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要重视“趣”与“效”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1987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一件事或一种物品,之所以能引人注目,是因为这个人或事物有其独特的“亮点”。一节课也是如此,初中的美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门“杂科”,可学可不学,课堂上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要有“亮点”,即要具有趣味性。有了“趣”学生就会去学,只要老师再想方设法去引导督促,实现预期的效果,那就成了一节完美的课堂。那么如何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有趣又有效呢?
   一、重视导入,激发兴趣
   这是一节绘画课,请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第一种:“同学们,这一节美术课,我们将一起来画这样一幅作品。”然后把画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工具,对照作品绘画。第二种:“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吗?那谁来说说,在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分别是怎样的一只小动物呢?”用故事导入,让几个学生说出动物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语言和表情,在充分了解动物特点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如何作画,如何通过动物的神态和动作来体现动物的性格特点,使画作更为传神。
   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影响是不同的。即使是画相同的一幅作品,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引导方式,产生的效应肯定不同。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做的事情首先看是否有趣,其次才会考虑是否有益。因此,我们的老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关键环节,相信在这个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会深入其中,认真作画。
   二、投其所好,踊跃参与
   顾名思义,“投其所好”即迎合别人的喜好,在词典解释中说含有贬义性,这应该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讨好、迎合而说。其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老师就要懂得投其所好,要根据学生的喜好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高调,喜欢表扬,缺少表扬会导致他们上课兴趣缺乏,恹恹欲睡;有的学生却喜欢埋头苦干,喜欢默默无闻,老师过分的关注会让他们情绪紧张,思路阻塞。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去引导他们,所以一个成功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懂得如何投学生所好。
   其实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上美术课,因为在这里可以排遣上文化课所带来的压力,但如果美术老师安排的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话,那同样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所以,除非情况所迫,否则我们美术老师要在课堂上懂得变通,如绘画课堂上,不能生搬硬套地要求学生一定要画什么,不能画什么,要让他们有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有的学生擅长画花草,有的学生长于画山水,有的又喜欢画人物,怎么办呢?教师的巧妙安排会让学生对绘画充满兴趣,可以分成几个小组,一种是爱好相同的为同组,画完后组内进行评价表扬;另一种是兴趣不同的交错混合一组,然后互相学习请教,甚至可以合作一幅画,然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评比。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作画也更有兴趣,课堂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写字课上,不能单纯一节课都让学生写写写,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乏味的,缺乏热情的,我们老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一个书写规范的字,然后让有兴趣的学生都上台写一写,看谁写得好;接着分小组在黑板上进行写字比赛;最后剩下十几分钟就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的练习,再结合老师的评析自由发挥。这样的课堂避免了单调乏味,学生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自然对练字就充满了兴趣,日积月累,书写就会明显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老师只有懂得投学生所好,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踊跃起来,我们的课堂也就更有成效。
   三、降低要求,增强自信
   “越挫越勇”固然是很高的精神境界,但这是有难度的,也是对
  人的一种考验。中学生乃至成人,很多都缺乏“持之以恒”精神,面对“屡战屡败”的惨状,能坚持到最后的是少之又少。绘画也好,写字也好,如果老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和评价学生,就会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无法如期把任务完成,次数多了,积极性也就消磨殆尽,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我们老师要懂得把握学生的心思,降低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工笔画的上色是颇费耐心的一项工程,悟性高的学生容易入门,悟性不高的学生上的色会毫无质感。所以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们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只画一片树叶或一个花瓣,然后是一根树枝或一朵花儿,循序渐进,学生才能学有所成。
   艺术激发智慧,一个爱艺术的人,更会有愉悦的体验,快乐的精神。肩负艺术传播的老师要博采众长,要兼顾课堂的“趣”与“效”,让学生学得开心又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一、关注情感,营造吸引的课堂气氛  教学的过程犹如人吃食物的过程,不能一下子把大块的食物硬吞下去,将“美食”在这40分钟里慢慢咀嚼,那这道菜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  我会将教学内容比喻成食物素材,可以只要它的精髓;教学方法就是它的调味材料,可以种类多一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放或少放;整个教学过程则是它的火候,刚开始可以用猛火,后面可以用文火,煮好前可再大火点,完全由你来掌控。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它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角度评价学生  诊断性评价用于判断评价对象现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形成性评价用于跟踪评价对象的学习过程,总结性评价用于评估评价对象的学习效果。三种评价结合起来,从评价对象的起始状态、过程状态、终止状态进行评估,使教育评价具有动态的特点,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地分析,对学生情况做到了如指掌,这样有利于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
一、把握提问“三度”,提高课堂效能  (一)分清主次,把握限度。一堂课的问题的数量,是应该在充分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以及教师所设计的各教学环节中的时间分配的前提下所确定的。要做到每个环节的提问都能在固定的时间内达到与预期设定的目标相吻合,即达到最佳的量,是有效课堂的追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主次策略,灵活运用,提高提问的效率。所谓“主”,就是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