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追溯还原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在宁波,一个十多人住的屋子里一个靠近窗子的上铺,名不见经传的20岁的余华第一次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发现了一种比伤痕文学那种控诉更有力量的小说表达方式。
  1986年,小有名气的26岁青年作家余华得到了一本《卡夫卡小说选》,突然发现写小说可以这么自由。
  同年,被卡夫卡震撼的余华在一张小报的夹缝里看到嵊县一辆运苹果的车被抢的负面新闻,就是这件事,使他写出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其后至今,余华关于这篇小说留下了不少回忆和评价。难能可贵的是,二十多年来,他的这些创作谈,自始至终基本上是统一的。这相对稳定的自我回味与评价,就给我们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分析研究依据。
  
  一、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基础与解放——为什么会有《十八岁出门远行》
  
  从文学的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有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两个渊源。
  虽然余华自己说看了卡夫卡以后知道自己“终于可以摆脱”川端康成了,但其实后来余华自己也说过:“我现在回头去看,川端康成对我的帮助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川端康成做我导师的五六年时间里,我学会了如何去表现细部,而且是用一种感受的方式去表现。感受,这非常重要,这样的方式会使细部异常丰厚。川端康成是一个非常细腻的作家。就像是练书法先练正楷一样,那个五六年的时间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写作基础,就是对细部的关注。现在不管我小说的节奏有多快,我都不会忘了细部。所以,……川端康成教会了我写作的基本方法。”
  的确,《十八岁出门远行》中这种细腻的个人感受俯拾即是:
  “我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然后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我立刻不笑。”“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清晰地看到川端康成作品中那种用感受的方式去面对细部、表现微妙情感的细腻而丰厚的基本写作方法。
  而正如余华所说,卡夫卡对他来说是“思想的解放”。以前,他“觉得自己还仅仅是个‘小偷’,所有的技术只能满足于‘小偷小摸’,充其量,也就是能做到不留痕迹。但是,读了卡夫卡之后,才明白人家才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汪洋大盗’,什么都能写,没有任何拘束。所以,从那以后,我找到了那种无所羁绊的叙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找到了那种‘大盗’的精彩感觉”。在余华看来,这无异于一种“拯救”:“卡夫卡是一位思想和情感都极为严谨的作家,而在叙述上又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在卡夫卡这里,我发现自由的叙述可以使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于是卡夫卡救了我,把我从川端康成的桎梏里解放了出来。与川端不一样,卡夫卡教会我的不是描述的方式,而是写作的方式。”
  卡夫卡对他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学上,而是整个世界观的改变。从根本上说,卡夫卡给他“带来了自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写作的自由”,“可以不用去考虑刊物怎么想,读者怎么想,只要它能够调动我个人的激情”,“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读了卡夫卡之后,“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祖先》等一大批作品,都是一种自由写作的产物”。可以说,对卡夫卡的顿悟成就了26岁的余华的未来,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余华为卡夫卡式写作唱出的第一个音符。
  
  二、诚实与直接、强硬与强烈——《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什么如此残酷
  
  很多人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直接表现一个少年面对充满欺骗、恐惧、虚伪的世界的人性恶,十分残酷。多年之后,余华和洪治纲有这样一些对话,似乎道出了他当时的潜意识:
  我写了那么多年以后才真正知道一个道理,就是你用一种最诚实的方式去写小说是最困难的。但是,也就是这种最诚实的写作,才造就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拥有那些伟大的作家,他们几乎都写下了优秀的小说。
  诚实就是“写小说不要绕”。
  文学的力量往往就是在这种正面推进中哗哗地展示出来。
  每部作品都有很多敏感的部位,它们决定了整个小说的内在力量。有些作家没有意识到,所以就扯开了;有些作家没有信心来写,所以就绕开了,或者轻描淡写一下了事。但是,好作家绝不是这样,他会一步步地推过去,用最诚实的叙述将它全面地展示出来。作家写小说,说到底就是拼性格,拼力量。你行或者不行,其实就是看你在那些广泛的敏感区域中,有没有能力去直着写。因为直着写比绕着写要难得多。
  那个时候,我是一个强硬的叙述者,或者说是像“暴君”一样的叙述者。我认为人物都是符号,人物都是我手里的棋子。我在下围棋的时候,哪怕我输了,但我的意愿是要我输的,我就这样下。我赢了,也是因为我的意愿要我这样下的。
  很明显,不管1986年底的余华是有心还是无意,他已经在以一种“暴君”般的强硬,“直接”写那些别人出于种种原因“绕行”的内容,这大概出于他骨子里的那种“力量”吧。苏童曾经说过:余华喜爱的是很强烈的东西。对此,余华非常认同:“我确实喜欢比较强烈的东西,……我喜欢的作家,像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包括福克纳,都是很强烈的作家。”对“诚实”的追逐、对“直接”的推重、对“强硬”的享受、对“强烈”的喜爱,当然,再加上之前我们探讨过的对卡夫卡的崇尚,恐怕还有26岁这个年纪的血气方刚,《十八岁出门远行》展现得如此残酷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真实与想象、先锋与朴素——《十八岁出门远行》对余华意味着什么
  
  尽管《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确有生活原型,但我们知道,余华不是在写新闻报道。从很多细节的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出,余华是在追求“作家眼中的真实”。
  其实,我写的每一部作品都和我的生活有关。因为我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经历,它还有想象,有欲望,有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都组成了我的生活。
  在1986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
  就我个人而言,我写下这一部分作品的理由是我对真实性概念的重新认识、文学的真实是什么?当时我认为文学的真实是不能用现实生活的尺度去衡量的,它的真实里还包括了想象、梦境和欲望……
  为了表达自己心目中的真实,余华就转向了更为丰富的、更具有变化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语言。而对于人们普遍将先锋文学视为80年代的一次文学形式革命的看法,余华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仅仅只是使文学在形式上变得丰富一些而已。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余华在中国被不少人看做学习西方文学的先锋派作家,而当他的作品被介绍到西方时,他们的反应却是余华与文学流派无关。比这个更有意思的是,即使在国内,《十八岁出门远行》刚刚诞生之际,余华受到的肯定也不是“先锋”,而是“朴素”。那时《北京文学》的主编林斤澜、副主编李陀,看完以后都非常喜欢。林老说:哎,写得真好。李陀评价《十八岁出门远行》时用了一个词,说写得这么“朴素”,真好。
  余华自己认为,真正确定他后来风格的小说就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他说过:“我自己愿意把它看成我的处女作,因为我不愿意让我很不成熟的作品展现给读者。”以此篇小说作为自己创作成熟的标志,可见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深。
  余华发现,几乎所有的20世纪的大作家,刚开始都是先锋,慢慢地都变得朴素,经历了一种复杂以后,又变得简单了。或者可以说,余华是80年代文坛一个具有朴素本质的先锋人物,他从一开始就以朴素而深得赞许。
  在1986年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余华自己都感到意外:“我隐约预感到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即将确立。我曾和老师李陀讨论过叙述语言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李陀说:‘首先出现的是叙述语言,然后引出思维方式。’”余华说:“我的个人写作经历证实了李陀的话。当我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从叙述语言里开始感受到自己从未有过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往前行走,使我写出了《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作品。”
  也就是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对余华,意味着一种文学真实的实践,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一种全新写作态度的确立。
  卡夫卡式的思想自由成就了余华选材的大胆,川端康成式的细部描述成就了余华手法的细腻,嵊县的负面新闻给余华提供了放开手脚的载体,对文学真实的追求使余华敢于正面推进,与朴素的天然联系使得余华从一开始就具有成为小说名家的素质,前辈的指点提携更构筑了余华日渐巩固的文坛地位,而以上一切,都承载于这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其他文献
台湾的小学生都少年老成、未老先衰吗?媒体说:“六年级生因为感受到台湾经济的变动与大陆崛起的双重压力而充满了财富焦虑感!针对‘结婚、生子、购屋、购车、百万存款’五大人生目标问卷的调查结果竟然是:将近40%的六年级生表示自己‘一样也没达成’!”民进党执政经济不景,民生凋敝,这是事实,但“六年级”的小学生,总不至于为“结婚、生子、购屋、购车、百万存款”焦虑吧?其实,这里的“六年级生”并非指小学六年级的学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着“变”之美。  随着“课标”的不断落实、“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语文教学研讨的文章再三强调,要改变授课方式,变课堂为学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法倒也出现了不少,比如“以学生展示”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借鉴。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创立者,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与运用,似乎也没有
背“三、百、千”不必大张旗鼓    记者:在持续升温的国学热背景下,很多小孩子都在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王炳照:我不主张花那么大力气让孩子背那些东西。为什么呢?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  有人以为,孩子小的时候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早一点记,即使不懂,不理解,也能够背下来,保持很长时间不忘,将来慢慢理解了,有原来背的基础,可以帮助加深印象。但如果以后再让
一、两小儿辩日谁赢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是学生喜爱的课文。其原因在于可爱的童真童趣。因此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了此文,有的放在初中,有的放在小学高年级。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像多数教师那样,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意。有几个同学朗读课文,有几个同学讲故事,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就和他们讨论是不是喜欢这两小儿、
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希望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既有夕拾之朝花的美丽与温馨,也有朝花之夕拾的深思与讽喻。朝花的美好是学生阅读时所乐于亲近的,而夕拾的现实与思想的深邃是七年级学生所感到隔膜的。由此我想,让学生消除与《朝花夕拾》的隔膜,其着力点恐怕不在于童年生活的趣事上,因为这是学生容易走近并有切身体会常有共鸣的;学生的隔膜处恰在于后者。而我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最初是孙绍振先生—篇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发表之初引起长达三年的围攻,六七年后,文章的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二十多年后,先成为陈思和的《当代文学史教程》中的一节,后来又成了童庆炳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经典文论》中的一篇,现在,它成了面前这本同名书中的一篇。  许多“学术”文章,刊登之时,就是死亡之目。而这篇文章,在三十年后,却更加显出它历史性的辉煌。原因之一,正如孙绍振在该书
在日常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常想着能独立阅读课文,教出从文本挖掘出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并把这理解及发现的过程一并与学生分享和交流,以提升彼此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然而面对具体文本时,我常常手足无措,不知所向。俗话说,读书可以使人增长智慧。于是我向名家著作学习智慧,研读了钱理群、孙绍振、蔡义江、童庆炳四大家所著的《名家六十讲:语文课上的文学》(本文引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读后获益匪浅,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提高教育信息网络的性能,加快智能校园和智能教室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发展智慧教育需要课堂教学创新,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1]。语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成为智慧者的天然使命[2]。初中语文教学既要重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还要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3],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构建智慧课堂成为语文教学创新和提高学生智慧的有益途径。初中语文智慧课堂改变了
《老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杨绛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相互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文章的末段,即全文的点睛之段,其中的“愧怍”,奇妙地把杨绛一家与
《寂寞》是美国作家梭罗长篇散文《瓦尔登湖》中的一节,表面上看类似我国的抒情散文,全文表现寂寞之美,但是,和我国现当代流行的抒情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我们的抒情散文,往往以景物和人物为主体,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式的,或者说,西欧式的抒情散文的一种风格,并不是以景物和人物为基础,而是以自我的感受、想象和沉思为基础。这种散文,是西方流行的随笔体(eassy)。这种文体,在抒情中带着很强的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