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跟踪调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来源 :西北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68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部分用人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共调查用人单位273个、毕业生885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主要从工作能力、敬业精神、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团队协作、思想表现、职业道德等9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7份,调查结果汇总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思想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较高、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要求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对毕业生个案进行调查的同时,还对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单位,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整体情况。调查结果汇总表中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情况
  
  调查发现,毕业生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满意的约占25%左右,对工作不满意或很难说的不到10%,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基本满意。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41份,汇总情况可看出,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评价为基本满意。他们对学院的教育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师资队伍、实习实验条件、校园环境等方面比较满意,而对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伙食、后勤服务、治安管理、教学方法及手段、所学知识等方面不太满意。
  
  调查情况综述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很多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择业目标模糊、就业期望值过高、工作稳定性差、创新意识不强、专业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等方面。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用性的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使毕业生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职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能力的提高。
   2、社会实践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
  培养过程中安排的实习环节较少,建议学校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精心组织多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际有一定差距
  建议学校做好市场调查和论证,优化课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的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多开设一些市场上需要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生产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不断更新。
  
  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一)结合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立足市场设专业,实现“产销”适路
   专业设置既要着眼于学院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增加新专业。一些复合型专业正在高职院校出现,都充分体现了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的办学思路,值得借鉴。
  2、立足岗位设课程,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来,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优化课程体系。
   3、立足就业抓教学,毕业设计与就业安置有机结合
  改变传统方式,将毕业设计环节放到企业中进行,推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三合一”。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结合工作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一方面学用紧密结合,知识技能直接与实际运用接轨,另一方面也作为企业接收安置毕业生的考察过程,实现双赢。
   4、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突出办学特色,拓宽就业渠道
  1、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培养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岗位需求组织理论教学及实训,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坚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赢”。
   2、建立实习基地,缩短工作适应期
   密切校企关系,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但解决了学校场地、资金、设备、师资等实习实训条件有限的矛盾,还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把学生岗前实习与就业安置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3、加大宣传力度,建设就业市场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走出去,请进来,密切校企联系,进一步沟通供需信息,拓宽就业渠道。要继续加强就业无形市场的建设,加大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网络的平台作用,开拓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
   (三)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1、认真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这是符合实际的。学校应教育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不好高骛远,先就业再择业,把初次就业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到一线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建设,健全领导主抓、部门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对就业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形成全校上下互动、齐抓共管、制度健全工作局面。确保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定编制、拨专款、下任务、抓考核,这是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3、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完善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就业网站的信息发布、职业测评、远程面试、网络招聘、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的功能,提高求职效率,降低求职成本。建立网上、网下结合内外畅通的就业平台,让学生实习有基地、毕业有去向、就业有选择。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盲目从众、攀比嫉妒、缺乏自信、自卑焦虑、怀才不遇等心理误区,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在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的基础上,注重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使毕业生能够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树立自信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咨询,帮助毕业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消除择业困惑,顺利就业。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一种跨越水域交通的技术概念-水下悬浮隧道(又称阿基米德桥)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结构特点以及国际上正在进行概念设计和可行性分析的几个阿基米德桥典型工程概况.
1基本情况及现场调查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紧靠清江,属高坝洲电站库区,柑橘生产历史悠久。全村951户,目前柑橘面积达到104.4hm^2,2009年产柑2637t,主要品种为温州蜜柑。柑
汉中柑橘是我国最北缘的主要柑橘产区。在21世纪以来的10年间,汉中柑橘实现了长足发展,栽培面积由2000年的5673hm。发展到2010年的2.58万hln。。调查、研究和分析2010年汉中柑橘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每年的7到9月份是台风活动最为活跃的季节。我国台风灾害频次高、范围广,据统计:
1宜都市柑橘产业概况 1.1环境条件适宜宜都市地处武陵山余脉,位于鄂西南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全市版图面积1357km。,海拔38~1081m。是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
橘农为了提高沙糖橘售价.往往延迟至春节期间采收。但是,沙糖橘留树保鲜容易落果,造成损失。笔者深入橘园与橘农一起探索研究沙糖橘采前落果的原因及预防技术,现介绍如下:
枇杷果实皮薄不耐贮运,容易产生机械伤,采收季节又常遇高温多雨,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果实采后常温贮藏下易失水皱缩,果肉组织褐变,风味变淡,黄肉类枇杷还表现出木质素含量增加,果实质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又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初、中级实用性技术人才”。实用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蓝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升学的失败者,在语文素养、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如果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难以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无法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