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引子范本”之力,引“批注”撬海量阅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最突出的创新点之一就是建构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即“教读 自读 课外阅读”。基于统编本教材的“引子范本”教学,探究语文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的过程,即是“以文引文”“以一推类”“以篇带本”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过程,与统编本教材编排体例不谋而合。“引子范本”是指可以撬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优质文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尝试选择优质的有价值、可示范、能生长的功能性文本为“引子”。在选文时可针对“引子范本”的四大特点——“经典性、阶段性、关联性、多维性”进行,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牛和鹅》正契合此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以“文本”为“桥梁”,通过“引子范本”指路,以“批注”为轴心展开学习,以文引文,以篇带篇,以篇章阅读带动散文集《牛和鹅》的阅读,撬动学生海量阅读的兴趣,使教学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范例引入”学文——学习批注方法
  都说文本是最好的范例,我们学习文本时,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内容,更要借助文本学习阅读之法,把选文当作历练方法的凭借,从而使“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法。为此,在教学中应发挥文本“批注”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文本范例的价值最大化。如《牛和鹅》一文中有五处批注,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五处批注,与同学交流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借助课文的批注示范,了解批注的基本方法:在哪里批注,怎么批注。并在交流中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注,如果是你会怎么批注。通过“读—思—试”,充分发挥范本“引”的作用,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批注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 范本语言运用建构中“操练”批注——寻求多重角度
  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言语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四者之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无疑是基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豐富的语言实践、学习活动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掌握其运用规律,并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服务于交流沟通的目的。
  (一)着眼“段”,畅谈感受,学批注
  在教学中,针对文章篇幅较长的特点,教师抓主要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公鹅?”提纲挈领,长文短教,通览第5~12自然段,找相关的句子,畅谈感受,告诉学生此时你的感受就是批注,可以将关键词写在旁边。从而让学生知道批注就是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内容时教师点拨:“聚焦写鹅的句子,看写得好在哪里,你会关注哪些词语?”“批注可以针对一段话,也可以针对一句话,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感受就会更丰富。”……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批注,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通过让学生亲历“认知—操练—掌握”这个完整的建构过程——跟着课文范例学习批注,在重点句的理解中练习批注,最后课外拓展迁移批注,掌握批注方法。在学生言语学习的过程中,将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将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贯穿其中。
  (二)聚焦“句”,多元角度,练批注
  思维训练和文本理解始终是这节课交织在一起的两条线索。文本理解为明线,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理解的深入越来越高涨。我们设计的批注指导也是逐层深入,从一开始聚焦段落:“这是怎样的鹅?”此时的批注以浅层感受为主。到聚焦重点句,如“也许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公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分层深入批注。一批: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公鹅?把感受写在旁边,批注一个关键词。二批:你会关注哪些词语?通过换词让学生感受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抓关键词“拖、啄、扇动”等品味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此时的批注已关注到用词的精妙,从写法的角度进行批注。三批前播放鹅拖、追、啄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鹅的气势凶猛,再通过“对比、交流、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层层深入,感受“我”的心情变化,共情共鸣,触发内心,在剥丝抽茧的过程中批注灵动生成,此时“走心”的批注已然带给学生不同的个性感受,呈现出不同角度。再与文本中的批注对比,读者的批注与我的批注有什么不同?明白同样的文本,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着眼点,感受自然不同,感受批注的多元性。还可聚焦“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了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等重点句,追问“原来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鹅此刻为何狼狈不堪? ”通过老公鹅的前后变化对比练习批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共同批注—半扶半放试练批注—放手拓展运用批注,这样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过程,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富有个性,批注呈现多元、多角度化。
  三、范本迁移训练中“运用”批注——撬动海量阅读
  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经典。课文终究只是范本,最好的阅读应该是在课堂上激荡起学生求知的火花,引向无限延展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聚焦“批注”这个点,深挖一口井,迁移学法放手拓展阅读。通过“引子范本”的学习激发阅读欲,学生们会冒出许多的小问号:哇,牛和鹅的故事都能写得如此精彩,那么其他趣事呢?是不是更加精彩呢?哪些我也经历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作者任大霖童年趣事充满好奇,教师借机营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由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芦鸡》节选的阅读,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地方自主做批注。学生的批注此时呈现出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小芦鸡为了自由失去了性命值得吗?小芦鸡后来逃出去了吗?第二只小芦鸡是否和第一只小芦鸡的命运一样呢?在不断的思考批注中增加学生的阅读自信与兴趣。此时,教师转向引导课外阅读散文集《牛和鹅》:散文集《牛和鹅》里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你想知道吗?看目录说说你想读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想知道阿蓝的喜悦和烦恼;我想知道丢了灵魂的人是什么样的;我想知道老法师的绝招;我想知道猫的悲喜剧……此时学生心中阅读的火花已经被点燃,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上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课外阅读延伸向作者,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作品、写作风格等,由一篇课文引向一篇文章、一本书,并逐步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使阅读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使得语言与思维共生长,课内批注、课外批注相结合。此时的课堂并未结束,海量阅读正在启动,并无限延伸……
  (作者单位:福建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思维借助语言,语言促进思维。语言和思维共生共长,互相促进,加之语言蕴含智慧元素,具有思维价值,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密不可分。语文教学的活化,其实是思维的活化,语文教学机械呆板、枯燥乏味,缘于思维的固化和僵化。  当下,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言语运用和思维发展脱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思维浅表化、简单化和教学模式化。识字止步于机械记忆,阅读满足于多读多背,习作停留于简单移植、生硬模仿。教学中,学生仿佛也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生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新课  1.同学们,春天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叶,把大自然装扮得美丽极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出示各种树木的图片)  2.有人根据树的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片、词串等提示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  2.学习用生活经验、上下文联系等阅读策略,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等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  (一)教师引导学习《溪边》  1.出示“垂柳”图片,请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A.柳树 B.垂柳  2.总结过渡:看到图片
这学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32年,30多年里我带的都是高年级。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努力到小学毕业时,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怕写作文,甚至可以说都爱上了写作文——能做到这一点,我的“独家秘诀”就是表扬、表扬、再表扬。  我最常用的表扬手段就是给高分。曾有朋友为此说我的手太松——手为什么要那么紧呢?分数又不用花钱买,何况它能让孩子们开心,并可能因此而对习作产生兴趣,何乐而不为?再说,我评判的只是学生的一次练习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中的复习不能只是对抗遗忘,而应该达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已学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整合、关联、重组,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再生长。本文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四、五单元的“日积月累”名句专项整合复习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策略。  一、整合经验,反思新策略  指向素养再提升的语文复习将新授时的学习经验也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并通过归类总结,产生新的有效经验,促使语文
一、课前交流  师:最近大家背了哪些诗啊?  生:陆游的《示儿》。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二、导入,引出诗文  师:真厉害!大家背的都是四句的,称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称为五绝,每句七个字呢?  生:七绝。  师:诗还有八句的,如《春夜喜雨》,称为“律诗”,七律就是——  生:每句七个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板书《七律·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红军克服了很多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文史哲是浑然一体的,原本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清末(1904年)单独设科以后,“语文”从“文史哲”中得以剥离,另立门户。但是,学科独立之初,读经的余威尚在,科举的影响尚存,本国语文学什么、怎么学,成了学科发展的瓶颈。针对此,民国时期众多学养深厚的语文大师做出了有益探索,为现代语文学科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深厚基础。1924年,在借鉴同期学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黎锦熙先生在其国文教学专著《
一、聚焦“字词”,把故事读通顺  师:今天,易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  生:《孔明智退司马懿》。  师:你从这个故事的题目得到什么信息?  生: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没错,从题目咱们就能猜到故事的大概内容,这就叫“以事命题”。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里非常常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题目)一起读。  生:孔明挥泪斩马谡。  师:猜一猜,大概讲什么呀?  生
科幻作品是很多高年级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然而,长期以来,这类作品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界、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2015年8月,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9年2月,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热映,在读者中掀起一股科幻阅读热。那么,科幻作品和科普作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科幻作品才是优秀的?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了解的常识。为此,笔
作为教育改革标志性的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2017年9月,我们开始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经过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尝试,我们以为新教材具有较鲜明的三个特征,即:继承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据此,我们历经新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过程后,有如下感悟:  一、继承:渗透传统“蒙学”篇目内容  继承国学传统,既是国家意志的真正体现,也是语文学科的必然担当。古代儿童的基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