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结合解题教学指导作文的审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小学生而言,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审题至关重要。审题,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字眼,按照这个字眼来安排文章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的现象非常普遍。怎样让学生学会审题呢?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题,看看作者是抓住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或词来展开叙述的。如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后,很容易发现作者是围绕课题中的“战”来展开叙述的。先写为什么战?再写怎样战?最后写战的结果怎样?这个“战”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字词。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学生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有的课文是以人名做题目,其中,有的是写一个人的一生,如《爱迪生》、《李时珍》;有的是写一个人的几件事,如《詹天佑》;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名称做题目,如《手术台就是阵地》、《飞夺泸定桥》;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做题目,如《课间十分钟》。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了课文命题的规律。这样,在经常性的解题与审题相结合的训练下,学生审题能力不断提高,那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和言之无物的毛病也大大减少了。 二:结合词句教学指导作文的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有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文中在描写朝鲜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时,用了许多反问句,通过这些反问句,更深刻地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再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说明文中,还要学习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如语文第九册《鲸》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更确切。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结合篇章教学指导作文的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定思路和写作顺序,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没有顺序,那么,尽管你的文章中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也还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在习作时加以模仿。如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和《琥珀》这两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是科学家根据化石的特点,展开的合理想象,但前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而后者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加以分析和比较,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特色,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结合课外阅读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现在有些学生提起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积累什么素材,所以无从下笔。而写作的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在作文时,这些素材便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学生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这里的课外阅读包括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每学年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題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总之,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才能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使学生的写作潜力得到挖掘,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结合解题教学指导作文的审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小学生而言,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审题至关重要。审题,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字眼,按照这个字眼来安排文章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的现象非常普遍。怎样让学生学会审题呢?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题,看看作者是抓住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或词来展开叙述的。如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后,很容易发现作者是围绕课题中的“战”来展开叙述的。先写为什么战?再写怎样战?最后写战的结果怎样?这个“战”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字词。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学生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有的课文是以人名做题目,其中,有的是写一个人的一生,如《爱迪生》、《李时珍》;有的是写一个人的几件事,如《詹天佑》;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名称做题目,如《手术台就是阵地》、《飞夺泸定桥》;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做题目,如《课间十分钟》。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了课文命题的规律。这样,在经常性的解题与审题相结合的训练下,学生审题能力不断提高,那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和言之无物的毛病也大大减少了。 二:结合词句教学指导作文的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有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文中在描写朝鲜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时,用了许多反问句,通过这些反问句,更深刻地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再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说明文中,还要学习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如语文第九册《鲸》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更确切。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结合篇章教学指导作文的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定思路和写作顺序,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没有顺序,那么,尽管你的文章中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也还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在习作时加以模仿。如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和《琥珀》这两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是科学家根据化石的特点,展开的合理想象,但前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而后者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加以分析和比较,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特色,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结合课外阅读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现在有些学生提起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积累什么素材,所以无从下笔。而写作的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在作文时,这些素材便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学生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这里的课外阅读包括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每学年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題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总之,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才能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使学生的写作潜力得到挖掘,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