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人格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分数,但最终决定一个人发展高度的不是知识技能,而是人格。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人格呢?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交往能力
  独立性就是指人不依赖外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性强的孩子,适应能力也强,对于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关系、新变化不但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能够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探索倾向,以适应新环境和认识新事物。
  我们家的孩子小时候自控能力比较强,但独立性较差。因为我们夫妻俩都是教师,上班比较忙,又请不起保姆,孩子刚会走路,有时就跟着我们进课堂了。他妈妈在讲台上讲课,他就在教室门里边一声不吭地站着,一站就是一堂课,不哭也不闹。由于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纪律约束,他养成了较强的自控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遇到委屈总是默默承受。每次想看电视时,他总要怯怯地问“我看一会儿电视吧?”遇事不敢自己做主、总要征求大人的意见……独立生活能力是立足社会的基础,再娇嫩的小鸟也不能永远躲在父母的翅膀下。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唯一能给予儿子的,就是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
  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的。在后来的生活中,我就有意让他独自去购买一些小食品、小玩意、衣服鞋帽之类,回来后我们只作一些价格贵贱、花色样式好坏的简单评价,他也会说出自己的理由为自己辩解。有一次,他竟然买回一双左脚黑色右脚白色的新潮运动鞋,搞得我们哭笑不得。虽然没有穿成,但却是他独立决策的尝试。
  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品质,有时候我故意作出一些错误判断能锻炼孩子的识别能力。比如有一天他在吃豆子时,我逗他说:“吃了豆子后,豆子会在肚子里发芽,碧绿的豆秧就会从喉咙里长出来。”他听后半信半疑,思考了好一会,才确信我是骗他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孩子能够自己完成的任务,父母就尽量别去干涉,碰到困难时,多进行方法指导,而不代替孩子成长。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相处,这就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尤其要求人具备社交能力。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去与陌生的小朋友交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次,我让孩子去与一位未曾谋面的小朋友一起玩,他磨叽了半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硬着头皮走过去,走了半截又唯唯诺诺地回来了。这是我们的一段对话:
  儿子:“我能不去吗?”
  我:“不能,这是家庭作业。”
  儿子:“老师没有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
  我:“这是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比老师布置的作业还重要。”
  看着他那左右为难可怜兮兮的窘境,我也有些于心不忍,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作为独生子,与邻居的小伙伴多在一起玩,才能找到同龄人的欢乐。每到晚上,一个楼道里的大人孩子就都跑到我们家,一起唱歌跳舞、背课文、做游戏,家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有时大人不在家,孩子就到邻居家吃住,像一家人一样。
  在不断的磨练中,他逐渐能够到全校的舞台上参加演讲比赛,独立组织班级文艺晚会。高中阶段,从学习到生活,他已经能够自主安排了,也能够坦然面对奋斗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有时甚至像小大人似的反过来安慰我们。
  二、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法宝
  拥有自信心就等于有了成功的一半。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鼓励要因地制宜,讲究方法,鼓励太滥太随便容易造成自高自大,鼓励不切实际就没有效果,鼓励太过功利性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效的帮助是最好的鼓励。孩子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语文成绩降下来了,而且对语文课产生了厌烦心理。我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和他一块儿朗诵《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用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来激发他对祖国文字的向往。深夜灯光下那陶醉的音容笑貌,成为父子俩共同的、终身难忘的最美画面之一,由此,语文课又重新成为他的最爱。
  精神鼓励大于物质鼓励。有很多家长为了刺激孩子的学习而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这种做法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助长了孩子对物质的贪欲,甚至成为孩子与家长讨价还价的筹码,造成孩子责任感的缺失。我的做法正好相反,当孩子考好了,就用微笑和语言鼓励:“这次考得不错、这段学习很努力、真是好样的。”如果考得不好,情绪低落双眼含泪时,我就精心准备一桌美餐缓解孩子的压力:“没什么,还有下一次;只要尽力就行了;来,尝尝这道菜,是你最喜欢吃的。”等孩子情绪平稳时,再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这样,孩子就能够对家长敞开心扉,胜不骄、败不馁,理性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上了大学,孩子离开了我们的身边,我就用书信、短信等方式来鼓励,如“不经冰雪彻骨寒,难得清香透街甜,千门万户放眼望,哪家希望不少年”“英语过四级,数学考第一,各科都优秀,再长五斤肉,劳逸要结合,生活快乐多”……亦庄亦谐的短文,增进了亲子交流,表达了情感,抚慰了心灵。
  三、在教育孩子上父母要阴阳调和,宽严相济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双方在基本价值观上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孩子价值判断的混乱。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上要配合默契,做到阴阳调和、宽严相济,给孩子营造一个既生动活泼又严格有序的家庭环境。
  在我们家,妈妈对儿子要求比较严格,从学习到生活,样样要求完美,有时搞得孩子不胜其烦,不免产生对抗情绪。特别是在初中二年级的青春叛逆期,有一天母子俩矛盾激化,我半夜里从外地赶回来“灭火”。先动情地给儿子讲他小时候生病时妈妈坐在床上抱着他,一连几天彻夜不合眼等爱的故事,与他讨论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心胸气度,以及与妈妈和谐相处的技巧;等儿子睡了以后,我再与妻子沟通教育的方法。就这样在平等的交流讨论中,孩子平稳地度过了叛逆期。
  如果有时间,我更多地是带孩子走进自然,引领他与山水对话,与草虫沟通。朝霞、夕阳、白云、山坡、楼房、树林都是我们欣赏描写的对象。我们走进社会,认识陌生人,探索陌生环境,尝试陌生的游戏。所以在儿子幼小的心灵里,妈妈像老师一样严格,爸爸像朋友一样可爱。一家三口,经常在这种猫抓老鼠的游戏中玩得捧腹大笑,不亦乐乎。他从妈妈身上学到了自律上进,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勇敢宽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他自己”。社会上多如牛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未必都适合自己,如果人云亦云地跟风,就会把孩子搞得晕头转向。他人的经验也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生搬硬套,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可能水土不服。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人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与引导,是培养孩子人格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林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河南安阳 456550)
  责任编辑 戴双翔
其他文献
一个人、一件事或一种物品,之所以能引人注目,是因为这个人或事物有其独特的“亮点”。一节课也是如此,初中的美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门“杂科”,可学可不学,课堂上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要有“亮点”,即要具有趣味性。有了“趣”学生就会去学,只要老师再想方设法去引导督促,实现预期的效果,那就成了一节完美的课堂。那么如何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有趣又有效呢?   一、重视导入,激发兴趣   这是一
小学音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基础。目前,广大音乐教师普遍感到音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论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出发,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增强音乐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的涵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国家普遍设置
计算机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有: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课堂纪律差,导致不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没有掌握学科知识,也无法形成技能,导致专业技能低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以及会学”。我们可以从“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培养技能”这些方面来改变低效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注重第一课,激发兴趣,导其深入  在给中职
把“德育”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的最佳方式的研究,就是开展《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实践化的构建。其核心理念自来于陶行知先生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表述。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他最著名的观点之一“生活即教育”。  课程改革实例研究。以《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一课为例,我是这样实施课程的。  一、团队破冰—活动引领吸引兴趣  拓展游戏——心心相印  比赛要求:略  比赛场地:学校篮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
对家长会我们班学生非常喜欢,总有学生央求我说:“梅老师,一学期能不能多开几次?”因为我开家长会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家长探讨一些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每次家长会我都搞亲子互动,总有许多惊喜、温情留在家长的记忆中。他们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欣喜地看他们点滴的进步,倾听花开的声音,酸甜苦辣中,欣赏果熟。  这次的家长会的主题是“最美的遇见”,事先我和美术老师商量好让孩子做“贵宾卡”送给家长。因为在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