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的史诗》都以女性视角描写女性,讲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追求独立、追逐爱情,挣扎、反抗、妥协交织的一生。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陌生女人与田苏菲,她们二者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和情感经历,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结局;究其深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作者茨威格用隐形的男权主义编织了一场“乌托邦式”的爱情毁灭,《一个女人的史诗》的作者严歌苓则用女性主义为一个平凡女性写就了爱情史诗。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人物命运
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说道:“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a《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与《一个女人的史诗》(以下简称《史诗》)都以女性为主人公,讲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追求独立、追逐爱情,挣扎、反抗、妥协交织的一生。《来信》和《史诗》都采用女性视角描写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其背后反映着作者对男权社会和女性意识不同的思考和认知,它们穿越漫长的时间遥相呼应着。
一、女性形象塑造
《来信》创作于1922年,是茨威格思想转折时期的代表作,由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的儿童视角转向描写为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同时也是他在浪漫主义退潮后对其以自我为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反思。茨威格创作《来信》的灵感源于其在生活中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带有个人自传性质。b 《来信》以小说家R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书信开篇,书信是一种个人心迹的透露与自我内心的剖析,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将真实的内心世界展露给收信人,可收信人如何对待这封信却是一个未知数,寄出信的时刻,寄信人就由主动转化为被动,一旦收信人对此无视,这一份沉甸甸的内心独白就无人知晓。这封信以“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作为称呼,立即吸引了R的注意,也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这是陌生女人第一次大胆地直抒胸臆,是生命最后时刻的痛苦呼喊,这份爱无疑是真挚而动人的。20世纪20年代是浪漫主义退潮时期,由于战争的残酷,人们对传统价值产生怀疑,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张平等,主动追求爱情。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像陌生女人那样将爱视作生命。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严歌苓同样塑造了一个在爱的征途中不断挣扎奋斗的悲情英雄——田苏菲,从十六岁莽撞投身革命始,她这一生都以革命为底色,却始终游离于历史之外,执着坚守自己的爱情追求,可以说她的情感史就是她的史诗。史诗在传统叙事学中属于宏大叙事,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往往气势恢宏、意义深重。而在 《史诗》里,作者严歌苓选取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人物,沿袭了她对女性成长、情感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思考,把一个平凡女性爱恨纠结的人生置于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历史沧桑下,以革命为背景和基调,写女人与革命并行的至死无悔的执爱,賦予其史诗的品格。c以女性的叙事视角对传统史诗进行颠覆。田苏菲与《来信》中的陌生女人有诸多相似,她同样是用一生奋不顾身去爱的女性,她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去闹革命用以反抗母亲,她敢于拒绝位高权重的都旅长的婚约,不屑于用婚姻获得政治仕途。她所深爱的欧阳萸出身书香门第,清高自矜,他们是完全相反的人,却因为珠胎暗结,将两个人的一生联结在了一起。而欧阳萸这一生都在不断地被婚姻之外的人吸引,不停地爱上别人,他对田苏菲没有爱可言,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茨威格与严歌苓笔下的这两位女性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里,她们始终都在女人的小格局里左冲右突,演绎着无怨无悔的情感史。
二、相似的成长环境与情感经历
陌生女人与田苏菲的成长经历有着诸多的相似,她们自小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父亲这个角色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缺席的,这让她们缺少对男性的认知,也无从了解成年男女间成熟稳定的爱情与婚姻;父爱的缺失让她们更渴望男性的爱,也容易在爱情面前失去理智。而与她们相依为命的母亲,因为丈夫的缺位,要么在母替父职中逐渐雄化而过度强势,要么过度悲观而郁郁寡欢,母女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互不理解彼此。她们从残缺的家庭关系中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陌生,因此一旦遇到一个与自我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男性,她们“一下栽进了命运之中,就像跌入万丈深渊”。她们在感情里都采取了主动的姿态,同时她们面对爱情的时候,轻易就沦陷进去,失去了理智,忘掉了自尊。爱情具有独占性、排他性,可是她们却能一再容忍对方的滥情,甚至愿意为了对方付出一切,承担一切苦果。无论是父亲的缺位与母亲的在位,或是追逐中男女主被动地位的对立,还是情感中男女的自私与无私、专情与滥情,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未必不知情,她们对爱至死不渝的追求无疑强化了自身的悲剧性。
三、女性视角下的不同精神内核
《来信》和《史诗》都以女性视角来探索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爱欲纠葛与命运变迁。不同的是《来信》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用女性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女性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来信》中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自我独白都是显性的女性视角,然而究其深层却是作者茨威格隐性的男权思想,亲历过收信的他,表达了男性在情感中的反思和对被伤害女性的同情。文中的作家R始终站在主宰者的位置,居高临下地审判一个陌生女人的爱情,是否阅读这封书信、阅读书信后做何感想,都是由他来决定。从书信中可以看出她其实渴望R能认出她,渴望被R知晓这一份深埋于心的感情,可是她胆小而又自卑,她看似主动的姿态实则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
《史诗》则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人物命运的起伏波折反映时代的变迁,将重大历史事件融入人物的日常生活,消解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以一个女人的情感史作为史诗。同时《史诗》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圆滑世故的伍善贞、嘴硬心软的田母、特立独行的欧阳雪、空谷幽兰般的孙百合,她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田苏菲的影子。伍善贞是相似背景下做出不同选择的田苏菲,她自小就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刚参加革命就迅速和政治前途光明的老刘勾上了手指,她的婚姻没有爱情可言,纯粹是政治利益驱动下做出的选择,这显然是田苏菲爱情至上的对立面。而欧阳雪与孙百合是田苏菲的两个翻版,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截然相反的个性气质,但是她们在感情中的选择极为相似,一旦爱上谁就会栽进命运之中,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会坚定不移地陪在对方身边。严歌苓用女性视角审视这些女性不同选择下的人生境遇,探索女性在情感与利益间、爱与被爱之间的角力,以及时代风云变幻下女性在家庭、事业、社会中的奋斗与挣扎。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人物命运
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说道:“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a《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与《一个女人的史诗》(以下简称《史诗》)都以女性为主人公,讲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追求独立、追逐爱情,挣扎、反抗、妥协交织的一生。《来信》和《史诗》都采用女性视角描写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其背后反映着作者对男权社会和女性意识不同的思考和认知,它们穿越漫长的时间遥相呼应着。
一、女性形象塑造
《来信》创作于1922年,是茨威格思想转折时期的代表作,由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的儿童视角转向描写为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同时也是他在浪漫主义退潮后对其以自我为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反思。茨威格创作《来信》的灵感源于其在生活中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带有个人自传性质。b 《来信》以小说家R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书信开篇,书信是一种个人心迹的透露与自我内心的剖析,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将真实的内心世界展露给收信人,可收信人如何对待这封信却是一个未知数,寄出信的时刻,寄信人就由主动转化为被动,一旦收信人对此无视,这一份沉甸甸的内心独白就无人知晓。这封信以“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作为称呼,立即吸引了R的注意,也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这是陌生女人第一次大胆地直抒胸臆,是生命最后时刻的痛苦呼喊,这份爱无疑是真挚而动人的。20世纪20年代是浪漫主义退潮时期,由于战争的残酷,人们对传统价值产生怀疑,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张平等,主动追求爱情。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像陌生女人那样将爱视作生命。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严歌苓同样塑造了一个在爱的征途中不断挣扎奋斗的悲情英雄——田苏菲,从十六岁莽撞投身革命始,她这一生都以革命为底色,却始终游离于历史之外,执着坚守自己的爱情追求,可以说她的情感史就是她的史诗。史诗在传统叙事学中属于宏大叙事,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往往气势恢宏、意义深重。而在 《史诗》里,作者严歌苓选取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人物,沿袭了她对女性成长、情感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思考,把一个平凡女性爱恨纠结的人生置于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历史沧桑下,以革命为背景和基调,写女人与革命并行的至死无悔的执爱,賦予其史诗的品格。c以女性的叙事视角对传统史诗进行颠覆。田苏菲与《来信》中的陌生女人有诸多相似,她同样是用一生奋不顾身去爱的女性,她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去闹革命用以反抗母亲,她敢于拒绝位高权重的都旅长的婚约,不屑于用婚姻获得政治仕途。她所深爱的欧阳萸出身书香门第,清高自矜,他们是完全相反的人,却因为珠胎暗结,将两个人的一生联结在了一起。而欧阳萸这一生都在不断地被婚姻之外的人吸引,不停地爱上别人,他对田苏菲没有爱可言,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茨威格与严歌苓笔下的这两位女性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里,她们始终都在女人的小格局里左冲右突,演绎着无怨无悔的情感史。
二、相似的成长环境与情感经历
陌生女人与田苏菲的成长经历有着诸多的相似,她们自小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父亲这个角色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缺席的,这让她们缺少对男性的认知,也无从了解成年男女间成熟稳定的爱情与婚姻;父爱的缺失让她们更渴望男性的爱,也容易在爱情面前失去理智。而与她们相依为命的母亲,因为丈夫的缺位,要么在母替父职中逐渐雄化而过度强势,要么过度悲观而郁郁寡欢,母女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互不理解彼此。她们从残缺的家庭关系中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陌生,因此一旦遇到一个与自我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男性,她们“一下栽进了命运之中,就像跌入万丈深渊”。她们在感情里都采取了主动的姿态,同时她们面对爱情的时候,轻易就沦陷进去,失去了理智,忘掉了自尊。爱情具有独占性、排他性,可是她们却能一再容忍对方的滥情,甚至愿意为了对方付出一切,承担一切苦果。无论是父亲的缺位与母亲的在位,或是追逐中男女主被动地位的对立,还是情感中男女的自私与无私、专情与滥情,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未必不知情,她们对爱至死不渝的追求无疑强化了自身的悲剧性。
三、女性视角下的不同精神内核
《来信》和《史诗》都以女性视角来探索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爱欲纠葛与命运变迁。不同的是《来信》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用女性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女性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来信》中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自我独白都是显性的女性视角,然而究其深层却是作者茨威格隐性的男权思想,亲历过收信的他,表达了男性在情感中的反思和对被伤害女性的同情。文中的作家R始终站在主宰者的位置,居高临下地审判一个陌生女人的爱情,是否阅读这封书信、阅读书信后做何感想,都是由他来决定。从书信中可以看出她其实渴望R能认出她,渴望被R知晓这一份深埋于心的感情,可是她胆小而又自卑,她看似主动的姿态实则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
《史诗》则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人物命运的起伏波折反映时代的变迁,将重大历史事件融入人物的日常生活,消解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以一个女人的情感史作为史诗。同时《史诗》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圆滑世故的伍善贞、嘴硬心软的田母、特立独行的欧阳雪、空谷幽兰般的孙百合,她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田苏菲的影子。伍善贞是相似背景下做出不同选择的田苏菲,她自小就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刚参加革命就迅速和政治前途光明的老刘勾上了手指,她的婚姻没有爱情可言,纯粹是政治利益驱动下做出的选择,这显然是田苏菲爱情至上的对立面。而欧阳雪与孙百合是田苏菲的两个翻版,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截然相反的个性气质,但是她们在感情中的选择极为相似,一旦爱上谁就会栽进命运之中,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会坚定不移地陪在对方身边。严歌苓用女性视角审视这些女性不同选择下的人生境遇,探索女性在情感与利益间、爱与被爱之间的角力,以及时代风云变幻下女性在家庭、事业、社会中的奋斗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