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这是对《花瓣飘香》的再次教学后的感悟。
  《花瓣飘香》是我上的一节汇报课,仓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课后,张敬义老师对这节课给予点评并提出建议:“教师要有语用意识,课前要深入研读文本,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思考如何把教课文转化为学表达。”
  谨记老师的教诲,我再次走进文本,用心揣摩。这篇课文紧扣“懂事”这一主题,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选取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这件事,并通过她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展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之前的教学环节进行了删改,并在“一师一优课”录课环节再次尝试。
  一、言行有情
  1.动作传情
  在品读课文环节我抓住一个中心问题引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用‘ ’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问题提出之后,课堂很快便归于平静,学生沉潜在文字中,仔细寻找,用心感悟,记录感受。
  师: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些
  语句?
  生:“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这段话主要是通过小女孩的动作来表现她的懂事的。“俯”“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穿过”“跑远”这几个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师: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来说
  说你读后的感受。
  说心中所想,话读后感受,一时间课堂中流淌着学生们心底的声音,一个爱花又爱妈妈的懂事的小女孩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在交流中他们逐步加深了对小女孩印象的认知,在关注其动作的过程中,也感知到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之后的朗读自然是情感真挚,入境动情。
  2.语言表情
  动作传情,语言亦表情。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难发现,通过语言来表现小女孩的懂事也是本文很重要的一个写作方法。在学习完描写小女孩动作的段落之后,交流继续。
  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小女孩的懂事呢?
  生: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师:真是个懂事又会说话的孩子!简单的一句却道出摸的感觉、闻的味道、想其心理这三个方面。
  交流中,要让学生读中有悟,读有体会。因为语文的学习是习得并发展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内容,还要引领他们聚焦语言形式,学会表达方法。
  师:懂事的小女孩,为何只摘一片花瓣送给妈妈呢?
  生: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师:请结合关键词语说出内
  心的感受。
  生:我从“低着头”“不好意思”这两个词语中读懂小女孩知道自己摘花瓣不对。“低着头”是动作描写,“不好意思”是表情描写。
  生:“舍不得”是描写心情的词语,可以看出小女孩很爱花。
  ……
  师:把你们的理解融入到朗
  读中。
  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思考文字背后的内容,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展现小女孩的“懂事”。这样读中有思,思中再悟,悟后再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情感,又悟得了写作之法。
  “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小女孩还会说些什么呢?继而我引领学生关注省略号,引导他们想象说话。一语激情,学生们的思维在此处放飞。他们再次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想其言,悟其情,懂事的小女孩的形象此时已驻守他们心间。标点不是无情物,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参与着情感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言语形式的作用。有时我们只要抓住小小的标点符号,就能深入文字,嚼出其中真味,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閃动着泪花。”交流这处文字时,我抓住“眼眶里闪动着泪花”展开教学:
  师:从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
  的泪花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女孩敬重爸爸,她很懂事。
  生:小女孩好久都没有见到
  爸爸了,她想爸爸了。
  生:妈妈生病了,她没有替爸爸照顾好妈妈。
  ……
  这一环节,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小女孩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丰厚 “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一词的内涵,让学生在不着痕迹中自然习得表达的技巧。
  二、写中理情
  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回读全文,思考:“我”把花送给小女孩时,会说些什么?“我”把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我”又会说些什么?选择一个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注意写好人物语言、动作等。
  读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字,知晓表达方法之后,不妨让他们静下心来走进人物内心,梳理、延伸对角色的理解。把内在隐秘、杂乱的言语,显性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高级思维形式。
  三、文题传情
  文题即文眼,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总结升华,体验情感时,我问道:“请你们再来读读课题,想想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这‘花瓣’是什么?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这样由易到难,学生不仅习得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力,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培养与提升。懂得我们手中虽然没有花瓣,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用自己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也能闻到淡淡的清香,以此体味作者的文题之妙。
  “课文只是学材之一,要把教课文转化为教表达,学表达,并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我将张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基于此,才有了《花瓣飘香》的再次尝试。在尝试中,也让我愈发明白: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片、词串等提示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  2.学习用生活经验、上下文联系等阅读策略,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等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  (一)教师引导学习《溪边》  1.出示“垂柳”图片,请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A.柳树 B.垂柳  2.总结过渡:看到图片
这学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32年,30多年里我带的都是高年级。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努力到小学毕业时,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怕写作文,甚至可以说都爱上了写作文——能做到这一点,我的“独家秘诀”就是表扬、表扬、再表扬。  我最常用的表扬手段就是给高分。曾有朋友为此说我的手太松——手为什么要那么紧呢?分数又不用花钱买,何况它能让孩子们开心,并可能因此而对习作产生兴趣,何乐而不为?再说,我评判的只是学生的一次练习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中的复习不能只是对抗遗忘,而应该达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已学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整合、关联、重组,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再生长。本文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四、五单元的“日积月累”名句专项整合复习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策略。  一、整合经验,反思新策略  指向素养再提升的语文复习将新授时的学习经验也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并通过归类总结,产生新的有效经验,促使语文
一、课前交流  师:最近大家背了哪些诗啊?  生:陆游的《示儿》。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二、导入,引出诗文  师:真厉害!大家背的都是四句的,称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称为五绝,每句七个字呢?  生:七绝。  师:诗还有八句的,如《春夜喜雨》,称为“律诗”,七律就是——  生:每句七个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板书《七律·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红军克服了很多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文史哲是浑然一体的,原本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清末(1904年)单独设科以后,“语文”从“文史哲”中得以剥离,另立门户。但是,学科独立之初,读经的余威尚在,科举的影响尚存,本国语文学什么、怎么学,成了学科发展的瓶颈。针对此,民国时期众多学养深厚的语文大师做出了有益探索,为现代语文学科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深厚基础。1924年,在借鉴同期学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黎锦熙先生在其国文教学专著《
一、聚焦“字词”,把故事读通顺  师:今天,易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  生:《孔明智退司马懿》。  师:你从这个故事的题目得到什么信息?  生: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没错,从题目咱们就能猜到故事的大概内容,这就叫“以事命题”。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里非常常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题目)一起读。  生:孔明挥泪斩马谡。  师:猜一猜,大概讲什么呀?  生
科幻作品是很多高年级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然而,长期以来,这类作品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界、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2015年8月,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9年2月,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热映,在读者中掀起一股科幻阅读热。那么,科幻作品和科普作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科幻作品才是优秀的?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了解的常识。为此,笔
作为教育改革标志性的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2017年9月,我们开始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经过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尝试,我们以为新教材具有较鲜明的三个特征,即:继承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据此,我们历经新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过程后,有如下感悟:  一、继承:渗透传统“蒙学”篇目内容  继承国学传统,既是国家意志的真正体现,也是语文学科的必然担当。古代儿童的基本课程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最突出的创新点之一就是建构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即“教读 自读 课外阅读”。基于统编本教材的“引子范本”教学,探究语文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的过程,即是“以文引文”“以一推类”“以篇带本”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过程,与统编本教材编排体例不谋而合。“引子范本”是指可以撬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优质文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尝试选择优质的有价值、可示范、能生长的功能性文本为“引子”。在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学默读,学做记号,能根据实际问题提取信息。  3.感知作者生动的语言和运用对比表达父亲喜爱鸟儿的写法,主动积累喜欢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学说句子  1.谈话:世间万物皆可爱,一草一木都有情。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你最喜欢什么吗?你能用一句话说两个喜欢的事物吗?谁还能用一句话说说三个喜欢的人、事或物?  2.学说:到底该怎么说?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