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又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初、中级实用性技术人才”。实用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蓝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升学的失败者,在语文素养、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如果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难以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无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因此,我认为在中等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美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面我就怎样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美育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一、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引昱堂生积极地感受语文教材中的美。
语文课文大都是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文中饱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有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具有极丰富的美的因素,多方面表现了社会美、人生美、意志美。如果真正能够把这些课文当美文来讲,进行美育渗透,那么这课必定生动、活泼、形象,充满感情,给人以启迪,也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教师可通过加点词义的分析,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营造的情感氛围。讲析这种真挚的父子深情,老师若能全部身心投入,就很容易牵动学生的心。
学习古代诗歌,经典散文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美的意境,欣赏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这样,“我走进了你,本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比如我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比较分析“橡树”与“木棉”分别象征的男性美和女性美,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一节课出彩不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从而生成了许多意外之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是受用一辈子。
在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章,语言的特点也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也要侧重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子,渗透分层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一步品析好词佳句。在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仔细观察、准确用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绝不可能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多年的筛选调整,绝大多数是出自名家之手。它们语言精当、含蓄。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咬文嚼字,才能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蕴美。
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探索文学作品的情感美。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包括人们对事物的情仇爱恨、喜怒哀乐。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职高语文教学要达到“感人心者”,就要由“情”人手,在感情上激发学生的共鸣。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调动各种心理因素,享受审美的愉悦,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引起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1、根据文学的特点,运用“激情”,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便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将作者情感纳入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感受,才能引导学生最终把握蕴含于课文深层的美学意蕴,达到美育乃至全文的教学目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认真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作者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独立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共鸣,教学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配置音乐、动画、文字,导入以后把课文描绘的内容进行形象的展示凸现其外在的音像之美,再加上老师和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赏析,同学们对小屋与山与树的和谐之美,小屋领土的有限和领空的无限。小屋花园的绚烂和光线的变化之美,空气的清新和走在山路上的幸福快乐之感等等有了生动直观的感悟,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追求的可贵,享受到了美育带来的幸福。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富五车,非一日之功!作为一名正在成长中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美育内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
一、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引昱堂生积极地感受语文教材中的美。
语文课文大都是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文中饱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有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具有极丰富的美的因素,多方面表现了社会美、人生美、意志美。如果真正能够把这些课文当美文来讲,进行美育渗透,那么这课必定生动、活泼、形象,充满感情,给人以启迪,也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教师可通过加点词义的分析,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营造的情感氛围。讲析这种真挚的父子深情,老师若能全部身心投入,就很容易牵动学生的心。
学习古代诗歌,经典散文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美的意境,欣赏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这样,“我走进了你,本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比如我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比较分析“橡树”与“木棉”分别象征的男性美和女性美,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一节课出彩不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从而生成了许多意外之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是受用一辈子。
在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章,语言的特点也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也要侧重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子,渗透分层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一步品析好词佳句。在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仔细观察、准确用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绝不可能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多年的筛选调整,绝大多数是出自名家之手。它们语言精当、含蓄。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咬文嚼字,才能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蕴美。
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探索文学作品的情感美。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包括人们对事物的情仇爱恨、喜怒哀乐。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职高语文教学要达到“感人心者”,就要由“情”人手,在感情上激发学生的共鸣。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调动各种心理因素,享受审美的愉悦,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引起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1、根据文学的特点,运用“激情”,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便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将作者情感纳入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感受,才能引导学生最终把握蕴含于课文深层的美学意蕴,达到美育乃至全文的教学目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认真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作者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独立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共鸣,教学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配置音乐、动画、文字,导入以后把课文描绘的内容进行形象的展示凸现其外在的音像之美,再加上老师和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赏析,同学们对小屋与山与树的和谐之美,小屋领土的有限和领空的无限。小屋花园的绚烂和光线的变化之美,空气的清新和走在山路上的幸福快乐之感等等有了生动直观的感悟,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追求的可贵,享受到了美育带来的幸福。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富五车,非一日之功!作为一名正在成长中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美育内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