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47-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对由此引发的教改充满了期待,也听了不少代表较高水平的公开课、示范课,学习了其它省市观摩课的一些书面材料,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能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好课其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课堂必须是真实的。反观我们的课堂,有不少所谓的“好课”不存在这个前提,或者空间很小,这是应大力加以改变
的。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呈示性转成表演性,失去了基本的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提及“创新”,随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的逐渐确立和巩固,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创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语文课堂呈现勃勃生机,这与我们看到的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有关。但我们也发现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把耍花样当作创新。有把语文课上成流行歌曲演唱会的,有把语文课上成港台影视明星绯闻课的,也有把语文课上成滑稽小品表演课的。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借物叙事抒情的古代散文名作。它借项脊轩的兴废,写的却是与此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是人非,时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文章写得真实感人,尤其写他的祖母和母亲的章节时,细节描写特别深入人心,因而特别感人。但就是这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在某些老师的手中竟处理成另外一种模样。有一位老师,教学到第三大段时,先找两位女同学站起来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她们的滑稽动作和表情引起了哄堂大笑不说,老师还嫌学生表演不到家,就亲自参加表演,结果招来更大的笑声。可以想见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能对散文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但教师非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觉得形式新颖,上出了新意。
有些教师忘记了语文课入选篇目的小说散文一般都是再现性的作品,对这一类作品恐怕应在展示内容和呈示情境的基础上深入,这是一个基本的真实的元素。如果脱离这一点也就是课本的真实,就造成了虚假。而一味关注课堂气氛的活跃热闹,忽视对课文挖掘与体悟的过度表演,加剧了虚假性。它的真正害处是最终变得一切可以表演,或由于表演,而变得虚假。观照现实我们有参观、检查、验收……是不是作假加上表演呢。是社会伸向课堂还是课堂延伸到社会,自不待我们查究,但是课堂的真实应有其基本的位置。
也就是说,真正提高语文课堂质量,语文老师应当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追求踏实勤奋的作风上着手,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格上,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立足于文本,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培养起来。
二、精心设计的“伪阅读”“伪问题”,离开真实也很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新课标给我们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中应达到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据说是阅读教学的金科玉律。诚然,那些在学生阅读之前为学生提供的精心设计的阅读指向性提问,那些在学生反复阅读之后思维仍难以深入下去,只能停留在某一层面时的巧妙的提问式、点拨式提问,的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阅读进入更深层次。然而目前大量的阅读教学实际,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炼出几个试题式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由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构成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它缺乏启智悟道的作用,只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导引作用。这样的问题是伪问题,那么这样的阅读也只能是伪阅读了。
某教师对《祝福》的教学设计是由这几个问题涵盖全课的:
①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② 一个妇女失去丈夫是否不幸?③ 死了丈夫,又要躲避凶狠的婆婆,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终于没有躲过更深重的灾难,具体的情形是怎样的?④ 春天孕育着希望和生机,祥林嫂的不幸却大多发生在春天。这样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寓意深刻,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⑤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能不能像鲁镇的人们一样,在迎春祝福之时祈求天地圣众赐给自己来年的幸福?……
这类问题代表了当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流行倾向。它的确精心选择突破口,认真构思,问题环环相扣。初看,颇有新意,也为同行看好。但就是忘记了学生,有学生问:“我们不知道您课堂上会提哪些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才能跟上您的思路?”
怎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辛辛苦苦设计的课堂提问,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老师的思维中?就是牵着学生围着老师团团转?对照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我们忽视了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我们忽视了阅读思维的探索性,我们忽视了阅读思维的完整性,我们更忽视了阅读的真实性与现实性问题。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思考,只是对“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现实阅读的“伪阅读”,它读的不是文本,而是教师!这种阅读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养成思维的惰性,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阅读。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关于阅读的阐释,实质上强调了思和悟的作用,突出了个性化和创造性。而我们所采用的这种“试题式课堂提问”的阅读方法,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不用提什么个性化、创造性了。
这里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课堂永远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忘记了,课堂是可以出错的,甚至是应该出错,允许出错的。为什么课堂总是正确的呢。没有课堂的试练甚至“试误”,如何能达到正确呢。如果学生总能达于正确,还要老师干什么呢?那只有一途,把正确的一味塞给学生,省却了过程。省却了过程的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教学,因为学生一到实际中,只会以原来的答案对照实际,而不会以实际修改适应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错,自然之理,而有一定程度的出错,应是我们对学生和课堂的要求。而基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而产生的阅读和问题,是为总是正确相连的,可见它是伪阅读和伪问题。
三、无方向的“茶馆式”课堂背离真实,在于缺乏引导
与上述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相反,有的老师为了赶上新课标的步伐,从上课方式上改变,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改成“茶馆式”的讨论课。如果把握得好,应当说这是一种比较好的上课方式,它面对学生的真实思考,反映学生的即时状态,并促使学生思维的碰撞。但如果“度”把握得不好,那么这种讨论课就会变成“放山羊”,如果把握不准,更会偏离了方向。
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的讨论课,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讨论的不管有无毫价值,老师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 我们还经常见到这样的讨论课,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结果是漫无边际。甚至一两个学生争来争去,大部分学生缺少参与,他们只能成为旁听者,课堂教学当然也就缺乏广度和深度。
有个老师上鲁迅的《阿Q正传》。课文讲完内容后,他提了个问题:“如何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学生分成几组,各小组推出代表发言。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阿Q在精神满足中忘却痛苦,它实际上是一种乐观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另一个同学站起来反驳,两人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一直到下课铃响,老师才下令结束,并且表扬了这两个同学。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老师没有任何点拨,学生也不知道到底学到了什么。
这使我想到《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当年孔子的教学情状应当是讨论式的。但不是光有讨论,还有对讨论中出现的各个观点的评析,这就是引导。这就是有问题有判断的讨论,而不是无问题而发的杂议。这里其实是有原则的,前者的讨论,真正解决问题,教学可以相长;后者因无结果或结果是先预设的,没有心智的锤炼,师生不能教学相长。
我们还可以感到前边那种“讨论”的缺陷,如果教师不干预,让学生在课堂上恣意讨论,那么这种自由势必造成课堂的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多少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使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但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前提是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更深的学养,有更深的理解,以便随时对学生所思所言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思维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美国学者多尔谈到师生关系时,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对话者”身份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因年幼而少知识、少经验、少方法的学生,我们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对文本的分析给学生一个方向明确的解答,这样才不会使课堂失控并且毫无效率,才会使学生通过讨论加引导的方式真正读懂文本,真正提高阅读的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近几年的新课改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果广大语文教师都能应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解读新课标,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加真实、更加生动,也一定会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对由此引发的教改充满了期待,也听了不少代表较高水平的公开课、示范课,学习了其它省市观摩课的一些书面材料,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能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好课其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课堂必须是真实的。反观我们的课堂,有不少所谓的“好课”不存在这个前提,或者空间很小,这是应大力加以改变
的。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呈示性转成表演性,失去了基本的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提及“创新”,随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的逐渐确立和巩固,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创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语文课堂呈现勃勃生机,这与我们看到的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有关。但我们也发现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把耍花样当作创新。有把语文课上成流行歌曲演唱会的,有把语文课上成港台影视明星绯闻课的,也有把语文课上成滑稽小品表演课的。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借物叙事抒情的古代散文名作。它借项脊轩的兴废,写的却是与此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是人非,时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文章写得真实感人,尤其写他的祖母和母亲的章节时,细节描写特别深入人心,因而特别感人。但就是这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在某些老师的手中竟处理成另外一种模样。有一位老师,教学到第三大段时,先找两位女同学站起来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她们的滑稽动作和表情引起了哄堂大笑不说,老师还嫌学生表演不到家,就亲自参加表演,结果招来更大的笑声。可以想见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能对散文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但教师非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觉得形式新颖,上出了新意。
有些教师忘记了语文课入选篇目的小说散文一般都是再现性的作品,对这一类作品恐怕应在展示内容和呈示情境的基础上深入,这是一个基本的真实的元素。如果脱离这一点也就是课本的真实,就造成了虚假。而一味关注课堂气氛的活跃热闹,忽视对课文挖掘与体悟的过度表演,加剧了虚假性。它的真正害处是最终变得一切可以表演,或由于表演,而变得虚假。观照现实我们有参观、检查、验收……是不是作假加上表演呢。是社会伸向课堂还是课堂延伸到社会,自不待我们查究,但是课堂的真实应有其基本的位置。
也就是说,真正提高语文课堂质量,语文老师应当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追求踏实勤奋的作风上着手,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格上,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立足于文本,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培养起来。
二、精心设计的“伪阅读”“伪问题”,离开真实也很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新课标给我们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中应达到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据说是阅读教学的金科玉律。诚然,那些在学生阅读之前为学生提供的精心设计的阅读指向性提问,那些在学生反复阅读之后思维仍难以深入下去,只能停留在某一层面时的巧妙的提问式、点拨式提问,的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阅读进入更深层次。然而目前大量的阅读教学实际,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炼出几个试题式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由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构成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它缺乏启智悟道的作用,只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导引作用。这样的问题是伪问题,那么这样的阅读也只能是伪阅读了。
某教师对《祝福》的教学设计是由这几个问题涵盖全课的:
①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② 一个妇女失去丈夫是否不幸?③ 死了丈夫,又要躲避凶狠的婆婆,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终于没有躲过更深重的灾难,具体的情形是怎样的?④ 春天孕育着希望和生机,祥林嫂的不幸却大多发生在春天。这样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寓意深刻,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⑤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能不能像鲁镇的人们一样,在迎春祝福之时祈求天地圣众赐给自己来年的幸福?……
这类问题代表了当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流行倾向。它的确精心选择突破口,认真构思,问题环环相扣。初看,颇有新意,也为同行看好。但就是忘记了学生,有学生问:“我们不知道您课堂上会提哪些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才能跟上您的思路?”
怎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辛辛苦苦设计的课堂提问,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老师的思维中?就是牵着学生围着老师团团转?对照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我们忽视了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我们忽视了阅读思维的探索性,我们忽视了阅读思维的完整性,我们更忽视了阅读的真实性与现实性问题。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思考,只是对“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现实阅读的“伪阅读”,它读的不是文本,而是教师!这种阅读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养成思维的惰性,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阅读。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关于阅读的阐释,实质上强调了思和悟的作用,突出了个性化和创造性。而我们所采用的这种“试题式课堂提问”的阅读方法,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不用提什么个性化、创造性了。
这里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课堂永远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忘记了,课堂是可以出错的,甚至是应该出错,允许出错的。为什么课堂总是正确的呢。没有课堂的试练甚至“试误”,如何能达到正确呢。如果学生总能达于正确,还要老师干什么呢?那只有一途,把正确的一味塞给学生,省却了过程。省却了过程的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教学,因为学生一到实际中,只会以原来的答案对照实际,而不会以实际修改适应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错,自然之理,而有一定程度的出错,应是我们对学生和课堂的要求。而基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而产生的阅读和问题,是为总是正确相连的,可见它是伪阅读和伪问题。
三、无方向的“茶馆式”课堂背离真实,在于缺乏引导
与上述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相反,有的老师为了赶上新课标的步伐,从上课方式上改变,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改成“茶馆式”的讨论课。如果把握得好,应当说这是一种比较好的上课方式,它面对学生的真实思考,反映学生的即时状态,并促使学生思维的碰撞。但如果“度”把握得不好,那么这种讨论课就会变成“放山羊”,如果把握不准,更会偏离了方向。
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的讨论课,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讨论的不管有无毫价值,老师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 我们还经常见到这样的讨论课,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结果是漫无边际。甚至一两个学生争来争去,大部分学生缺少参与,他们只能成为旁听者,课堂教学当然也就缺乏广度和深度。
有个老师上鲁迅的《阿Q正传》。课文讲完内容后,他提了个问题:“如何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学生分成几组,各小组推出代表发言。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阿Q在精神满足中忘却痛苦,它实际上是一种乐观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另一个同学站起来反驳,两人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一直到下课铃响,老师才下令结束,并且表扬了这两个同学。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老师没有任何点拨,学生也不知道到底学到了什么。
这使我想到《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当年孔子的教学情状应当是讨论式的。但不是光有讨论,还有对讨论中出现的各个观点的评析,这就是引导。这就是有问题有判断的讨论,而不是无问题而发的杂议。这里其实是有原则的,前者的讨论,真正解决问题,教学可以相长;后者因无结果或结果是先预设的,没有心智的锤炼,师生不能教学相长。
我们还可以感到前边那种“讨论”的缺陷,如果教师不干预,让学生在课堂上恣意讨论,那么这种自由势必造成课堂的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多少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使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但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前提是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更深的学养,有更深的理解,以便随时对学生所思所言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思维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美国学者多尔谈到师生关系时,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对话者”身份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因年幼而少知识、少经验、少方法的学生,我们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对文本的分析给学生一个方向明确的解答,这样才不会使课堂失控并且毫无效率,才会使学生通过讨论加引导的方式真正读懂文本,真正提高阅读的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近几年的新课改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果广大语文教师都能应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解读新课标,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加真实、更加生动,也一定会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