隐山,也是看中了这小巧而隐蔽的小山六洞相通之奇,云霞氤氲之势。隐山不大,投影面积只有8亩左右,但其山体中的洞穴面积则占了七分之一。这个比例之大,用“玲珑剔透”来形容这座小山,似并不为过。自李渤开发南溪山、隐山以后的一千多年,这两处风景一直在桂林的风景地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北宋的曾布,曾在桂林为官。在桂林期间,喜欢游览,桂林诸景中,曾布尤其喜欢江东胜景。他看见栖霞山下的冷水岩,岩洞奇特,钟乳漫漫,溪流淙淙,乃花心思在此架桥铺径,修建风景,便游人往之,成为游观宴休之处。“自是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人无日而不来。”该岩“遂为桂林绝观”。
伏波山下的还珠洞,洞型奇特,尤以试剑石最为传奇,故自古就是游览胜地。不过,以前的还珠洞,只是临水之洞,没有陆路可通,需乘舟前往,于是衍生了一门摆舟渡客寻风景的生意。刘昉、方信孺、范成大等人,均是乘舟来此游览。解放以后,有关部门借助人防工程,将还珠洞穴加深扩大,使之与陆地相连,虽便于游客前往,但洞穴的两部分在岩壁机理上非常突兀。
四
纳凉,是桂林洞穴为古人提供的最完美的天然功能。盛夏三伏,除了扇子和用水冲凉,古人解暑之法似乎只有喝莲子羹之类。桂林地处岭南,气候炎热,尤其酷暑难耐,但桂林偏偏有许多石山洞穴可以释放出让人惬意的凉风,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故在夏天,这些洞穴自然就成了人群聚集之地。不少岩洞能够成为游览胜地,恐怕也与此有关。
叠彩山上的风洞,其实是由几个相通的岩洞所构成:南洞叫叠彩岩,北洞名北牗洞,两洞入口处阔大、相通处收腰的结构,使得微微气流到此便可集聚为风,穿洞而过。这风洞的上方又有一个北极洞相连,形成极好的气流升腾效果,人立洞口,便可强烈感受到八面风来一身轻之状。元晦修建叠彩山,凿石为蹬,建亭遮阳,引导游客登至风洞,感受清风,实是让人快慰之事。明代刘台有《登叠彩山》诗说:“嵯峨怪石倚云间,洞销烟霞六月寒。”六月到此,可感寒意,可见避暑效果了得。 从唐宋时期起,桂林的洞穴就开始被有心人注意到了,但那种“注意”只是简单的观察,如宋人刘谊在《曾公岩记》里写道:“夫桂之洞穴最多,南有白龙,北有石门,廻穴据其东,隐山在其西,皆唐名汉之所尝游也。”范成大说龙隐岩“龙隐洞,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没江水中。泛舟至,石壁下有大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仰观洞顶,有龙迹,夭矫若印泥然,其长竟洞。舟行仅一箭许,别有洞门,可出岩。在洞侧山半有小寺,即岩为佛堂,不复屋”。这段文字虽然有一些描述,却是文学语言。
到了明末,徐霞客游览桂林,几乎遍游名山名洞,并且做了详细的笔记。他写隐山六洞:“洞分东西两隙,俱南向下坠,洞内时开小穴,彼此相望,数丈辄合,内坠渊黑,亦抵水。又西过一石隙,西北有石,平庋错萼中,绝胜琼台。乃南转为夕阳。洞西向,洞口飞石,中门为两。门左一侧壑汇水,由水窦东通于内,右有曲穴北转,内甚凄暗,下坠深潭,盖南北皆与水会焉。”对洞穴的结构、走向、与水的关系等,均有观察介绍,说明他已经注意到水流与岩溶洞穴形成的关系。他考察冠岩出洞时写道:“望隔江群峰丛合。”其中的“峰丛”二字,被后来的岩溶学者借用光大,成为描述一种岩溶地貌的概念。
对桂林岩溶地貌的现代科学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民国二十六年,就有人写了《喀斯特地形与桂林风景》的论文。民国三十七年元月4日,何杰在广西艺术馆做了《桂林山水科学观》的演讲。1976年,國家在桂林成立了地矿部岩溶研究所以后,学术研究与交流开始得到重视,并且逐步频繁起来。一些来桂林考察过的外国岩溶学者认为,桂林可称为世界喀斯特的首都。岩溶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岩溶洞穴进行考察、勘测,分析成因。桂林洞穴多,自然受到全世界岩溶研究者的关注。
说起来,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去寻找一些野洞“探险”。某日,我在马家坊附近的白面山山腰找到一个洞穴,入口为竖井式,目测不是太深,就跳下去,打着电筒看了看洞内情景,不敢再往深处走,于是便奋力攀爬出来,向朋友们吹嘘,并且命名为“铁坚岩”。没多久,有朋友告诉我:我“发现”的那个洞,其实当地的放牛娃都知道。此后,我不再和朋友聊这个洞穴了。现在,桂林一些小众旅游项目,已经把探寻那些未经开发整理的“野洞”作为其游线亮点。在确保游客安全的前提下,这种旅游不但有其独特的市场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加深这些旅游者对桂林的印象。
九
面对桂林奇山秀水,如果没有把这样的风景和它的丰富洞穴联系起来,可说是没有读懂桂林这本风景大书。
(编辑 何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