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训练中心理障碍的调节与控制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xtr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训练不仅是技术、战术、体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意志和心理的训练,这已是每个教练员和运动员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并不是每个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重视并能掌握的,作为老师或教练员,在运动员进行技能、战术训练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训练中心理障碍的调解和控制。
  一、体育训练中常见有以下心理障碍
  1. 过度紧张心理
  学习压力大、练习吃力,动作难度超过其自身的能力。教师的批评过多等,都能引起学生的过度紧张心理。一般出现在学生训练初期。过度紧张会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产生身体麻痹现象,机械的、重复的、混乱的反应大大增强。
  2. 恐惧心理
  学生害怕学习某类动作、害怕教师、害怕出伤害事故、害怕练不好被同学讥笑等。
  3. 抑郁心理
  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精神不振、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消极沮丧,甚至有反感的心态。
  4. 过度兴奋心理
  学生训练时,脑子一直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对训练内容过渡练习、加大运动量,这样很容易出现过度疲劳或受伤等。
  二、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训练心理障碍进行调解和控制
  1. 激励控制
  信任激励:教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没有对优生的偏爱,没有对后进生的厌弃。要帮助“后进生”克服自卑心理。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提高自信心。这样对过度紧张心理的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就地得到提高了。
  期望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极大的激励力量。教师的期望是学生上进心的重要源泉。当学生练习某个动作感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和鼓励:对学生某一微小的进步,给予赞许的目光、手势或点头示意等。这些带有激励性的身体语言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产生对老师的信赖和对知识技能的追求。
  意志激励:在训练中,教师要强化学生意志,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意志锻炼。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意志水平采取多种方法,如:激励诱导法、疲劳负荷法、说服解释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2. 暗示调控
  自我暗示:是用一定的暗示语言调节本体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使自己心理和肌肉得以放松的方法。通过针对性的自我暗示心理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消除或减轻因练习动作而产生的神经和肌肉的紧张程度。
  语言暗示:在体育训练中,主要是指教师的语言暗示。语言暗示不像讲解动作要领那样平铺直叙,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具有情景性而且是学生所熟悉的习惯用语,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意念暗示:在体育训练中,意念给学生以心理定向,产生练习前的心理准备。可以引起学生的良性心理反应,产生增力性情绪,提高自信心。意念也可以用在体育训练的放松部分,教师让学生自由站立,用意念放松法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行为暗示:在体育训练中,学生往往会因训练量大或强度大等原因,产生紧张情绪,这是教师的言谈举止格外重要,可以故意放慢走路和讲话的速度,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新乡市红旗实验高中)
其他文献
家务劳动是家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家务劳动作为人类重要的劳动形式之一,其创造的社会价值理应得到保护和尊重。妇女是家务劳动最主要的承担者。家务劳动补偿请求权在婚姻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行为,我们通常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叫做“差生”或“后进生”,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上把他们叫做“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滞后,道德品质差,现实表现不佳,令老师头疼,家长烦心。对学校和班级来说,如不加强教育引导这些学生,其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其他同学,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优良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怎样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高考成绩还没出来,各大高校的奖助学金政策已经纷纷出炉。据《西安晚报》6月16日报道,“状元”奖学金今年一路走高:清华将“状元”奖金从2万元提高到4万元,另外据说如果文科“状元”考上清华人文学院还可另加6万元;北大“状元”奖金也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广东省内,“状元”最高奖金达到10万元。   多年来,全国的高考“状元”基本上都被北大、清华两所高校通吃。近几年,随着全国各高校师资力量的提高,北大、清
自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的发展迅猛,普及度也越来越广,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为了保证计算机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我们以PC机为主体进行保养和维护的分析。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借助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可以轻松、自觉、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和
摘要: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它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创设情境;好奇心;历史形象    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教师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进而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呢?那么就需要历史课具有生动性。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电厂热工自动化是在火力发电的道路中慢慢发展而来的,自动化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电力事业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认为,设置准确而又巧妙的提问,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那么语文课堂中有哪些技巧呢?  一、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一般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乐学”、“善学”,而体验学习是有效支持这种学习的工具。  所谓体验式学习,即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景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将体验式学习应用于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