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了解我区《新课程体系标准》下学校体育后进生现状,针对后进生对体育兴趣及其身心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在明确它们存在问题的同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一些后进生体育成绩或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关键词】后进生 兴趣 身心特点 调查 分析
体育后进生是小学生中的一个特殊但又不容忽视的群体。在新课标实行的阶段,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其予以重视。
一、体育后进生的概念界定
体育学术界对体育后进生的概念论说不一。梁雪珍等认为,有一部分体育素质差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要求,造成体育课程不及格现象,简称这部分学生为“体育差生”【1】王新认为:体育“后进生”是体育运动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目标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2】。
综上所述,上述观点只概括了“后进生”的一个侧面,事实上“后进生”是一种性质上的评价,而学生能力的大小、素质强弱、成绩高低、思想意志薄弱等,只是量的变化,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正是教育所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根据。
二、小学“体育后进生” 的成因调查
1、体育后进生成绩落后的成因
表1 全区小学体育后进生(抽样调查)体育成绩落后的原因
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
(人)(%) 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足(人) (%) 身体素质差(人)
(%) 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薄弱
(人)(%) 教学存在问题(人)(%) 学习态度不端正
(人)(%)
男生
女生
32(16.32%)
35(17.85%)
35(17.85%)
28(14.28%)
38(19.38%)
20(10.20%)
18(9.18%)
25(12.75%)
10(5.10%)
6(3.06%)
35(17.85%)
28(14.28%)
表1結果显示:造成体育后进生体育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影响男生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身体素质差、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这四项分占19.38%、17.85%、17.85%和16.32%,而影响女生的主要原因是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和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薄弱等分占17.85%、14.28%、14.28%和12.75%。由此可见对男女生均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
2、后进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及消极成因的调查
表2 对体育课兴趣喜欢程度的调查
问题 选择项目 频率 占总数的百分比
喜欢、较喜欢 102 52%
对
体育课 一般 27 13.8%
兴趣
喜欢程度
是? 不喜欢 67 34.1%
总计 196
表2结果表明:体育后进生中有52%对体育课还是较喜欢的,这也恰好说明喜欢运动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后进生中也有过半数的学生是喜欢体育课喜欢运动的,这部分学生是有巨大转型潜力的。但是同时发现仍有34.1%的后进生对体育课是不喜欢的,这三成以上的学生是帮扶的难点,因为要从认知上改变其对体育课的看法,其行为才能发生相应的改变。
表3 针对对体育不感兴趣、不喜欢的同学原因所占百分比的调查
原因 频率 占总数的百分比
学了没有用 20 74%
感到教材难度大跟不上班 16 59.3%
感到上课枯燥无味 15 55.5%
教师水平太低 5 18.5%
表3结果表明:有7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学了没有用,体育无用论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首要因素,此外感到教材难度大跟不上班以及感到上课枯燥无味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分占59.3%和55.5%,认为教师水平低的也占了18.5%。
三、体育后进生成因分析
1、场地器材、学校重视程度
学生一般会受到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的限制(15.3%),在同一节课会有3-4个班一起上体育课,而场地少、器材少,直接导致的就是争场地、争器材,致使学生活动不开,降低学生的活动能力及练习密度,由于这种情况多次发生,使原本热爱体育的同学得不到自己在体育课上的满足,就慢慢的失去兴趣。
2、学生身体素质条件
有些学生由于本身的身体条件差,肥胖,干瘦,跟不上现行的教材难度,由于运动能力低,在体育课中或在集体活动时,怕遭到周围同学的“耻笑”,很难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加上自尊心作用,比较排斥体育活动,逐渐的成为体育技能低下的学生。
四、“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就是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按学生兴趣、爱好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一方面完成必须的教材;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专项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经常锻炼的习惯, 最终达成“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
2、 提高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
对学生及其家长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有些家长不重视体育课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以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纠正他们对于体育课无用、体育课造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等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健康第一”的正确思想。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主客观因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的环境因素。其中学生自身因素中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在男女生中都占有较大比重。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后进生对体育课还是比较喜欢的,但仍有三成以上的学生对体育课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中认知因素占重要比重,有7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学了没有用,另有55.5%的学生认为与教材难度大有关。后进生对体育课的目的、态度呈多元化,大多数学生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但仍有部分学生目的不明确。
注释
注释:【1】梁雪珍,张少生,邱永红,蒋仲伟 关于体育素质差的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
注释:【2】王新 体育教学中转化“体育后进生”的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1] 邵文刚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 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 潘菽 教育心理学[M] 人民出版社 1982.2
【关键词】后进生 兴趣 身心特点 调查 分析
体育后进生是小学生中的一个特殊但又不容忽视的群体。在新课标实行的阶段,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其予以重视。
一、体育后进生的概念界定
体育学术界对体育后进生的概念论说不一。梁雪珍等认为,有一部分体育素质差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要求,造成体育课程不及格现象,简称这部分学生为“体育差生”【1】王新认为:体育“后进生”是体育运动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目标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2】。
综上所述,上述观点只概括了“后进生”的一个侧面,事实上“后进生”是一种性质上的评价,而学生能力的大小、素质强弱、成绩高低、思想意志薄弱等,只是量的变化,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正是教育所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根据。
二、小学“体育后进生” 的成因调查
1、体育后进生成绩落后的成因
表1 全区小学体育后进生(抽样调查)体育成绩落后的原因
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
(人)(%) 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足(人) (%) 身体素质差(人)
(%) 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薄弱
(人)(%) 教学存在问题(人)(%) 学习态度不端正
(人)(%)
男生
女生
32(16.32%)
35(17.85%)
35(17.85%)
28(14.28%)
38(19.38%)
20(10.20%)
18(9.18%)
25(12.75%)
10(5.10%)
6(3.06%)
35(17.85%)
28(14.28%)
表1結果显示:造成体育后进生体育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影响男生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身体素质差、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这四项分占19.38%、17.85%、17.85%和16.32%,而影响女生的主要原因是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和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薄弱等分占17.85%、14.28%、14.28%和12.75%。由此可见对男女生均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
2、后进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及消极成因的调查
表2 对体育课兴趣喜欢程度的调查
问题 选择项目 频率 占总数的百分比
喜欢、较喜欢 102 52%
对
体育课 一般 27 13.8%
兴趣
喜欢程度
是? 不喜欢 67 34.1%
总计 196
表2结果表明:体育后进生中有52%对体育课还是较喜欢的,这也恰好说明喜欢运动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后进生中也有过半数的学生是喜欢体育课喜欢运动的,这部分学生是有巨大转型潜力的。但是同时发现仍有34.1%的后进生对体育课是不喜欢的,这三成以上的学生是帮扶的难点,因为要从认知上改变其对体育课的看法,其行为才能发生相应的改变。
表3 针对对体育不感兴趣、不喜欢的同学原因所占百分比的调查
原因 频率 占总数的百分比
学了没有用 20 74%
感到教材难度大跟不上班 16 59.3%
感到上课枯燥无味 15 55.5%
教师水平太低 5 18.5%
表3结果表明:有7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学了没有用,体育无用论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首要因素,此外感到教材难度大跟不上班以及感到上课枯燥无味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分占59.3%和55.5%,认为教师水平低的也占了18.5%。
三、体育后进生成因分析
1、场地器材、学校重视程度
学生一般会受到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的限制(15.3%),在同一节课会有3-4个班一起上体育课,而场地少、器材少,直接导致的就是争场地、争器材,致使学生活动不开,降低学生的活动能力及练习密度,由于这种情况多次发生,使原本热爱体育的同学得不到自己在体育课上的满足,就慢慢的失去兴趣。
2、学生身体素质条件
有些学生由于本身的身体条件差,肥胖,干瘦,跟不上现行的教材难度,由于运动能力低,在体育课中或在集体活动时,怕遭到周围同学的“耻笑”,很难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加上自尊心作用,比较排斥体育活动,逐渐的成为体育技能低下的学生。
四、“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就是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按学生兴趣、爱好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一方面完成必须的教材;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专项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经常锻炼的习惯, 最终达成“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
2、 提高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
对学生及其家长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有些家长不重视体育课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以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纠正他们对于体育课无用、体育课造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等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健康第一”的正确思想。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主客观因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的环境因素。其中学生自身因素中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足在男女生中都占有较大比重。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后进生对体育课还是比较喜欢的,但仍有三成以上的学生对体育课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中认知因素占重要比重,有7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学了没有用,另有55.5%的学生认为与教材难度大有关。后进生对体育课的目的、态度呈多元化,大多数学生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但仍有部分学生目的不明确。
注释
注释:【1】梁雪珍,张少生,邱永红,蒋仲伟 关于体育素质差的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
注释:【2】王新 体育教学中转化“体育后进生”的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1] 邵文刚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 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 潘菽 教育心理学[M] 人民出版社 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