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视角下的爱情悲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的史诗》都以女性视角描写女性,讲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追求独立、追逐爱情,挣扎、反抗、妥协交织的一生。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陌生女人与田苏菲,她们二者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和情感经历,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结局;究其深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作者茨威格用隐形的男权主义编织了一场“乌托邦式”的爱情毁灭,《一个女人的史诗》的作者严歌苓则用女性主义为一个平凡女性写就了爱情史诗。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人物命运
  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说道:“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a《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与《一个女人的史诗》(以下简称《史诗》)都以女性为主人公,讲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追求独立、追逐爱情,挣扎、反抗、妥协交织的一生。《来信》和《史诗》都采用女性视角描写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其背后反映着作者对男权社会和女性意识不同的思考和认知,它们穿越漫长的时间遥相呼应着。
  一、女性形象塑造
  《来信》创作于1922年,是茨威格思想转折时期的代表作,由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的儿童视角转向描写为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同时也是他在浪漫主义退潮后对其以自我为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反思。茨威格创作《来信》的灵感源于其在生活中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带有个人自传性质。b 《来信》以小说家R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书信开篇,书信是一种个人心迹的透露与自我内心的剖析,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将真实的内心世界展露给收信人,可收信人如何对待这封信却是一个未知数,寄出信的时刻,寄信人就由主动转化为被动,一旦收信人对此无视,这一份沉甸甸的内心独白就无人知晓。这封信以“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作为称呼,立即吸引了R的注意,也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这是陌生女人第一次大胆地直抒胸臆,是生命最后时刻的痛苦呼喊,这份爱无疑是真挚而动人的。20世纪20年代是浪漫主义退潮时期,由于战争的残酷,人们对传统价值产生怀疑,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张平等,主动追求爱情。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像陌生女人那样将爱视作生命。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严歌苓同样塑造了一个在爱的征途中不断挣扎奋斗的悲情英雄——田苏菲,从十六岁莽撞投身革命始,她这一生都以革命为底色,却始终游离于历史之外,执着坚守自己的爱情追求,可以说她的情感史就是她的史诗。史诗在传统叙事学中属于宏大叙事,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往往气势恢宏、意义深重。而在 《史诗》里,作者严歌苓选取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人物,沿袭了她对女性成长、情感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思考,把一个平凡女性爱恨纠结的人生置于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历史沧桑下,以革命为背景和基调,写女人与革命并行的至死无悔的执爱,賦予其史诗的品格。c以女性的叙事视角对传统史诗进行颠覆。田苏菲与《来信》中的陌生女人有诸多相似,她同样是用一生奋不顾身去爱的女性,她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去闹革命用以反抗母亲,她敢于拒绝位高权重的都旅长的婚约,不屑于用婚姻获得政治仕途。她所深爱的欧阳萸出身书香门第,清高自矜,他们是完全相反的人,却因为珠胎暗结,将两个人的一生联结在了一起。而欧阳萸这一生都在不断地被婚姻之外的人吸引,不停地爱上别人,他对田苏菲没有爱可言,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茨威格与严歌苓笔下的这两位女性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里,她们始终都在女人的小格局里左冲右突,演绎着无怨无悔的情感史。
  二、相似的成长环境与情感经历
  陌生女人与田苏菲的成长经历有着诸多的相似,她们自小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父亲这个角色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缺席的,这让她们缺少对男性的认知,也无从了解成年男女间成熟稳定的爱情与婚姻;父爱的缺失让她们更渴望男性的爱,也容易在爱情面前失去理智。而与她们相依为命的母亲,因为丈夫的缺位,要么在母替父职中逐渐雄化而过度强势,要么过度悲观而郁郁寡欢,母女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互不理解彼此。她们从残缺的家庭关系中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陌生,因此一旦遇到一个与自我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男性,她们“一下栽进了命运之中,就像跌入万丈深渊”。她们在感情里都采取了主动的姿态,同时她们面对爱情的时候,轻易就沦陷进去,失去了理智,忘掉了自尊。爱情具有独占性、排他性,可是她们却能一再容忍对方的滥情,甚至愿意为了对方付出一切,承担一切苦果。无论是父亲的缺位与母亲的在位,或是追逐中男女主被动地位的对立,还是情感中男女的自私与无私、专情与滥情,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未必不知情,她们对爱至死不渝的追求无疑强化了自身的悲剧性。
  三、女性视角下的不同精神内核
  《来信》和《史诗》都以女性视角来探索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爱欲纠葛与命运变迁。不同的是《来信》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用女性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女性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来信》中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自我独白都是显性的女性视角,然而究其深层却是作者茨威格隐性的男权思想,亲历过收信的他,表达了男性在情感中的反思和对被伤害女性的同情。文中的作家R始终站在主宰者的位置,居高临下地审判一个陌生女人的爱情,是否阅读这封书信、阅读书信后做何感想,都是由他来决定。从书信中可以看出她其实渴望R能认出她,渴望被R知晓这一份深埋于心的感情,可是她胆小而又自卑,她看似主动的姿态实则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
  《史诗》则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人物命运的起伏波折反映时代的变迁,将重大历史事件融入人物的日常生活,消解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以一个女人的情感史作为史诗。同时《史诗》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圆滑世故的伍善贞、嘴硬心软的田母、特立独行的欧阳雪、空谷幽兰般的孙百合,她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田苏菲的影子。伍善贞是相似背景下做出不同选择的田苏菲,她自小就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刚参加革命就迅速和政治前途光明的老刘勾上了手指,她的婚姻没有爱情可言,纯粹是政治利益驱动下做出的选择,这显然是田苏菲爱情至上的对立面。而欧阳雪与孙百合是田苏菲的两个翻版,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截然相反的个性气质,但是她们在感情中的选择极为相似,一旦爱上谁就会栽进命运之中,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会坚定不移地陪在对方身边。严歌苓用女性视角审视这些女性不同选择下的人生境遇,探索女性在情感与利益间、爱与被爱之间的角力,以及时代风云变幻下女性在家庭、事业、社会中的奋斗与挣扎。
其他文献
摘要:顾炎武作为遗民学者,故国的都城及前朝皇帝的陵寝是他心中的圣地,寄托着他沉重的感慨和哀伤。他一生曾多次来到明朝的开国都城南京以及后来的都城北京,并拜谒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和其他皇帝的陵墓群十三陵。他会为国亡叹息,却不曾绝望。他通过拜谒明陵来表明自己拒不仕清的立场,也以相应的诗作描绘陵园,记录明清之际的巨变与自己的思绪,以此激励同道者。他也在诗中表明了自己对南明政权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
摘要:《月光花下的出离》是山西作家李燕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整部小说围绕着一个为测试感情而人为设计的离家出走事件及离家出走以后才被发现的每个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揭示了当下年青一代个人所共有的精神迷茫与普遍的精神困境。小说在含蓄细腻的叙述中,把人们不易觉察又无处不在的情感疲惫、精神焦虑进行重新检视,找寻释放压力的出口。本文通过对《月光花下的出离》中人物形象巧妙设计的挖掘与故事串故事珠链结构的分
摘要:吴潜,虽为文臣,但其军事能力出众。当时的南宋正值风雨飘摇的特殊时期,受金、元及海盗等的多方威胁,吴潜逐渐对海防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防思想。其海防思想的核心主张就是以防卫为主,先固本安内,后消弭外寇。并且,他还将其海防思想在执政的过程中付诸实践。今天我们可以从其所著的《许国公奏议》里窥见其海防思想的一二。  关键词:吴潜《许国公奏议》海防思想  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
摘要: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青春片占有一席之地,在票房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不乏单质化、低水平复制的情况出现。岩井俊二导演的《你好,之华》,从跨文化叙事的策略出发,在快时代下把握情感回归的怀旧情结,重构新的情感元素,用创新特色的情感叙事手法紧抓观众,为中国内地青春片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青春片跨文化叙事  近年来,罔内影片市场发展呈多元化的形态,异常丰富的影片类型带给了观众更多样的选
摘 要: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它跳出道德批评范式,由孰对孰错的评介,转向对伦理选择的阐释,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本文便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曹禺先生的经典作品《雷雨》进行了新的审视,从门当户对的伦理环境、母子乱伦的伦理选择以及血亲相恋的伦理悲剧三个层面对文本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为《雷雨》提供新式解读的同时,凸显了其道德教诲价值。  关键词:《雷雨》
教室外,有一排高大的银杏树。起初,我并不在意它们,但到了秋天,魔术般的秋风席卷大地的时候,银杏树便换上了一身金黄的外衣,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曳,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条金色的小河,又像一位位披着金甲的勇士,金光粼粼,成为我窗外最美的风景。我总是在学习疲惫的时候望望它们,感受着它们的繁华,疲劳便也消散了许多。   这天下午,天空灰暗灰暗的,淅淅瀝沥的小雨不大,但和着时不时还卷起一阵狂风还是让人深
摘要:张爱玲插画兼具艺术特质、商业属性,折射出市场运作的内在机制,却一直是张爱玲研究中被忽视的领域。笔者通过分析张爱玲插画及其与文章、市场的关系,认为张爱玲插画绘物插画多绘室内物,且几乎所有插画都不绘背景;插画与文章或存在巨大裂缝,或插画补充延伸了文章;而编辑愿意大量刊登张爱玲的插画,更多的则是希望借助张爱玲的明星效应提高杂志销量,商业利益使然。  关键词:插画 张爱玲 商业  本文主要分析张爱玲
摘 要: 哲学与其他学科中时空的二元分化以及重时间、轻空间的研究态势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几乎各学科领域从此都发生了空间转向。秦岭古道是我国重要的道路遗迹,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但却存在着景观失忆的危机。从空间生产角度建构秦岭古道文化景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补充,还可使古道旅游景观向着健康和可持续的道路发展,成就古道空间理想的发展模式。  關键词:秦岭古道
摘 要:巴恩斯的小说往往会讨论道德与情感上的两难选择。《唯一的故事》的感情线展开于十九岁的大学生保罗和与他母亲年龄相仿的已婚女士苏珊的婚外恋情纠葛。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性革命背景下的故事。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探讨了性革命对英国青年一代的影响,论述了小说中隐喻的道德问题和男权制度下的女性命运。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 《唯一的故事》 性革命 道德颠覆  文学作品中,大多数爱情故事往往
摘要:在杏花诗词史上,元好问是首届一指的大家。不论是与同时代文人进行横向比较还是与前人进行纵向比较,元遗山的杏花诗词成就都极为突出。分析其杏花诗词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三点:其一,花开娇艳的情态与民间风俗的影响使其钟情杏花而不可抑制;其二,花开绚烂的短暂与功名抱负的失落使其产生沧桑变换之感而无人可替;其三,花开花落的变迁与宗国破灭的国事使其抒发故国之情而不可复制。  关键词:元好问 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