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改进地理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所有智能的核心,是形成各种地理知识信息联系的基础,影响着知觉和记忆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 功效 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所有智能的核心,是形成各种地理知识信息联系的基础,影响着知觉和记忆的效果。
  传统教学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记忆,背诵,模仿,做题,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因此,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应是地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当务之急。
  地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难度适当的思维活动,才能使自己的地理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就是适应新课改要求,改进地理教学的良好方法。
  发散思维就是从某一特定的信息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这种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是一种不守陈规、标新立异、从多侧面探求结论的思维方式。
  地理学科中有大量的内容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复习完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地理意义时,再联系地理其它知识,可提出问题:1、假设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吗?如果有,昼夜更替周期将会变成多少?地球上还会有生命的存在吗?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范围将会怎样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变为零,地球上中纬度地区还会四季分明吗?地球上能养活的人口应该增多还是减少?3、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们运用发散思维至少可以分析出下面这些变化:(1)日月星辰西升东落;(2)昼夜时间比现在的二十四小时短;(3)地球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从而导致全球风带的风向和洋流的流向发生重大变化;(4)全球气候、自然景观、动植物分布等都会发生重大改观,如:我国北京气候将由温带季风气候变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我国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将变成沙漠气候……
  在教学中设疑布奇,步步引申,以一问、再问、追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充分想象,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探究秦岭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在教学中先问:秦岭南北有什么水果?果树各是在什么条件下生长的?当学生回答出苹果在其北为温带水果,柑橘在其南为亚热水果时,接着再问:为什么只有秦岭一山之隔而南北气候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学生回答它横亘于我国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阻挡了北方冬季风南下,减小了冬季风影响范围和强度,因此,冬季我国南方暖热,最冷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为亚热带;北方干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为温带。再追问:假如秦岭不存在,我国南北方气候又将是怎样的呢?这一问,自然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的境界中去。
  发散思维是一种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它能使人的思维宽阔、富于联想、对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学习理解,有特殊作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创设一种情景,使学生能积极思维,引申发挥,点燃学生质疑问题,主动探索的精神之火;要精心设计并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图,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第二课堂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运用发散思维。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准確,有新意,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提问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如反向式、比较式、扩展式等。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探索,不怕失败,不怕答错,树立学生自信心。把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参考
其他文献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笔者就此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作法。  一、课前准备: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学案”是学生如何学的剧本,突出的是“学”.“学案教学”就是课前将“学案”发给
期刊
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我一直担任地理教学工作。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现实的问题困扰着地理教师。如地理教学仍然在某些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以学生的平均分来衡量教师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等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怎样让学生喜欢地理课,爱上地理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点经验,希望能够给同行们一些启迪。  一、情感培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探究学习法与情境教学法中对乡土史料巧妙的运用成为课堂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乡土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使学生对乡土史料的收集途径及种类都有所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乡土史料 初中历史 应用  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对乡土教材充分的进行开发利用,随时随地的发现并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从历史专家
【内容摘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各种具体的激趣方法。  【关键词】高中 地理 兴趣 培养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模式的分析,探讨、解读了新高中地理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高中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高中地理 课程目标 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已经启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因此,探讨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揭示其本质特点,而且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推动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甚广,在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新的地理理念也不断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中明确指出: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就是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我们地理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既学到理论又能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呢?我想略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同行共享。  一、亲力亲为,提高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
期刊
[研究目的]研究长期噪声暴露对快速衰老(SAMP8)小鼠AD样变的促发效应,探讨长期噪声暴露对SAMP8小鼠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影响,从而明确长期噪声暴露致SAMP8小鼠AD样变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3月龄和8月龄雄性SAMP8小鼠,将3月龄SAMP8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8 dB低剂量噪声暴露组、98 dB高剂量噪声暴露组,8月龄SAMP8小鼠作为衰老阳性对照组。暴露组暴露条件为,低剂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理念深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能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小组合作 动起来 讨论  “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在我市搞得轰轰烈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它更加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下面就历史课的小组合作展开讨论。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