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习过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效果的高低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本文从深入浅出活跃气氛,直题曲问加深理解,化整为零启迪思维等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课程理念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名言,道出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中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因此,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本文就如何优化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谈几点做法。
  一、深入浅出,活跃气氛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一次公开课,我上的是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学生是刚进校门的初一新生。我问了一句:“文章设置了几个意境来表现主题的呢?”孩子们没有一个举手,十分茫然地盯着我看。我知道情况不妙,立刻换了一种说法:“幼年时我们都十分依恋自己的妈妈,当我们变成一朵金色花后,怎样来依恋妈妈呢?”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了,“跟妈妈做迷藏”、“看妈妈读书”、“欣赏沐浴后妈妈的美”、“帮着妈妈掌灯”---语言的浅显,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教小说《范进中举》一文时,要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我从较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
  深入浅出,深题浅问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这里说的“浅”,绝非“肤浅”,而是带有深意的浅语。这是教学语言中平中见奇的功夫所在。
  二、直题曲问,加深理解
  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直题曲问”,来帮助学生理解,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孩子七八岁就跟着愚公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理解了“孀”这个字的含义。分析《白毛女》的戏剧冲突时,如果直接提问:“《白毛女》一文表现了怎样的阶级对立?”这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采用曲问法:“杨白劳躲债回家带回了几件年货?”“这和黄世仁家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这样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幡然顿悟:杨家贫寒凄苦,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这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中严重的阶级对立,激起学生对纯朴忠厚的贫农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凶残狡诈的剥削者的愤恨,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对于有些复杂深难的问题,不能“直题曲问”,而要“曲题直问”。如《七根火柴》一文在解决自然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时,涉及侧面描写、烘托手法,比较晦涩,学生会感到茫然,不如改为直问:“这一段环境描写的文字有何作用?如改为风和日丽的天气的描写,效果有何不同?”学生通过直问会明白描写冷风、浓云、暴雨、冰雹、烂泥等恶劣环境是为了烘托无名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舍不得用一根火柴,将全部保存的火柴转交部队的高大形象,表现出一心想着革命、一心想着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方法才能缩短问与答的距离,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对迅速解决问题很有好处。
  三、化整为零,启迪思维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少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比如《老山界》一文,在解决课文的中心“本文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时,可把握文末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抓住这一“难”字,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难’表现在什么地方?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学生通过阅读就会找出答案:“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而红军战士又是以苦为乐,等闲视之,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表现了红军战士勇敢、镇定、豪迈、乐观的精神。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智慧的溪流。”教师通过提问,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在课堂提问中,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如果仅仅把提问局限在学习好的几个同学身上,未被提问的同学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违背了教学的宗旨。(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有的学生想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低头或逃避老师的目光不想回答。因此教师提问后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提示与探询、鼓励是必要的,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但是只要我们做课堂提问的研究者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加强研究就一定能够优化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2]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
  [3]孙春成著.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4]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其他文献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理论的支柱。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生如下几点的变化:  一、由教师的灌输向引导转变  以前的实验教师
内容摘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由于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错题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错题资源,让学生从自我、小组、教师等多方面的评价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引导学生在“错”中不断的前进。  关键词:错题教学;评价;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自我评价错题,争取独立纠正  把批改过的作业本、练习题或试卷下发后,首先让学生将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抄下来,再布置学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培养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为广大同仁今后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意识;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4  引言  在地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门
摘要:创造性思维,其核心特点就是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要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作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教学;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对现代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相比,农村学校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却丝毫不能懈怠。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家庭贫困的家庭,其中不乏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孩子在思想上大多会存在着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十多年来的班主任经
背景及目的心衰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在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中更为多见。在组织中,4.1R能够影响离子通道的定位,通过细胞粘附分子调节细胞间的连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