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亦能生命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87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视死如归的的女英雄秋瑾如是说。生命是美好的,因为它一路扑朔迷离,永远让人着迷;生命是美好的,因为它不因身份贵贱而不公。我们赞美生命,也热爱生命。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們热情、淳朴;他们年轻、富有朝气;他们对学习、生活充满着理想与希望。他们的成长是美好的。可是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有些孩子慢慢枯萎、甚至凋零。他们漠视生命、不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痛心。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思考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这块短板。
  ——语文课与生命教育——
  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作为中华文化承载工具之一的语文学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因而,语文教学应该伴随着精神享受,在这样的过程中,生命的质量可以得到提升,生命的价值也可获得实现。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未来课程多元化的趋势,更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有力的凭借,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由此,国内许多专家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经典作品,作品中人物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隆中对》……所以语文学科是先天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有些专家还认为,“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实现重组,在教学方法上能实现弹性综合,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教育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教育文化的价值,实现了生命教育文化的延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能让语文知识鲜活起来,也能使生命的群体鲜活起来。富有生命气息的语文也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的,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追求的不只是系统的知识、华丽的语言运用技巧,对于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也要给予重视。
  语文课始终是落实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在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个体,就要充发挥文本的作用,挖掘文本中的“生命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体悟文本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 把握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生物的旺盛生命力,认识生命的意义
  初一上学期有篇文章《生命 生命》,在设计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将语文知识与生命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圈画生动具体的描写来把握作者“尊重生命”的意图。文章叙述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本是寻常小事。最终得出启示: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个道理又何尝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呢。
  2、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通过对描绘自然的诗文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欣赏泰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异、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口雨亦奇”之秀丽,感受自然之美。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从而学会珍惜生命。
  3、 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的可贵
  这类作品很多,由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容易被感染。朱自清的《背影》历来是一篇歌颂父爱的经典之作。设计时我们可以紧抓父亲穿过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动作感受文中父亲对“我”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自己父母的善良、真诚、伟大,感受可贵的亲情。
  4、 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挫折
  在课本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史铁生、海伦·凯勒、霍金等等。对他们的作品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可以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从而完善自己品质。
  二、 拓展语文课堂,在写作训练、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写作训练中,《大爱无言》让学生学会了感恩,感谢父母、老师、同学的每一份付出。在《感悟成长》中,学生回首了成长之路,坚定了前进的目标……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生命题材的导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在春暖花开之际,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绿地、走进公园一起品闻花香;每当硕果累累之时,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田间、来到农家,感受丰收的喜悦。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开拓了视野,品味了生活的无穷乐趣。
  卢梭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生命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二者是统一的。真正优秀的语文课堂是能让触动和震撼学生心灵的,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身的人生观、生命观。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在数学课堂教学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却忽略了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小学,本文就如何培养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外学习能力,分别从精心设计课外学习提纲;成立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检验课外学习的效果;激励评价促进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外 学习能力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    新课程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问题,探讨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揭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中使用的问题。在新课标的纲领下,对操作主体教师提出建议,以更好地落实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实现“导学平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导学式 教学法  导学式教
贬谪文学作为与政治相关的某种文学现象,由来已久。早在《诗经》当中,就已有零星的表现遭贬之怀的诗作。而我国第一位大詩人屈原,正是第一位和贬谪有深刻关联的作家。其《离骚》、《渔父》、《卜居》等诗篇都是直接书写贬谪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说,正是贬谪塑造了屈原文学创作的核心。后世凡遭贬谪,宦海失意者所书写的言志之作,无不与屈原所开启的贬谪文学传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其中,最为突出者是柳宗元。他的《永州八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法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是受传统教育以及相对落后封闭的影响,目前在乡镇小学语文教育中无论是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下,严重束缚着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问题 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同步发展  工具性着眼于形式,人文性则侧重它的内容
何为感恩,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当今社会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由于父母的溺爱,变得自私自利,娇生惯养,缺乏感恩意识,把祖国人民、社会、父母、朋友、老师、同学、兄弟姐妹的帮助关爱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丝毫感恩之心。这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世界观的
摘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教法,就是在任务活动中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明确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可是,许多教师在追求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常态的教学。一场“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的话题,在品德教师队伍中开始热议。我们认为:课堂应该回归“常态”。因为,常态课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课堂、体验活动、课堂资源、课堂评价等方面展开常态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
摘要: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进入他们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作用,主动地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本文从讓新授前的导入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内容生活化, 提炼数学知识;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等 四个方面论述如
小学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国家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越来越觉得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和生产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习不再是被动、枯燥、乏味的,而是一个主动的、充满乐趣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得到发挥,使自己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因此,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促进数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又一个话题。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概括地讲,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从有效教学的研究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