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这是美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要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摆脱束缚,发散思维;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做好评价,促进创新精神做起。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但根据现况来看,人类的智力潜能至今大部分仍尚未开发利用。并且,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这是美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谈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指一种环境,它不一定指某一具体人物或事件的场面。教学情景或情景的创设,是指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它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搜集和运用大量的与本门课相关的资料,包括书籍资料和各种媒体课件资料等。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如在教学二年级美术《小扇子》一课时,我先出示自己设计的向日葵扇子、小白兔扇子和花形折扇,美丽的“扇子”吸引了孩子们之后,我启发谈话:“扇子是不是很美丽呢?”“你们想不想自己为扇子博物馆设计一把扇子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为了使扇子更美丽生动,富有情趣,孩子们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动手制作;课堂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教学《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课前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关于海底鱼类世界的精彩画面,图片资料,海底世界的情景的创设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作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资料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根据课题内容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发挥想象,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摆脱束缚,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它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罗思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有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且还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定势心理制约着人的发散思维。刚入学的孩子大部分接受的学前美术教育基本上以临摹为主。让他们自己创作画,孩子们无从下手。只是临课本上的范画,而且太阳永远是红色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如果不打破这些定势,思维就不活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每个学生画出同样的画,或呈现出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不同见解的作品。如学习《漂亮的小钟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基本结构,再欣赏不同造型的钟表,最后让学生自由创作,许多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小钟表。同一事物力求让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去表现,引导他们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
三、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思坦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小学生是最富于幻想的,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令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去创造。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表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创新精神就会发扬。所以,不能按照成人的思维、常规的思维去品评儿童的作品。在儿童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想象时,教师应学会倾听、充分肯定,不拿自己的观点去左右儿童或制约学生。如《美丽的天空》一课,教材上的名画欣赏过于抽象,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能够非常深刻去认识,因此,我特意精心准备了几幅范画及资料。课堂上,我让尽量多的学生来谈自己心中最美丽的天空是什么样子,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在某一个范围;接着让学生在脑海里把他们画下来,并挑选两名学生到黑板前画出来。如一颗星星如何才能与你平时画的不一样?学生共同评出有创意的画,并说出他的优秀之处。然后,老师出示范画,让学生说说老师心中想的与黑板上学生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知道同一物体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鼓励他们创作出与别人不同的作品。
四、做好评价,促进创新精神
评价儿童画要从不同年龄的儿童实际出发,要着重鼓励儿童的想象力、独创性。儿童的绘画创作,常常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集中夸张,在变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儿童画创作中,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的比例是不同的,他们常常凭着感觉印象和自己的爱好去画,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欣赏水平来评判儿童作品的好或不好,也不可让孩子按大人设定的框框,用“准”或“像”的标准要求孩子,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其自信心、想象力、独创性,让他们大胆地去添加、想象,对其作品不能仅从技能、方法上去评价,更要注重学生作品创新性上的闪光点,鼓励和赞扬为主,如对好学生赞一声:“你画得太棒了!”对不够圆满的学生说:“你再修改一下会画得更好。”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单是培养艺术人才,更要努力挖掘美术作品的内在感染力,发挥好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为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油田教育中心龙北学区龙南小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但根据现况来看,人类的智力潜能至今大部分仍尚未开发利用。并且,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这是美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谈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指一种环境,它不一定指某一具体人物或事件的场面。教学情景或情景的创设,是指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它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搜集和运用大量的与本门课相关的资料,包括书籍资料和各种媒体课件资料等。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如在教学二年级美术《小扇子》一课时,我先出示自己设计的向日葵扇子、小白兔扇子和花形折扇,美丽的“扇子”吸引了孩子们之后,我启发谈话:“扇子是不是很美丽呢?”“你们想不想自己为扇子博物馆设计一把扇子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为了使扇子更美丽生动,富有情趣,孩子们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动手制作;课堂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教学《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课前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关于海底鱼类世界的精彩画面,图片资料,海底世界的情景的创设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作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资料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根据课题内容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发挥想象,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摆脱束缚,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它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罗思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有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且还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定势心理制约着人的发散思维。刚入学的孩子大部分接受的学前美术教育基本上以临摹为主。让他们自己创作画,孩子们无从下手。只是临课本上的范画,而且太阳永远是红色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如果不打破这些定势,思维就不活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每个学生画出同样的画,或呈现出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不同见解的作品。如学习《漂亮的小钟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基本结构,再欣赏不同造型的钟表,最后让学生自由创作,许多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小钟表。同一事物力求让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去表现,引导他们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
三、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思坦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小学生是最富于幻想的,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令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去创造。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表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创新精神就会发扬。所以,不能按照成人的思维、常规的思维去品评儿童的作品。在儿童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想象时,教师应学会倾听、充分肯定,不拿自己的观点去左右儿童或制约学生。如《美丽的天空》一课,教材上的名画欣赏过于抽象,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能够非常深刻去认识,因此,我特意精心准备了几幅范画及资料。课堂上,我让尽量多的学生来谈自己心中最美丽的天空是什么样子,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在某一个范围;接着让学生在脑海里把他们画下来,并挑选两名学生到黑板前画出来。如一颗星星如何才能与你平时画的不一样?学生共同评出有创意的画,并说出他的优秀之处。然后,老师出示范画,让学生说说老师心中想的与黑板上学生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知道同一物体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鼓励他们创作出与别人不同的作品。
四、做好评价,促进创新精神
评价儿童画要从不同年龄的儿童实际出发,要着重鼓励儿童的想象力、独创性。儿童的绘画创作,常常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集中夸张,在变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儿童画创作中,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的比例是不同的,他们常常凭着感觉印象和自己的爱好去画,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欣赏水平来评判儿童作品的好或不好,也不可让孩子按大人设定的框框,用“准”或“像”的标准要求孩子,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其自信心、想象力、独创性,让他们大胆地去添加、想象,对其作品不能仅从技能、方法上去评价,更要注重学生作品创新性上的闪光点,鼓励和赞扬为主,如对好学生赞一声:“你画得太棒了!”对不够圆满的学生说:“你再修改一下会画得更好。”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单是培养艺术人才,更要努力挖掘美术作品的内在感染力,发挥好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为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油田教育中心龙北学区龙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