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不妨把新式课堂粗浅的概括为“三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如学习《春笋》一课,教师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着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细雨蒙蒙的美景后。教师引导: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哪!笋娃娃也醒来了,可覆盖在他们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钻出地面的?快打开书读读吧!同学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的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围绕着春笋生长的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如学习《江南》一课,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后。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我出示自己采摘荷花荷叶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也想摘一朵漂亮的大荷花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那就快快开动脑筋记住这些大荷花上的字吧!学生们或者独立探索,或者合作记忆,一会儿工夫,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荷叶被摘走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他们学得多轻松呀!
二、行动——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果再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更是锦上添花,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要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1、设置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识字1》、《春笋》等一组表现春天景色的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演唱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他们都很兴奋地唱起了《小燕子》、《小雨沙沙》等儿歌,再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给他们听。这几堂课,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课文所描述的情景。
2、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例如:在教学《这儿真好》时,可设计让学生先把荒岛是什么样子画出来,再在学完课文后添画出“漫山遍野绿叶成荫,小动物都赶来”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绘画作品,并从直观的绘画作品中理解课文所体现的主题——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3、引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我在《世界多美呀》一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把“醒了”、“啄”、“撑”、“站”等词语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生动地表现了小鸡破壳醒来、眼望世界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课后,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三、互动——放飞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怎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呢?
自主,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如在识字课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可以用组词记忆生字,还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顺口溜等多种方法,在学生记住生字的同时,提高了他们探索意识,发展了个性,发挥了创造力。
合作,不仅指生生之间,也有师与生,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之间通过分工、交流,互为资源地进行学习。新式的积极互动充满活力的课堂离不开合作。合作展示的方式很多,如分角色表演读,课本剧表演等等。通过这些别具特色的合作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养,活跃了课堂,发展了自我。
让我们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如学习《春笋》一课,教师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着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细雨蒙蒙的美景后。教师引导: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哪!笋娃娃也醒来了,可覆盖在他们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钻出地面的?快打开书读读吧!同学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的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围绕着春笋生长的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如学习《江南》一课,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后。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我出示自己采摘荷花荷叶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也想摘一朵漂亮的大荷花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那就快快开动脑筋记住这些大荷花上的字吧!学生们或者独立探索,或者合作记忆,一会儿工夫,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荷叶被摘走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他们学得多轻松呀!
二、行动——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果再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更是锦上添花,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要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1、设置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识字1》、《春笋》等一组表现春天景色的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演唱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他们都很兴奋地唱起了《小燕子》、《小雨沙沙》等儿歌,再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给他们听。这几堂课,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课文所描述的情景。
2、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例如:在教学《这儿真好》时,可设计让学生先把荒岛是什么样子画出来,再在学完课文后添画出“漫山遍野绿叶成荫,小动物都赶来”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绘画作品,并从直观的绘画作品中理解课文所体现的主题——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3、引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我在《世界多美呀》一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把“醒了”、“啄”、“撑”、“站”等词语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生动地表现了小鸡破壳醒来、眼望世界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课后,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三、互动——放飞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怎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呢?
自主,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如在识字课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可以用组词记忆生字,还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顺口溜等多种方法,在学生记住生字的同时,提高了他们探索意识,发展了个性,发挥了创造力。
合作,不仅指生生之间,也有师与生,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之间通过分工、交流,互为资源地进行学习。新式的积极互动充满活力的课堂离不开合作。合作展示的方式很多,如分角色表演读,课本剧表演等等。通过这些别具特色的合作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养,活跃了课堂,发展了自我。
让我们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