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流及其影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gang3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我们看到一些洋流由于受到陆地的阻挡、风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远离海岸的现象,它们使近海的水位比远海低,在近海岸地带垂直方向上出现上涌水流,这就是上升流,它们对近海甚至全球的气候、生物、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现在以全球势力最为强盛的上升流——秘鲁寒流(图1)为例说明其成因。西风漂流到了南美西海岸时受到大陆的阻拦北上,在地转偏向力作用及常年盛行风和东南风的吹拂下,洋流有向西运动的趋势,同时受到海岸轮廓的控制进一步向西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势态使得远海的水位比近海高,造成了远海的海水下沉并在近海上涌,如下图2:
  与秘鲁寒流相似的寒流还有本格拉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加拉利寒流等,都分布在副热带地区的大陆的西岸,它们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相似,主要体现在:
  一、对近海岸气候的影响
  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主要它来自于水温较低的高纬度海区,而上升流影响的近海岸受近海水的上升水流影响(如图2)加剧了此类洋流对沿岸降温减湿的作用,其原因是近海岸的上升海水部分来自海洋的深层,它们受到太阳辐射很少,尤其在中低纬地区海洋深层的水温比表层低得多,一般的温度都在15℃以下,有些海区深层海水到达表层后只有10℃,比周围气温低7℃—10℃。因此在上升流的影响下,大陆的沿岸大都形成热带沙漠的景观,如南美西海岸、非洲南部西海岸、北美的西海岸和澳大利亚西海岸都是受到如此的类型的寒流影响而形成的,在南美的热带沙漠甚至逼近赤道。
  另外,由于受此类寒流的影响,海洋表层的水温很低,近海面大气形成逆温层,在这些海区常出现大规模的海雾,使近海岸洋面多云雾,日照弱,严重影响海上航行。
  有些暖流也是上升流,如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等,它们形成的原理与秘鲁寒流附近的上升流很相似:向北运动,受到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的影响有向右运动的趋势,向东偏离海岸,使得海洋底层的冷水在近海岸上涌,致使流经海区的表层暖水的温度有所降低,所以这些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的作用不够明显。相反,北大西洋暖流则是下降流,由于它向北流时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的作用向右偏,使得表层的暖水向欧洲的西海岸线逼近,形成靠近陆地的水位较高,水温较高,而远海的水位较低,每年向西欧与北欧每公里海岸输送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煤释放的热量,使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亚洲与北美洲的东海岸高出15℃—20℃,从而使北欧盛长混交林及针叶林,巴伦支海西南部终年不封冻。
  上升流的势力在时间上出现不定期的消长,对全球海洋的大气环境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南美的秘鲁寒流强度发生变化时,全球的气候和经济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影响。当个别年份,离岸风较弱,上升流的势力减弱,当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水温比正常水温高出0.6℃以上时,就形成了著名厄尔尼诺现象。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水温大增、水体养分严重不足,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形成了一场生态灾难,同时太平洋西岸乃至南亚和非洲出现少雨天气,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旱灾和森林大火,而大洋东海岸则出现多雨天气,甚至出现涝灾等一系列灾害。相反,当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水温比正常水温时被称为拉尼娜现象。由于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因此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其对全球气候和经济的产生的破坏不及厄尔尼诺现象,但对一个地区的影响一般刚好与厄尔尼诺相反。
  二、对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
  上升流对除了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深刻外,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也非常巨大。由于上升流能引起近海岸的海水上涌,它能把海底的大量矿物质带到表层,为近海的水生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尤其是磷酸盐),生长的茂盛水生植物吸引了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因此这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世界有名的高产渔区如东南太平洋、东南大西洋、西北太平洋都与上升的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们利用上升流对渔业影响的原理在近海海水中投入石块、废轮胎、废车船、混凝土块、废钢结构和聚乙烯等材料,阻止海流的水平流动,引起底层海水上涌,导致附近海底沉积的营养盐类不断上升并在海面扩散,从而提高了海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给鱼、虾、贝等提供丰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生息的条件,使得原来鱼类贫乏的海域成为海洋水产品的高产区。
  
  由此可见,上升流对全球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其势力消长的机理还不很清楚,其对人类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现在世界一些国家和组织通过卫星和海上观测站等手段加强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与研究,使人类更好地预报上升导致的一些自然灾害,同时也为上升流区的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全球洋流系统中,上升流并不引人瞩目,因其规模一般不大,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也远不如风海流的且其形成往往具有被动性,但上升流的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从上升的形成原理说明上升流对区域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图书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纸质图书资源、音频视频资源、多维图像资源和数据数字流信息资源等,图书资源的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实现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服务,从而保证有限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切实提高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其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加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教育已经成了时代的要求。那么,在当今创新教育大潮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  一、提高理论修养,搭建创新平台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对历史老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广大学校而言,一方面是学生生活经验与所学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学生理解和接受国家统一课程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是各地区潜藏着极度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但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困难;面对诸多矛盾,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是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国家重视,社会关注,学生期待,但收效甚微。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线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就能保证课堂的实效。因此,精简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一、优化课
德育对学生所具有的塑造心灵、完善人格、修身养性的作用,在理论和教育实践中一直备受重视。学校教育必须首先做好德育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呢?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教学素材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
《中英鸦片战争》是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利用这课的史实,加强思维训练,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十分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讲清楚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和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把禁烟和鸦片战争看成因果关系,容易理解为“因为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奸商,所以英国就
一、关于本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2.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3.“二战”后的日本农地改革(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这一热点问题极为关注。  (一)知识基础  中学生再次系统地学习日本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日本
在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来自教育现状和地区实情所带来的极大阻力,如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大班制教学长期存在、学生自主时间较少、家庭教育环节缺失、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低、以学校孤立教育为主、评价体系唯分数论,等等。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如何开展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使其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无疑是摆在广大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地理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需要记忆,一些同学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过后便很快遗忘,原先背诵的是整个章节的知识点,但很快脑子里只剩下印象较深的几个片章残句,抑或了然无痕。“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而一个人人生的少年阶段便犹若年之初春,日之晨时。中小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为旺盛的时期。法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拿破仑·波拿巴曾说:“地理是人活动的空间,不了解地理,就不懂得要在什么地方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