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视死如归的的女英雄秋瑾如是说。生命是美好的,因为它一路扑朔迷离,永远让人着迷;生命是美好的,因为它不因身份贵贱而不公。我们赞美生命,也热爱生命。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們热情、淳朴;他们年轻、富有朝气;他们对学习、生活充满着理想与希望。他们的成长是美好的。可是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有些孩子慢慢枯萎、甚至凋零。他们漠视生命、不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痛心。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思考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这块短板。
——语文课与生命教育——
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作为中华文化承载工具之一的语文学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因而,语文教学应该伴随着精神享受,在这样的过程中,生命的质量可以得到提升,生命的价值也可获得实现。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未来课程多元化的趋势,更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有力的凭借,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由此,国内许多专家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经典作品,作品中人物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隆中对》……所以语文学科是先天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有些专家还认为,“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实现重组,在教学方法上能实现弹性综合,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教育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教育文化的价值,实现了生命教育文化的延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能让语文知识鲜活起来,也能使生命的群体鲜活起来。富有生命气息的语文也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的,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追求的不只是系统的知识、华丽的语言运用技巧,对于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也要给予重视。
语文课始终是落实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在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个体,就要充发挥文本的作用,挖掘文本中的“生命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体悟文本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 把握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生物的旺盛生命力,认识生命的意义
初一上学期有篇文章《生命 生命》,在设计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将语文知识与生命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圈画生动具体的描写来把握作者“尊重生命”的意图。文章叙述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本是寻常小事。最终得出启示: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个道理又何尝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呢。
2、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通过对描绘自然的诗文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欣赏泰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异、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口雨亦奇”之秀丽,感受自然之美。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从而学会珍惜生命。
3、 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的可贵
这类作品很多,由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容易被感染。朱自清的《背影》历来是一篇歌颂父爱的经典之作。设计时我们可以紧抓父亲穿过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动作感受文中父亲对“我”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自己父母的善良、真诚、伟大,感受可贵的亲情。
4、 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挫折
在课本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史铁生、海伦·凯勒、霍金等等。对他们的作品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可以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从而完善自己品质。
二、 拓展语文课堂,在写作训练、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写作训练中,《大爱无言》让学生学会了感恩,感谢父母、老师、同学的每一份付出。在《感悟成长》中,学生回首了成长之路,坚定了前进的目标……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生命题材的导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在春暖花开之际,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绿地、走进公园一起品闻花香;每当硕果累累之时,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田间、来到农家,感受丰收的喜悦。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开拓了视野,品味了生活的无穷乐趣。
卢梭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生命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二者是统一的。真正优秀的语文课堂是能让触动和震撼学生心灵的,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身的人生观、生命观。
——语文课与生命教育——
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作为中华文化承载工具之一的语文学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因而,语文教学应该伴随着精神享受,在这样的过程中,生命的质量可以得到提升,生命的价值也可获得实现。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未来课程多元化的趋势,更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有力的凭借,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由此,国内许多专家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经典作品,作品中人物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隆中对》……所以语文学科是先天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有些专家还认为,“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实现重组,在教学方法上能实现弹性综合,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教育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教育文化的价值,实现了生命教育文化的延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能让语文知识鲜活起来,也能使生命的群体鲜活起来。富有生命气息的语文也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的,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追求的不只是系统的知识、华丽的语言运用技巧,对于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也要给予重视。
语文课始终是落实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在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个体,就要充发挥文本的作用,挖掘文本中的“生命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体悟文本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 把握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生物的旺盛生命力,认识生命的意义
初一上学期有篇文章《生命 生命》,在设计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将语文知识与生命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圈画生动具体的描写来把握作者“尊重生命”的意图。文章叙述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本是寻常小事。最终得出启示: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个道理又何尝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呢。
2、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通过对描绘自然的诗文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欣赏泰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异、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口雨亦奇”之秀丽,感受自然之美。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从而学会珍惜生命。
3、 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的可贵
这类作品很多,由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容易被感染。朱自清的《背影》历来是一篇歌颂父爱的经典之作。设计时我们可以紧抓父亲穿过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动作感受文中父亲对“我”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自己父母的善良、真诚、伟大,感受可贵的亲情。
4、 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挫折
在课本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史铁生、海伦·凯勒、霍金等等。对他们的作品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可以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从而完善自己品质。
二、 拓展语文课堂,在写作训练、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写作训练中,《大爱无言》让学生学会了感恩,感谢父母、老师、同学的每一份付出。在《感悟成长》中,学生回首了成长之路,坚定了前进的目标……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生命题材的导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在春暖花开之际,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绿地、走进公园一起品闻花香;每当硕果累累之时,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田间、来到农家,感受丰收的喜悦。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开拓了视野,品味了生活的无穷乐趣。
卢梭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生命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二者是统一的。真正优秀的语文课堂是能让触动和震撼学生心灵的,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身的人生观、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