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是指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主要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探究、实验、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情感价值和世界觀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1.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
  第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即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会学到些什么。比如,小学科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把这个总目标进一步地分解落实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章内容、每一堂课当中,使总目标的实现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中楼阁,无从把握。第二,在目标的指引下,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身的教学经验、学校的现实情况灵活地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第三,确定教学的时间。第四,综合考虑以上三点以选择教学的方法。第五,结合实际的情况,制订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仪器设备等的计划。第六,确定评价教学结果的程序、方法。
  2.创造条件,亲历探究
  条件是科学探究重要因素,所以,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首先让持同种意见的学生三四人自由结成小组,其次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答案。
  3.有效运用提问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老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清楚性,运用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词语,也就是要在学生接受的能力范围内,切勿模糊不清,不符合逻辑思维,从而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思维障碍。
  3.2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指向比较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如果老师设置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就会使学生答非所问,不能正确回答问题,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就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因此,老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明确。
  4.充分理解科学教学
  4.1不要低估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脑科学研究表明,小学三到六年级儿童的脑重约为成人脑重的9/10至11/12,而脑重的增加只表明脑细胞生长发育,机能渐趋完善。此阶段儿童从具体事物中理解数量体积等抽象概念,且能借助想象对简单过程逆向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不能低估小学生学习科学、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在教学难度的把握上不能过易,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智力资源与思维发展优势,将其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转化求知欲及持续的学习行为,为小学生科学学习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4.2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传统教材多以知识结构为逻辑主线,结论结合验证性试验贯穿教学过程,教材教授的过程即为概念原理传授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观则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进行划分,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要求,更是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情感价值观的重视。但情感价值观等素养在教材中的体现是有限的,依赖于亲身体验、感受与反思。因此,教师应将“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将知识教学过程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更灵活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5.摒弃“老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观念,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创造开放的科学学习环境
  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预设的过程,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扣这些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如要注重质疑问难的开放性,引导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注重课堂探究中材料、实验方法、交流小结的开放性;适当拓展教材,带领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关注社会等;注重科学课程的开放性,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全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6.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知识
  教学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在反复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对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细节有所了解,面对变化的课堂能迅速作出解释与决定,并采取适当的行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是带有明显的经验性的实践知识。对于知识结构,有专家认为要强调形成跨学科融合的认知结构:科学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由三条主线编织而成,第一条主线是要明确三大科学领域: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第二条主线是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三条主线是以科学主题组织的内容体系。所谓科学主题,是指能统整不同自然学科中的基本概念,且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展示和教学。
  7.布置一些观察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观察是我们认知世界、了解世界获得知识和见解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它是有具体计划、明确目的的思维活动。不管是观察自然还是社会,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让学生享用一生的本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动特别多,比如通过肉眼观察蜗牛、蚂蚁、蚯蚓等小动物,通过手摸观察物体的冷热变化和粗糙程度,通过耳朵听来观察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学生可以利用感觉器官来观察世界上的所有物体,也可以借用一定的工具观察,利用放大镜观察食盐晶体的形状、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颜色和形状。在完成观察性的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总是有更多惊喜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观察性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学科学的兴致,更可以培养孩子有序、严谨的观察习惯。
其他文献
◆摘 要:當前处于社会发展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使得初中英语教师面临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实现有效的整合的一个新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教学  面对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日益明显。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能否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成为面临的新考验。新课标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儒家经典自汉代起就有“五经”之说,即《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从宋代开始有“四书”之称,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就是我们后世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大学》居于“四书”之首,又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数百年以来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国人。  《大学》一书思想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涵深刻、言辞优美、简洁流畅,有典型的齐鲁文风,而且思想中道术并驭,既有人生之道又有践行之法,具有极
21世纪是个伟大的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而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习总书记的“一带一路”伟大谋略,当今的世界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依赖的世界,英语已经成为国际性语言,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过去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常常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而现在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的进步,人们对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证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通过展开对话,利用新颖的教育方法以及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英语;方法  一、引言  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进步,人们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思维能力作为关键的素养之一为人
◆摘 要:中职德育教育,旨在思想品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职教育未能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大多照本宣科,往往过于刻板无趣。本文首先阐明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意义,重点解释了“互动型教学”的含义及优势,其次讨论了当今社会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具体分析和说明了,当前中职德育课堂“互动型教学”的主要构建措施。  ◆关键词:中职德育;德育教育;“互动型教学”  德育教育是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自然学科,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思维和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有效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法。  1.适当补充教材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少量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困境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几乎均设有工商管理专业,各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缺少特色,课程设置趋同。所以,普遍给人们的感觉是,专业涉猎的面广且内容比较杂,缺乏针对性,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面对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面前又极其尴尬,具体困境如下。  (一)课程设置广而不专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在我国高校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
研究目的近年来,人们对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中的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关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性别、年龄分布各国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