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粤乐传统精华于细微处见功夫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cj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10日下午,笔者有幸获邀到星海音乐厅,观赏了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文联主办的《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CD及总谱首发式音乐会。在这场高水准演奏的音乐会中,令笔者听着如饮酣醪,并得到许多启示,获益良多。徐沛东乃我国当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杰出成就的作曲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听了这场音乐会后,才获知他还是一位精通粤乐(本乐种原有名称,今人多称为“广东音乐”)的音乐家。由于他在青年时代就对粤乐产生了无法排解的情愫,长期执着对粤乐进行研究,从而精透掌握了粤乐的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律制等方面的特性和表现。因有上述的深厚艺术底蕴,他为粤乐曲子进行二度创作,就能把18首曲子打造成精品,演奏水平也明显提到了更高的档次,使本土粤乐迷不仅认可这批曲子,更是听得如醉如痴。新中国成立以来,本省和外省籍从事过粤乐创作或二度创作的音乐家多不胜计,但能达到如此水准者,笔者仅见徐沛东一人耳。故此,笔者认为《国乐飘香》的隆重出版是粤乐史上一大盛事。
  《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CD的18首曲目是:⑴娱乐升平、⑵平湖秋月、⑶饿马摇铃、⑷桃花浪、⑸三潭印月、⑹走马、⑺鱼水和谐、⑻吴宫醉舞、⑼忘忧草、⑽孤雁哀鸣、⑾秋水芙蓉、⑿走马灯、⒀昭君怨、⒁渔歌唱晚、⒂蕉石鸣琴、⒃柳浪闻莺、⒄宝鸭穿莲、⒅鹦鹉戏麒麟。唱片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广东音乐”小组演奏录制。首发式音乐会演奏了其中13首作品,另加演了未收入CD的一曲《鸟投林》。在演奏的14首曲目中,却分成三组由两支乐队演绎:第一组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广东音乐”小组演奏;第二组由广东音乐曲艺团乐队演奏;第三组则由两支乐队联合演奏。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广东音乐”小组是一支演奏粤乐有着20多年历史的成熟乐队。人们若看过该乐队1979年12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演奏,当不会忘记该乐队所创下的全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演奏家们要返场4次的轰动热烈场面。这次首发式音乐会,人们实在难以分出该队与本土乐队两者的演奏有什么大的差别。两者的联合演奏,在律制及风格特色上居然能融合为一体。从这可以证实,《国乐飘香》取得圆满成功。
  《国乐飘香》具有许多优点和特点,笔者感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徐沛东重新打造出的18首粤乐曲目,都是新中国建立前的作品,其中约占一半是目前十分流行,粤乐爱好者们能耳熟能详的曲目,而另一半的曲目,如《桃花浪》《鱼水和谐》《吴宫醉舞》《鹦鹉戏麒麟》……则是目前不仅本土群众极为生疏,甚至新一代粤乐演奏家也是感到陌生的作品。这说明徐沛东本人必定是较全面掌握粤乐史料,以及对粤乐的曲目库作过深入调查研究。粤乐是以能不断地大量地产生新创作品而著称的新兴民间音乐乐种,有前辈粤乐家估算,在新中国建立前,粤乐积淀的曲目不下千首,这是可信的。上世纪发生十年“文革”浩劫前,我省有易剑泉、陈卓莹、黄锦培、刘天一、林韵、陈德钜、叶鲁等一批粤乐家前辈,曾有领导、有组织地对粤乐曲目进行过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仅从当年初步搜集到的23种刊有粤乐曲子的乐刊曲集中,查得粤乐曲目647首,并编印成一册《广东音乐曲目表》。粤乐曾遭受“左”倾思潮严重祸害,又经受过三度建立起的专业乐团而三度被撤销建制的厄运。作为岭南艺术瑰宝、艺术明珠的粤乐,未被保护扶持,却相反备受摧残,元气大伤。随着老一代粤乐名家陆续去世,在很长时间里,从事粤乐研究工作后继乏人,挖掘整理传统曲目也不大受人看重。种种原因造成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比较流行的粤乐曲子一直徘徊于50首左右。这次徐沛东推出一批不曾为人们熟知的曲目,说明粤乐界在提倡创作新曲时,继续挖掘整理传统曲目也大有可为。
  徐沛东打造的18首曲子之所以能成为精品,是在于他为作品作二度创作中所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从突出作品主题内涵出发进行精心设计,于细微处见功夫。这次他为中小型乐队作多声部写作,在细腻安排好全曲的音乐布局中恰当使用和声复调,做到整体干净、线条清晰。在乐队中,徐沛东使用了合成器和电吉他、电贝司的电声乐器,但仅在关键部位出现,绝不滥用。以合成器为例,《平湖秋月》全曲只在奏完新加进的9小节引子后,在原曲调的第二和第三小节各奏出一个三和弦。《三潭印月》全曲,也只在开头两小节及最后两小节,出现合成器仿效古筝作琶音演奏。徐沛东为了突出乐曲的主题内涵,也作出新的处理手段,下举两例:《走马》一曲的演奏,较之本地区的乐队的演奏,速度作了加快,节奏作了加强,因而能更好地奏出骏马奔腾的形象;《三潭印月》(与《汉宫秋月》是异名同曲,两者只在音符的疏密度上有少许差别,用不同的曲名就要奏出不同的意境)早期是用“硬弓”乐器组合演奏的,其主奏乐器二弦以63定弦,竹提琴以36定弦。徐沛东打造的曲子,则以粤乐后期的“软弓”乐器演奏,但把调门从C调改为降B调,使主奏乐器粤胡从空弦52变为63,这是该曲也能奏出原汁原味的粤乐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
  徐沛东十分熟悉和善于使用中西各种打击乐器。这18首乐曲在粤乐中都不属于吹打乐门类,本地的中小型乐队演奏基本没加配打击乐器,其中《娱乐升平》因旋律欢快热烈,职业音乐曲艺团(队)把该曲用作开场曲演奏时才有配上打击乐器的。这些乐曲中,除《桃花浪》《三潭映月》《孤雁哀鸣》《秋水芙蓉》《蕉石鸣琴》五首作品没使用打击乐器外,其余13首作品使用过的打击乐器非常丰富,计共有27件(套):中国小鼓、板鼓、大鼓、小鼓、铃鼓、底鼓、堂鼓、边鼓、套鼓、通通鼓、康巴鼓、排鼓、架子鼓、定音鼓、锣、大锣、镲、立镲、吊镲、钹、大木鱼、小木鱼、响板、马铃、碰铃、沙球、三角铁。徐沛东对每首曲子用多少件打击乐器,用何种打击乐器,都是匠心独运,务求用得巧妙、恰当,使能有助于塑造出每首乐曲的特定形象。《鱼水和谐》曲子只用了一件碰铃,《柳浪闻莺》曲子只用了一件三角铁,多数乐曲是使用其中的4至6件,《昭君怨》一曲乐队编制较大,就使用了较庞大的打击乐器群,但这个乐器群没有同时奏响,而是在乐曲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组合,使打击乐也能奏出丰富的感情色彩。《鹦鹉戏麒麟》一曲打击乐器的使用更有创意。该曲原作者粤乐大师吕文成凭丰富的创作思维,竟构想出以一种人类视为观赏名禽鹦鹉,与一种古代人民向往幸福而想象出一种象征吉祥的走兽麒麟,用两种不同物类互相嬉戏作为乐曲题材,笔者凭猜想,这个曲子必定要奏出幽默谐趣的情调。徐沛东在该曲中,有18小节甚为精彩独特的,用排鼓、小钹、吊镲、小鼓、木鱼的纯打击乐器合奏,就奏出上述意境。这批曲子打击乐器总是用得恰到好处,且用得轻巧,音量控制得当,故即使《昭君怨》用上庞大的打击乐群,也没有出现高分贝的喧闹。在有加配打击乐器的乐曲中,打击乐器无论使用多寡,都不会与管弦乐器争宠,更不会掩盖主旋律。再者,这批不属于吹打乐门类的曲子加配了打击乐器,也使中小型乐队能齐全用上弓弦乐、弹拔乐、吹管乐、打击乐四个组别的乐器,从而加强乐队色彩的同进,更有助于增强乐队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徐沛东打造的18首乐曲取得成功,这和演奏这批作品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广东音乐”小组使用的基本是以粤胡(乐器原有名称,因全国各地建立的民族乐团、队普遍吸收该乐器取名“高音二胡”作为弓弦乐器组的高音乐器,这才有“高胡”的简称)、扬琴、琵琶为核心的“软弓”组合有着重大关系。粤乐乐队使用的粤胡与民族乐团、队使用的高胡,两者虽同是一种乐器,但由于演奏姿式及演奏技法的不同,导至两者的音色和功能产生出较大的差别。民族乐团、队的演奏家是把高胡如二胡一样,把琴筒搁在大腿上靠腹部的地方演奏,音色和音量不容易控制,特别强奏、弱奏及第三把位以上的高音区演奏,常会出点燥音甚至“冒炮”。笔者曾在中国音协发给会员的一份“音讯”中,见有一篇报导称某民族乐团就是以高胡存在上述缺点拟弃用高胡。粤乐演奏家们用双膝夹琴筒的姿式演奏,就完全克服上述缺点。粤乐乐队使用的扬琴、琵琶、阮、笛子等乐器,是民族乐器的共性乐器,唯独粤胡是由粤乐大师吕文成首创出的显具个性,并已成为本乐种最具标志性的代表性主奏乐器。吕文成开创出用双膝夹琴的演奏姿式也显具优越性:发挥音色过滤功能,可奏出粤胡最佳音色,奏至最高把位也不会出燥音;通过熟练的夹琴深浅、位置高低和松紧度的掌握,可以使乐器发挥刚柔并济和可随意控制力度的强弱;双膝把琴夹稳了,演奏者的走指和运弓也可获得稳定性。笔者设想,中国歌剧舞剧院“广东音乐”小组司粤胡的演奏家,若把粤胡像民族乐队的姿式,把琴搁在大腿上演奏,其能奏出的粤味必会打折扣,但他完全按粤乐模式和粤乐技法用双膝夹琴演奏,因而带领整支乐队奏出了浓郁的粤味。
  徐沛东的作品获得成功,重要原因除了他是一位具有全面音乐素养的高水准作曲家,以及他经长时间对粤乐执着的研究,较精透地掌握了粤乐的乐种特性和艺术规律外,还在于他对粤乐的传统艺术做到两个尊重。其一是尊重作品原作者的旋律,基本不加改动和添上自己创作的曲调,只有个别作品为加强原作的意境,如《平湖秋月》一曲,才加上精心创作的前奏外,都是在原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并在不掩盖原曲调的前提下,写好多声部合奏。其二,尊重前辈艺人加工粤乐所取得的成果。徐沛东是当代杰出的音乐家,能做到上述两点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下仅举其两例:其一,《柳浪闻莺》一曲,作者谭沛鋆原是一名职业舞厅乐师,该曲最初不太为人们所熟知,上世纪50年代经资深粤乐家陈萍佳整理加工后才成为名曲,其最成功之处是把原曲开头的旋律改成用牧童笛吹奏的引子,以此赋予乐曲田园诗般的风韵。该曲1956年赴京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奏受到好评,1959年广东民间音乐团赴苏联、匈牙利访问演出,有一位苏联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其中评论《柳浪闻莺》特别清新优美,如同透明音乐。这是后来有音乐家称粤乐为透明音乐的来由,此后则有人以讹传讹,把粤乐称作“玻璃音乐”。徐沛东打造的《柳浪闻莺》就继承了前人所创下的乐曲开头的乐序。其二,《鸟投林》作者易剑泉是一位多才多艺,精通多种民族民间艺术的前辈粤乐家。该曲是粤胡演奏家刘天一的常演奏的乐曲,经他长期的悉心研磨,终于在曲中成功奏出一段用粤胡模拟鸟鸣的乐段,该曲因而成为粤乐的经典名曲。徐沛东在为该曲所作的二度创作中,也继承了这段用粤胡模仿鸟鸣的旋律。
  从徐沛东对粤乐乐曲进行二度创作取得的成功,使笔者感悟出一种体会,就是过去曾对粤乐乐曲作过整理加工的音乐家中,能尊重粤乐传统,尊重原者的曲调,尊重前辈艺人加工粤乐已取得的成果者,大都能取得可喜成果。而与上述做法相反者,搞出来的作品鲜有成功的范例,把作品搞得有这样那样缺憾的例子比比皆是,下仅举两首粤乐经典名曲为例:《雨打芭蕉》是粤乐形成乐种最早期产生的作品,经查证出自粤乐奠基人之一的何博众之手。因该曲在全国颇为流行,故第三届羊城花会期间举行的粤乐演奏比赛把该曲指定为必奏曲目。来自全国各地众多的参赛队伍,有好几队因能尊重原曲旋律,尊重粤乐风格,使曲子搞得颇有创意而获奖,但也有好些参赛乐队搞得不成功,原因是距离粤乐风格特点太远。在本地曾先后有方汉、潘永章、汤凯旋三位粤乐家,都是在原曲调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结果都能打造出能在群众中流传的成功版本。但在本地也出现令人质疑的版本,有某民族乐团把《雨打芭蕉》和另一首早期由严老烈用一首小曲作骨干音,通过“加花”扩充旋律的手法创作出(过去多称其为改编)的经典名曲《旱天雷》合成一曲演奏,并取名《雷打芭蕉》。有粤乐名家听其演奏后,感到本是诗情画意的雨打芭蕉却变成了“雷打”,光标题就难以令人接受,不禁有点气愤。第二例是《孔雀开屏》,该曲是有粤乐“四大天王”美誉之一的何大傻的代表性名曲之一。约在1934年,粤剧艺人组成一个班名“孔雀屏”的粤剧团。《孔雀开屏》是何大傻应该团的约请,为该团创作的招牌曲。该曲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悠扬动听,故而广为流传,历演不衰。作者早年曾对别人说过,该曲一开头就用1234四个任意延长音,表达孔雀开始开屏的形象。有一位作曲家为该曲编配,竟莫明其妙地把这四个对该曲起点题意义的任意延长音给删去了。粤乐界人士听后对此很不理解并表示难以接受。
  原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建华同志在首发式音乐会上的致词、以及为18首乐曲的五线谱总谱曲集写的序言中,对粤乐和徐沛东均给予高度评价与赞扬。他说:“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经典曲目,产生了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一批著名音乐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珍贵的艺术资源,是广东人民的骄傲。”他称赞徐沛东为粤乐二度创作打造出18首精品,“其中凝聚着他为此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辛劳动,凝聚着他对艺术永无止境的执着与要求。对于徐沛东对广东音乐的这份厚爱,以及他对广州人民的深厚情谊,在此,谨致以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粤乐界人士对有徐沛东这样的全国杰出知名音乐家参与打造粤乐的工作,深感高兴和振奋,相信徐沛东对粤乐的艺术实践、打造出的《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的出版发行,必将对弘扬粤乐产生积极影响。
  
  黎田 原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中国的音乐学者对中国古代音乐已经做出了广泛的研究,并对中国的音乐历史有高度的赞扬。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音乐厅的舞台上难以听到纯正的中国古代音乐呢?在大多数当代中国音乐家的观念里,“创新”成为了关键词。这通常被解释为:将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的现代相融和。本文所提倡的是一个不同于此的创新观念,即复兴已经被遗忘,并被湮没的中国古代音乐。只要音乐家们放弃他们对中国古代音乐“简单”、“枯燥”的既定观念,就将富于
李维渤老师,您就这样默默地走了吗?竟和我这个大学时代不争气的学生,连个招呼都不打一下,就真的永远地走了吗?李老师,我本想在声乐上再有一些成就,请您去美国,去欧洲最好的歌剧院,看我演歌剧,分享我的快乐,但是您再不会给我机会了。我惟有痛哭当歌。李老师,我知道您不会怪我,但我还是止不住那滔滔的愧疚泪水,想大声对您说:您就不能再给我一些时间了么?李老师,您走得是那样平易和随和,像是怕打搅了别人,静静地一个
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五十周年演出活动期间,由艺术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演出的管弦乐《壮美的牧歌》应该说是近些年来较为成功的蒙古族风格作品之一。此前,作曲家瞿希贤先生改编成无伴奏合唱的《牧歌》以及作曲家沙汉昆先生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牧歌》都借用了我区的东盟民歌《牧歌》的旋律。另外,马思聪先生创作的一首小提琴曲曲名也叫《牧歌》,但旋律和音乐风格与前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无关联,只是曲名相同而已。而此次由内蒙
2007年4月4日至6日,应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重点学科之邀,国际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日本大阪大学名誉教授山口修来华举行了为期三天的“高峰学术论坛”系列讲演。该活动共分学术演讲(Lecture)、工作演习(Workshop)及讲演音乐会(Lecture Concert)三部分内容。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音乐学系主任韩钟恩、出版社社长洛秦等众多中国音乐学者及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隈
“老千”者,系圈子中朋友们对作曲家张千一博士的亲切称呼。  许多人其实对张千一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像《青藏高原》、《嫂子颂》、《在那东山顶上》等歌曲传遍神州大地;像交响音画《北方森林》、《A调弦乐四重奏》、《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等器乐作品鸣响在乐苑坊间;像舞剧《大梦敦煌》、《野斑马》、《霸王别姬》等也长久绽放在舞台之上;还有像《红色恋人》、《益西卓玛》、《大染坊》等令人难忘的影视音乐……这些作品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出版社只是在“幕后”默默地编辑出版图书、乐谱、报刊的专门机构,旁此无他业。但在2007年5月的中下旬,人民音乐出版却俨然成为国内音乐界最炙热的关键词——《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以下简称《曲库》)出版演出系列活动在北京隆重登场,《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文艺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等众多音乐界之外主流媒体的同步报导,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集团等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同志的出席
第十届北京音乐节已为太多音乐爱好者所期待,人们尽情地徜徉在自由的音乐世界,饱享着丰美盛典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而10月23日晚在保利剧院举办的这场音乐会就更为“音乐发烧友”们所痴迷,因为当今走红世界的小提琴大师沙汉姆与水蓝指挥的新加坡交响乐团将合作演绎中国家喻户晓的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开始前,在保利剧院的大厅里,我们看到音乐界的知名人士悉数到场:谭盾、余隆、吕思清……及乐评家、各
近日,浠水县胡河中学程华清等几位教师主动利用周末时间制作微课视频,准备参加关口镇的晒课比赛。这是浠水县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一个剪影。  据了解,浠水县教育局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将2015年确定为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提升培训年,在中国研修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并在全县广泛开展录课晒课活动。为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浠水县教育局精心安排,统筹组织。一是制发文件,细
4月19日,恩施州学校管理“六大工程”专题培训会在利川市举行。恩施州教育局局长胡泽、利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雷凌云、恩施州教育局纪检组长朱传杰、恩施州教育局副局长谭明珍、恩施州教育局副局长周文忠等领导,县市教育局局长、州教育局各大办公室负责人、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校长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会。  恩施州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泽在讲话中指出,2019年恩施州教育局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管子、笙这两件乐器孕育在华夏中原文化摇篮中数千年,随传统之河迂回蜿蜒流淌至今。传统乐种“笙管乐”一般是管子、笙、笛子、云锣,配以鼓、铙、锣等打击乐器的组合,笙和管子多是主奏乐器,可见二者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但独有管子与笙两件乐器合作的作品在传统音乐中倒是不太常见。  2007年5月27日晚,一场由笙演奏家胡建兵和管子演奏家包键联袂演出的“移民音乐的回归”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上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