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部分用人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共调查用人单位273个、毕业生885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主要从工作能力、敬业精神、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团队协作、思想表现、职业道德等9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7份,调查结果汇总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思想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较高、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要求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对毕业生个案进行调查的同时,还对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单位,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整体情况。调查结果汇总表中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情况
调查发现,毕业生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满意的约占25%左右,对工作不满意或很难说的不到10%,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基本满意。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41份,汇总情况可看出,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评价为基本满意。他们对学院的教育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师资队伍、实习实验条件、校园环境等方面比较满意,而对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伙食、后勤服务、治安管理、教学方法及手段、所学知识等方面不太满意。
调查情况综述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很多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择业目标模糊、就业期望值过高、工作稳定性差、创新意识不强、专业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等方面。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用性的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使毕业生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职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能力的提高。
2、社会实践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
培养过程中安排的实习环节较少,建议学校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精心组织多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际有一定差距
建议学校做好市场调查和论证,优化课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的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多开设一些市场上需要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生产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不断更新。
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一)结合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立足市场设专业,实现“产销”适路
专业设置既要着眼于学院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增加新专业。一些复合型专业正在高职院校出现,都充分体现了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的办学思路,值得借鉴。
2、立足岗位设课程,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来,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优化课程体系。
3、立足就业抓教学,毕业设计与就业安置有机结合
改变传统方式,将毕业设计环节放到企业中进行,推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三合一”。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结合工作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一方面学用紧密结合,知识技能直接与实际运用接轨,另一方面也作为企业接收安置毕业生的考察过程,实现双赢。
4、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突出办学特色,拓宽就业渠道
1、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培养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岗位需求组织理论教学及实训,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坚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赢”。
2、建立实习基地,缩短工作适应期
密切校企关系,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但解决了学校场地、资金、设备、师资等实习实训条件有限的矛盾,还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把学生岗前实习与就业安置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3、加大宣传力度,建设就业市场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走出去,请进来,密切校企联系,进一步沟通供需信息,拓宽就业渠道。要继续加强就业无形市场的建设,加大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网络的平台作用,开拓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
(三)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1、认真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这是符合实际的。学校应教育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不好高骛远,先就业再择业,把初次就业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到一线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建设,健全领导主抓、部门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对就业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形成全校上下互动、齐抓共管、制度健全工作局面。确保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定编制、拨专款、下任务、抓考核,这是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3、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完善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就业网站的信息发布、职业测评、远程面试、网络招聘、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的功能,提高求职效率,降低求职成本。建立网上、网下结合内外畅通的就业平台,让学生实习有基地、毕业有去向、就业有选择。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盲目从众、攀比嫉妒、缺乏自信、自卑焦虑、怀才不遇等心理误区,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在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的基础上,注重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使毕业生能够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树立自信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咨询,帮助毕业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消除择业困惑,顺利就业。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主要从工作能力、敬业精神、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团队协作、思想表现、职业道德等9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7份,调查结果汇总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思想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较高、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要求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对毕业生个案进行调查的同时,还对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单位,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整体情况。调查结果汇总表中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情况
调查发现,毕业生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满意的约占25%左右,对工作不满意或很难说的不到10%,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基本满意。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41份,汇总情况可看出,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评价为基本满意。他们对学院的教育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师资队伍、实习实验条件、校园环境等方面比较满意,而对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伙食、后勤服务、治安管理、教学方法及手段、所学知识等方面不太满意。
调查情况综述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很多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择业目标模糊、就业期望值过高、工作稳定性差、创新意识不强、专业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等方面。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用性的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使毕业生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职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能力的提高。
2、社会实践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
培养过程中安排的实习环节较少,建议学校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精心组织多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际有一定差距
建议学校做好市场调查和论证,优化课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的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多开设一些市场上需要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生产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不断更新。
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一)结合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立足市场设专业,实现“产销”适路
专业设置既要着眼于学院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增加新专业。一些复合型专业正在高职院校出现,都充分体现了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的办学思路,值得借鉴。
2、立足岗位设课程,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来,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优化课程体系。
3、立足就业抓教学,毕业设计与就业安置有机结合
改变传统方式,将毕业设计环节放到企业中进行,推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三合一”。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结合工作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一方面学用紧密结合,知识技能直接与实际运用接轨,另一方面也作为企业接收安置毕业生的考察过程,实现双赢。
4、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突出办学特色,拓宽就业渠道
1、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培养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岗位需求组织理论教学及实训,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坚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赢”。
2、建立实习基地,缩短工作适应期
密切校企关系,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但解决了学校场地、资金、设备、师资等实习实训条件有限的矛盾,还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把学生岗前实习与就业安置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3、加大宣传力度,建设就业市场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走出去,请进来,密切校企联系,进一步沟通供需信息,拓宽就业渠道。要继续加强就业无形市场的建设,加大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网络的平台作用,开拓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
(三)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1、认真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这是符合实际的。学校应教育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不好高骛远,先就业再择业,把初次就业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到一线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建设,健全领导主抓、部门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对就业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形成全校上下互动、齐抓共管、制度健全工作局面。确保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定编制、拨专款、下任务、抓考核,这是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3、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完善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就业网站的信息发布、职业测评、远程面试、网络招聘、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的功能,提高求职效率,降低求职成本。建立网上、网下结合内外畅通的就业平台,让学生实习有基地、毕业有去向、就业有选择。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盲目从众、攀比嫉妒、缺乏自信、自卑焦虑、怀才不遇等心理误区,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在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的基础上,注重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使毕业生能够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树立自信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咨询,帮助毕业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消除择业困惑,顺利就业。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