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这里的“沟通”指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之相应,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富于互动性和个性的过程。交往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符合教学的本质规律,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地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取舍上,我们应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3图片处理功能这一节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并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我根据《WORD2003的图片处理功能》一节来试谈一下。《WORD2003的图片处理功能》是吉林省教育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2册第2单元《我们的主题班报》中的知识与技能5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完对文本的修改与修饰之后,研究怎样进一步对文档加以美化。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富生机,插入适当的艺术字、图片等,对文档会起到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本节课会很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这一课,来试谈一下因地制宜、开展探究性学习。第一,学生已有了很好的使用WORD2003基础,对它的许多功能都有了解,本节内容只是文档修饰的一种扩展。第二,学生对局域网和Internet网的使用也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选用了探究性学习这种方法,以下就是对我所选用的教学方法的一点浅显认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体验和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新课改初步施行阶段,素质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而探究性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的非常适合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这节课开始时,让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做比较,学生会感到自己的作品还有欠缺之处,需要再想办法加以美化,这时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动机由此产生。比如在对艺术字和图片进行编辑的时候,由于学生所选择的艺术字的样式和插入的图片格式各不相同,因此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时候我就让学生相互研究,自己解决。我认为,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不只是获得了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能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而且在相互研究、交流中也培养了一种团队精神。
2.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能够遇到什么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然后对学生的操作加以指导,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工作中,我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另外,我不定期要特殊强调一下“因地制宜”。首先是学校现有条件,我们学校微机室计算机配置在农村相对而言比较高,网络通畅,随时都能上网,这是我们的一个优越条件,而且我们拥有“速龙多媒体电子教室”这个教学软件,可以实现广播教学、学生演示、遥控辅导等多种功能,教学方便,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进行作品展示时从侧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素质比较高,多数学生家进而都配置了电脑,有些去网吧查找资料等,为教学准备了很好的基础。第三,学生人手一本教材,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自己学习,以上这三点就构成了我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性因素。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很大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作者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地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取舍上,我们应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3图片处理功能这一节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并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我根据《WORD2003的图片处理功能》一节来试谈一下。《WORD2003的图片处理功能》是吉林省教育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2册第2单元《我们的主题班报》中的知识与技能5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完对文本的修改与修饰之后,研究怎样进一步对文档加以美化。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富生机,插入适当的艺术字、图片等,对文档会起到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本节课会很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这一课,来试谈一下因地制宜、开展探究性学习。第一,学生已有了很好的使用WORD2003基础,对它的许多功能都有了解,本节内容只是文档修饰的一种扩展。第二,学生对局域网和Internet网的使用也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选用了探究性学习这种方法,以下就是对我所选用的教学方法的一点浅显认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体验和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新课改初步施行阶段,素质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而探究性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的非常适合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这节课开始时,让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做比较,学生会感到自己的作品还有欠缺之处,需要再想办法加以美化,这时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动机由此产生。比如在对艺术字和图片进行编辑的时候,由于学生所选择的艺术字的样式和插入的图片格式各不相同,因此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时候我就让学生相互研究,自己解决。我认为,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不只是获得了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能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而且在相互研究、交流中也培养了一种团队精神。
2.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能够遇到什么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然后对学生的操作加以指导,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工作中,我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另外,我不定期要特殊强调一下“因地制宜”。首先是学校现有条件,我们学校微机室计算机配置在农村相对而言比较高,网络通畅,随时都能上网,这是我们的一个优越条件,而且我们拥有“速龙多媒体电子教室”这个教学软件,可以实现广播教学、学生演示、遥控辅导等多种功能,教学方便,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进行作品展示时从侧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素质比较高,多数学生家进而都配置了电脑,有些去网吧查找资料等,为教学准备了很好的基础。第三,学生人手一本教材,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自己学习,以上这三点就构成了我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性因素。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很大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作者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