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文化知识》补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6857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精康老师发表的《〈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语文知识》2001年第9期)一文中,讲述了包括天文地理、岁时节日、姓名称谓、日用器物、礼制习俗在内的众多的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滕王阁序》这篇精彩的骈文确实很有帮助。《滕王阁序》中众多的文化知识几乎都建立在滕王阁这个物质外壳上,但遗憾的是,陆老师将有关这个物质外壳的文化知识忽略了,也就是滕王阁内部的丰富的精神蕴藏却只字未提。本文着重对《滕王阁序》中有关亭台楼阁的文化知识做点补充,使学习《滕王阁序》的人可以通过这个物质外壳相关的文化走进作者王勃的内心世界,进而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提到滕王阁,就不得不提“中国四大名楼”,它们分别是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其中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它们之所以能获得这么个称谓,不仅因为它们雄伟壮丽的外观,更主要的是因为文人登临,为它们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文名句,从而使它们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鹳雀楼有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被后人于各个领域广泛引用的哲理性名句;而黄鹤楼上有让诗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至于岳阳楼,谁又能忘记那个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胸怀的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滕王阁,“初唐四杰”中的才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落笔,就让一篇《滕王阁序》满篇生辉,而拥有一篇《滕王阁序》的滕王阁,就名扬天下了!
  辞赋名家、桐城赋派开创者——潘承祥先生云:“滕王阁,因王勃一赋而定乾坤也。”下面让我们看看定乾坤的《滕王阁序》对滕王阁是怎样描写的,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文化信息,它对我们解读这篇文章有何帮助。
  文章对滕王阁最主要的描写有四句:“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其中“层台耸翠”也有一说是“层峦耸翠”,其实这是没有台阁文化相关知识的人才有的一种观点。提到台阁文化,就必须了解一点古代园林文化。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所以中国古代的园林往往是由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的亭台楼阁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亭台楼阁往往是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它们也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作实用建筑物。首先说说这个“台”,台的概念在我国很早就有。《尔雅》曰:“四方而高曰台。”但在实际中,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做“台”。台在园林中出现得比亭早,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型园林往往就是以台为中心的。作为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它往往不是一个孤零零、光秃秃的台,而是常同亭、榭、楼、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比较高耸的组合性建筑物,所以有“亭台”、“台榭”、“楼台”、“台阁”等名称。因此,滕王阁和台组合更符合上述原则,“层台”组合才能更“耸”,也更符合“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所写之高。另外,在园林构景上,讲究高台临水,台水相映,而处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正 “临江渚”,有台映水,再加“闲云潭影”岂不更美?再说,今之滕王阁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共89级台阶,确属“层台”。我想现在绝大多数人应该同意是“层台耸翠”而非“层峦耸翠”,但细心之人可能还会提出这样的疑惑:有参考书说“峰峦耸起一片苍翠”或译成“层层的楼台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也就是说“翠”的应该是“峦”啊,怎么是“台”呢?刚才讲过,古代台常同亭、榭、楼、阁组合,所以说台往往也就代表了其上的建筑,古代建筑常常是丹柱碧瓦,“层台”为什么不能“耸翠”?再看王勃来到滕王阁的季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中讲“秋季有三个月,即农历七、八、九月,古人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九月为季秋,故称‘三秋’”。也就是说九月是晚秋,它既不是草长莺飞的暮春,也不是郁郁葱葱的盛夏,而是西风凋碧树的深秋!欧阳修《秋声赋》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样的季节哪来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和“青翠的山峰”?综上所述,“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应该是楼台翠绿,层层耸起,向上直冲云霄。以上两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是从俯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这一仰一俯,写出了滕王阁超拔绝世的气势。
  其次该谈谈“阁”了。本来是滕王“阁”却为什么称为名“楼”呢?是因为二者并无多大的区别,一般都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虽然“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叫“楼”的建筑物也四面开窗。作为观赏风景的建筑物,楼阁一般都建在山水胜地,要求“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作者去观赏滕王阁是“访风景于崇阿”,说明滕王阁是依高峻的山陵而建,为“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古人有登高望远的文化传统,因为登高便于游目骋怀,也才能体会到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和壮阔;又有登高必赋的传统,即登高就会抒写自己的心声。正是这些附着在高台楼阁上的文化传统,让王勃这个站在高峻滕王阁之上的人看到如此阔大生动的深秋之景,才让他拥有了如此出入古今的博大的胸怀,而它们实际就是王勃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仍不甘沉沦、达观向上的积极情怀的最好诠释。
  如果没有附丽在滕王阁上的这么多的厚重的文化就绝对没有让人永远思考回味的《滕王阁序》,与其说是那楼阁在巍峨屹立,不如说那巍峨屹立着的是永恒不朽的文化!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时值隆冬,小北风刮得咿咿呀呀乱叫,天气寒冷,滴水成冰,连续几日很多人在睡梦中被自家或邻居家水缸爆裂的声音吵醒。这天清早,赵三清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去侧屋抱柴火,准备生火取暖。打开屋门,满院子白晃晃的,刺得他双眼干涩酸痛,差点儿流出泪来。  下雪了。地上的积雪不厚,却把整个院子里的泥地和杂草都覆盖了,两株小橘子树的每一张叶片上也积着一层雪,乍看上
相传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卓越,可惜生逢乱世,报国无门,是故退而著书,婉而述志。《三国演义》百世流芳,湖海散人自也千载扬名。在这部巨著里,作者全面而细致地叙述了自东汉崩析至西晋一统的政治与军事纷争。尽管书中也形象地描绘了大如赤壁之战、小如新野之争的历史事实,塑造了勇如过关斩将关云长、硬如拔矢啖睛夏侯惇的人物形象,但更多的表现重心仍在权谋相争之上。名著的两大主角诸葛亮和曹孟德分别被后人冠以“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英雄山上,老师阅兵的声音雄壮、凄婉。  一见他,我便想跑过去,却不能,临行前首长有交代:“你身份特殊,绝不能让人知道你活着,包括你老师。”  “现在,我们举行第四次阅兵……”老师的阅兵开始,我的思绪却回到了1979年警体特训班毕业时,我们与他的约定:每十年到英雄山聚一次,由他阅兵。我参加过第一、第二次阅兵,后因特殊任务“牺牲”。没想到如今再来,他已糊涂得只
老人常會出现腰酸背痛和肌肉紧张,捶背不仅利于肌肉放松、消除疲劳,还能防止腰肌劳损的发生。另外,捶背带来的良性刺激还能宁心安神。  睡前给伴侣捶捶背,既有益健康,又能增进感情。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均沿脊柱两侧进行。前者用虚掌拍打,后者用虚拳叩击。自上而下或自下向上轻拍轻叩,接受者可站可卧。捶背速度以每分钟60~100下为宜。每次捶背不超过30分钟,睡前是最佳时间。  捶背应掌握几个要点:应握空
对于2017年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演习而言,可以用“大、强、新”三个关键字加以概括。  大——超大规模组织练兵  2017年11月中旬,美国11艘航母中,有7艘同时在不同海域活动。而类似的情况只在10年前发生过。2017年7月,美印日澳四国进行了“马拉巴尔”联合军事演习。印度派出了其唯一的“维克拉马蒂亚”号航母,美国派出“尼米兹”号航母,日本则是派出了2万吨级的直升机航母“出云”号。不同国家的3艘“航
一、喋血街头  1950年1月15日上午,贵阳市公安局直属便衣队第二小组组长张思国獲得一条秘密情报,国民党重新整编的所谓“新编第一集团军”(实际均由土匪组成)“少校联络参谋”钟老四将于当天下午两点前往第二区修福巷口的“成记茶馆”与潜伏特务接头。便衣队立刻向局领导汇报,市局局长赵锦禄当即决定出动侦查员现场捉拿钟老四。  其时贵阳刚刚解放两个月,史料记载,“贵阳解放初期,匪乱蜂起,城乡交通阻塞,物资不
编者按:读者们也许还记得,2010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蒜、生姜、绿豆等农产品相继大幅涨价,牵动国人神经。那段时间,“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类的新词儿满天飞。其中尤以大蒜为甚,“蒜你狠”成为中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好多人因此一夜暴富,而之后出现的“蒜你贱”,又让无数蒜农、蒜商血本无归。因此,业内人士都把大蒜叫作白老虎,因为它会吃人。  大蒜为什么成了吃人的老虎?是市场规律使然,还是有游
没想到这部小说能写成这个样子。  思路是通畅的,人物都是现成的,顺着就下来了,如悬河泻水,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起笔时,不论人物还是情节,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这是我搁笔十年后的一部新作品。仍然是现实题材,仍然是近距离地描写现实,仍然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题材。也许,这才是我的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通篇都是腐败对人与社会的戕害和毁伤。  反腐势在必行。  反腐功德无量。  反腐功德无量,不只是一句时尚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存在内容陈旧空洞、语言干巴巴的毛病。问他们原因,总是说没东西可写。其实这就是学生缺少丰富的写作素材的表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平时的悉心观察积累,唯有做到了“胸有素材”,写作时方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一、关注生活,汲取丰富的素材  1.从校园生活入手,感悟生活的精彩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
胡礼湘先生在《语文月刊》2011年第11期发表《“身家”与“身价”》一文。认为见载于《杂文选刊》2011年9月上旬版《大学与大款》一文中以下四句话“1.再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好多位身家百亿的首富还没有上过大学,比如首富黄光裕才初中毕业。2.大师、大学者、大科学家未必就是身家亿万的大款,杨振宁、钱学森、钱伟长等大科学家的价值难道可以用金钱衡量?3.哈佛大学不但对那些身家亿万的大款不在乎,就是对总统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