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就例说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存在着不会说理的问题,因此,掌握一些分析说理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就例说理,从而提高分析能力,提高作文水平。本文具体介绍了就例说理的七种方法:由果溯因法、假设说理法、引用分析法、对比评析法、一分为二法、同类列举归纳法和比喻说理法。
  关键词:议论 分析 就例说理
  
  写议论文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应是议论文的主体。对事物要有正确认知,不要片面地、呆板地、绝对地看问题。现在中学生普遍存在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问题,有些中学生写议论文不是以分析问题为主,而是单纯举例,“以例代理”,以摆出例子来代替分析问题。有的议论文除去摆现象、摆材料以外,真正的分析文字剩下的并不多。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现象呢?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以训练分析问题为目标的专项训练,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切实可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变“以例代理”为“就例说理”,这对写好议论文至关重要。
  所谓“就例说理”,就是结合所举事例,来讲清事理。写议论文务必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就例说理,使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中心观点服务,把事例和道理拴得紧紧的。那么,应如何就例说理呢?
  
  1. 由果溯因法。例子看作“果”,用分析文字探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的方法。例如: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严于律己,提高个人的素养。他们高贵的素质,也是其成为名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汉的刘宽就是以个人的宽容的品质使他人心服口服的。一次,他骑着一头牛去野外郊游。途中,一位丢了牛的农民指着刘宽的牛说:“这牛与我的一模一样,是我的。”刘宽没说什么,让农民牵走了牛。过了两天,农民牵着牛回来了,告诉刘宽他的牛回来了,并请求处罚。刘宽答道:“物有相似,认错也是难免的嘛。”
  刘宽的宽容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是他流芳百世的原因之一。拥有这种素养,才能让心灵的花园锦上添花。(2004年高考佳作《为心灵建一个漂亮的花园》)
  上文第一段举例,第二段就例说理,以刘宽宽容农民一事为“果”,以刘宽的素养为“因”。运用这种方法说理,关键是例子与分析应当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人为地强加上去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所分析的原因跟论点相一致,否则就无法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
  
  2. 假设说理法。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说理方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
  例1:只有订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带领你到达理想的彼岸。所谓切合实际,就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浮夸,不空想。只有订立这样的目标,才可以支配我们的思想,放出我们的活力,鼓舞我们的希望,从而引领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面对着经济贫穷落后、国人思想麻木的旧中国,鲁迅定下了唤醒国人的目标,他弃医从文,发奋写作,被后人誉为“民族魂”。面对着选民平静的表情和缺乏热情的鼓掌,李光耀定下了学习中文的目标,他争分夺秒,勤学苦练,终于凭着中文演讲引起选民共鸣而当选为新加坡总理。面对着遭人冷眼、受人凌辱的处境,勾践定下了复仇雪耻的目标,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成为春秋霸主。(假设说理)如果鲁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唤醒国人的目标,而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能写出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吗?如果李光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学习中文的目标,而是盲目竞选,他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总理吗?如果勾践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复仇雪耻的目标,而是苟且偷生,他能成为一代霸主吗?可见,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固然要有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因为这才是成败的关键。(以“目标”为话题的文章《识时务者为俊杰》)
  例2: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谁呢?当自己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时,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当初改组女排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起用冯坤等新将,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失去17年的奖杯。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建议,那金灿灿的奖杯如何能捧回来?正是在关键的时刻相信自己,陈忠和取得了骄人战绩。(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例1在举例之后进行假设说理,从反面谈如果鲁迅、李光耀、勾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也许就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例2在论证了为什么要相信自己,举了女排腾飞的事例之后,接着用这么一句“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建议,那金灿灿的奖杯如何能捧回来?”来从反面假设分析陈忠和不相信自己可能出现的后果,令人信服。
  
  3. 引用分析法。在举出例子之后,援引相关的名言、格言等,而后用一些话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理方法。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说理,关键在于引言要恰当,即与事例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分析能使材料更好地为观点服务。
  例1:高消费是一种腐蚀剂。它使青少年挥霍别人的劳动果实,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有些青少年为了要一双“耐克”鞋而苦求爹妈,这对那些拿工资的家长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在学校中上课是不创造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别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条件。我们青年人正处于人生最适宜播种理想的时候,切莫沉醉于追求物质享受,折断自己理想的翅膀。香港的“船王”包玉刚家财万贯,却依然以俭治家,每天仍坐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亿万富翁,买一辆小汽车又算什么,何至于“抠门儿”到这个地步?其实他并不是吝惜那几个钱,而是时时告诫自己切莫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生活。“俭以养德”。方志敏烈士有这样一句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由此可见,事业离不开俭朴。(选自《小议中学生高消费》)
  例2:他,从小患严重的哮喘,并由此引发肺结核,治愈后的他,仅剩半个肺,他说过:“你能想象吗?你和别人赛车,而人家的气缸却是你的4倍!”他就是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备受瞩目的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汤姆斯,一个丧失了一半肺功能的“残疾人”却出人意料地在这项最需体能与肺活量的竞赛中拔得头筹,这不能不令人惊叹,当记者向汤姆斯提問:“我想知道,你如果没有如此严重的肺病,你是否会得到更多的金牌?”汤姆斯回答:“不,我想一块也得不到,是苦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能。”(2005年广州一模《甘瓜抱苦蒂》)
  例文1引用方志敏的名言来论证“事业离不开俭朴”,例文2则是用人物自己的话来证明“苦难的价值”,引言恰当,观点鲜明。
  
  4. 对比评析法。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来联系论点的方法。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合。
  如2004广东高考优秀作文《沟通,勿轻语言》
  首先,语言对沟通有重要影响。英国有一款小轿车,车型新颖,马力强劲,其性价比十分优越。然而,这款车在德国却打不开销路。英国汽车公司总部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派人到德国调查。原来这款车的英文名字被翻译德文后叫“粪便”,难怪没有问津了。由此可见了,语言对沟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语言沟通成功,我们办事就容易得多了。百事可乐公司产品“7up”直译成中文就是“七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七上八下”,怪怪的。翻译人员别出心裁,叫它为“七喜”,取“起”的谐音,“起”不就是“上”吗?可这么一改,“七喜”便被广大中国人民接受,销量大增。语言就这样在沟通中扮演了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利用好了,沟通就成功了;利用不好,沟通注定失败,谁愿意买“粪便”呢?更不用说坐了。
  上文中两个企业文化的例子一正一反,精当又俊俏,要言不繁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5. 一分为二法。事物是复杂的,我们认识分析事物以及事物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化,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
  例如“失败,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作文题目就是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典型例子。如果作者将失败看成成功的前提,过多地强调失败对于成功的意义,虽然无可厚非,但总觉得有失偏颇。而从“懦夫弱者”和“壮夫强者”这两个角度来谈失败的意义,得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对强者而言”的结论,这样的说理就是全面的辩证的,分寸把握得很好,说理令人信服。
  又如下文,分析辩证、全面,避免了说理的绝对化。
  凡是要成功,必须有志。像我们尊敬的周总理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才做出了一番开天辟地的事业。童第周、徐悲鸿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当年抱定了为国为民的伟大志向,飘洋过海,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实现了崇高的理想,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有志者不一定个个都能成功。因为成功还有机遇和其它一些因素起作用。对于一个失败者,他的伟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奋斗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有句古话“不以成败论英雄”。世界女排三强之一的美国女排自从中国队一九八○年夺走冠军以后,她们把星条旗剪成几段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表示只有夺回冠军才能亲手把它缝起来。美国女排到今天仍未夺取世界冠军,但他们的志向显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选自《人贵有志》)
  要避免说理绝对化,首先是学生的认识要全面正确,符合客观实际。在思维方法上要运用辩证法分析,即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用联系的观点看复杂的事物,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因果联系;用发展的眼光去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6. 同类列举归纳
  例文: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例文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揭示人物实质的方法总结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一种浩气四射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正是这一点,四个论据才会共同作用来论证论点。因此,这种点出行为实质的分析无疑能加深对论据的理解和把握。当然,正面的可以分析其闪光点,而对错误的行为则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这种方法在考场上经常用到,如我们的同学在《笑对人生》中就运用了这种写法:
  刘备早年贫困,沦落到卖草席为生的处境,但正是在这其中,他树立起了称霸一方的雄心壮志,并学会了礼贤下士。因此造就了“桃源结义”和“三国鼎立”。
  匡衡少年更寒苦,在三餐饥饱成问题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读书,而又正是这寒苦造就了他勤奋好学的决心,于是凿壁偷光,成为大儒。
  韩信年少已成为孤儿,四处流浪,受胯下之大辱。但正是在这苦境中,韩信的心灵坚强了起来,最终辅助刘邦一统天下。
  由此看来,苦尽必甘来,否极必泰来。在苦和坏的时候必定伴随着甘与好。因此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应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而不应消极。
  
  7. 比喻说理法。就是在举例之后紧接着用打比方的方法进行形象说理。
  例文:
  宫廷的黑暗,皇族的腐庸使他饱受委屈,虽然宫刑是残酷的,但并比不上无情的污蔑更伤他的心。他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写下了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作——《史记》。为后世填补历史的空白,痛诉世事的纷尘。苦尽甘来,如今司马迁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惊文坛,受人敬仰。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必需经历甘与苦的洗礼。如果小树苗不经风吹雨打,何以遮下一片绿荫?蚌不经过海水的冲擦和泥沙的磨练,何以成为夺目的珍珠?人不经过甘与苦,何以创下辉煌的事业,成就伟大的人生呢?
  上文在论证人“必需经过甘与苦的洗礼,才可以创下辉煌的事业,成就伟大的人生”这一观点时,就以小树经风吹雨打才能遮下一片绿荫和蚌经过磨练才能成为珍珠进行比喻说理,说理形象生动,令人信服。
  写好议论文的方法有很多,如果学生能运用以上方法就例说理,无疑能解决不会分析说理的问题,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金志浩.议论文写作技巧——中学生怎样过议论文写作关.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年.
  [2]郭铁良.中学作文教学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3]蒋念祖.高中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周裕国等.实用文写作导引.南京出版社,1992年.
  [5]張鸿岑.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目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体现时代特点的超前发展意识。而这种超前意识的重要体现,还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充分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挖掘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多元化
舒泰由等比例替来他明、唑拉西泮制成,在国外哺乳动物麻醉方面应用广泛。盐酸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镇痛、镇静作用。舒泰联合盐酸右美托咪定己在多种动物上取得了良好麻醉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朗读能力?怎样才能让这种兴趣与能力持续发展?我们采用了评价的方法。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是摆脱教学低效率的有效办法。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如何加强平日诵读的评价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第一步,制定标准。朗读的具体评价标准必须提前告诉学生,使他们在朗读的时候有章可循。我们的具体标准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一、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应掌握一些方法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阅读一篇文章,不光要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信焉。”由此,作文教学理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立意上求新    作文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在作文时,立意的创新,立意的求新,就是挖掘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或者说“人人心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立意来。力求做到立意的不同凡响,具有新鲜独特的
知识的真正获得依赖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人的认识既不是主题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同理,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唯有学生积极地作为主体去活动,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入小学,就学习语文而言,学习一篇课文,首先必须疏通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第一点就是“新的学生观”,提出了“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应该承认个体差别,挖掘潜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此,对学困生写作习惯的培养,要从其特殊性出发:对课外练笔,宁精毋滥,务求实效;流于形式,实不足取;对素材积累,应先课本内,后课本外,读写相联,由易到难;对审题、构思,应先放后收,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