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进入他们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作用,主动地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本文从讓新授前的导入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内容生活化, 提炼数学知识;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等 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方法 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和交流的素材”。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接体验,感受数学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做法:
一、让新授前的导入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节课有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先讲了一个孙悟空的故事进行导入:话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回到花果山,把仙桃分给众猴吃。“这些桃应该怎么分呢?”孙悟空问。一只年长的猴说:“每只猴1个。”“这样太少了,每10只猴分10个!”不知哪只猴嚷道。这时,一只年轻的猴子跳出来说:“我们花果山有10000只猴,分10000个我们就满足了。”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它们谁说的方法分得多呢?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提炼数学知识
虽然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已经呈现在书上了的,但我在数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我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因地制宜地转化旧观念,做到“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大胆而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是考虑到农村小学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自我的聪明才智的体现。如在数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将例题改为农村孩子常见的配制农药的问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要为禾苗喷农药,买药液20克,药和水之比是1:100,问可配多少药水?需要多少水?”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农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信手拈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涨,纷纷动手操作,这样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也可以为将来培养的新式农民,懂科学种地的农民。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老师要从多方面寻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应用数学,真切感受“生活到处有数学”。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的能动性将大大提高。
三、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购物中搜集信息,然后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另外,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化静为动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如:相遇问题中的“相遇、相对、相向而行”这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走一走、演一演,让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领悟这些概念的内涵。
2、提炼生活素材。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整理等方式,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体验数学的价值。如:利用超市的购物小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相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方法 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和交流的素材”。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接体验,感受数学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做法:
一、让新授前的导入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节课有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先讲了一个孙悟空的故事进行导入:话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回到花果山,把仙桃分给众猴吃。“这些桃应该怎么分呢?”孙悟空问。一只年长的猴说:“每只猴1个。”“这样太少了,每10只猴分10个!”不知哪只猴嚷道。这时,一只年轻的猴子跳出来说:“我们花果山有10000只猴,分10000个我们就满足了。”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它们谁说的方法分得多呢?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提炼数学知识
虽然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已经呈现在书上了的,但我在数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我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因地制宜地转化旧观念,做到“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大胆而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是考虑到农村小学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自我的聪明才智的体现。如在数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将例题改为农村孩子常见的配制农药的问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要为禾苗喷农药,买药液20克,药和水之比是1:100,问可配多少药水?需要多少水?”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农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信手拈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涨,纷纷动手操作,这样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也可以为将来培养的新式农民,懂科学种地的农民。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老师要从多方面寻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应用数学,真切感受“生活到处有数学”。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的能动性将大大提高。
三、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购物中搜集信息,然后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另外,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化静为动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如:相遇问题中的“相遇、相对、相向而行”这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走一走、演一演,让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领悟这些概念的内涵。
2、提炼生活素材。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整理等方式,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体验数学的价值。如:利用超市的购物小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相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