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教学追求的结果,是师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协同发展,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终身兴趣。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精神和语言,将他们引入更高的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引领对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78-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把学生当作学生,始终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那么,应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语文课堂呢?
一、让学生好奇地问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地保护它,利用它。因为好奇心如果得不到支持与扶植,也是会衰退的,由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该受到鼓励和奖赏,使其继续发展,而不应该遭到摧残。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质疑的条件和机会。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初次接触文本总会问这问那儿,这其中有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有让人哑然失笑的怪问题,还有无伤大雅的“傻问题”,当然这里面也不乏充满探究意味的“难问题”了,我总是给他们提五花八门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对他们的问题逐一梳理,每回总能从他们的提问中梳理出真知灼见。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在预习课文时有学生对“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这句话提出 了疑问:“清水怎么会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呢?”“水淋在身上怪难受的,怎么会泼的水多,幸福就多呢?”……
让学生好奇地问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在这里,学生自主地走进了文本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了创新的火花。
二、让学生尽情地读
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悟。通过尽情地读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构建理解的桥梁。
如在《军神》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尽情地读书,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师:为什么沃克医生要称刘伯承为“军神”?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回答)
生:因为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还那么镇定,我想对他说:“你真坚强!”
师:你找得真准,真不错!
生:因为刘伯承在不打麻醉药的情况下,竟然数清手术刀数,我觉得他是钢铁般的巨人,我要向他学习!
生:因为刘伯承为了不损坏脑神经而拒绝手术时候用麻醉药,并且自个儿爬上了手术台,这是我们常人做不到的,我想对他说:“你真了不起,我应向你学习!”
师:你有了这样的认识,说明你有了收获,老师真为你高兴!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情景,体验了角色,在诵读中逐步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因此,学生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三、让学生大胆地说
如教《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当孩子们看到冬天时蚂蚁的高枕无忧与蝈蝈的可怜样时,我提出,假如你是蚂蚁,你会对蝈蝈说些什么?于是,一场说法多多的交流便开始了。
生:蝈蝈,谁让你夏天不劳动呀!活该!
生:哼!你还笑我们是傻瓜吗?你才是大傻瓜呢?
生:瞧,我们吃得多香呀!这是我们爱劳动呀!
生:蝈蝈,你们到我们家里吃一点吧!下次不能再贪玩了!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只要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阅读交流,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定是富有灵性的对话。有学生邀请蝈蝈到家里吃东西,不仅有独到之处,而且反映了孩子心地善良,不希望蝈蝈饿死的真实想法挺多,有的还“出格”,这不正是心灵的感悟,生命的对话吗?
四、让学生自由地想
一位哲人说过: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应精心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自由思想。
在教《北风和小鱼》这课时,我问:“小朋友,你们会对得意洋洋的北风说些什么?想不到他们的想法挺多,有的还‘出格’”。
——“北风,北风,你别得意了,其实小鱼活得可好了,它们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北风,你真坏!把草变黄了,让树叶也落了。”
——“北风,你不要骄傲了,还那么自大,我们可不要学他。”
——“我觉得北风也挺好的,如果北风不吹,就不会下雪了,庄稼就会冻死了。再说,我们也不能玩雪了。”
这些想法有什么不对吗?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对。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因为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改一种看法,变一种说法,换一种做法。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发出声音。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引领对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78-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把学生当作学生,始终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那么,应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语文课堂呢?
一、让学生好奇地问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地保护它,利用它。因为好奇心如果得不到支持与扶植,也是会衰退的,由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该受到鼓励和奖赏,使其继续发展,而不应该遭到摧残。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质疑的条件和机会。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初次接触文本总会问这问那儿,这其中有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有让人哑然失笑的怪问题,还有无伤大雅的“傻问题”,当然这里面也不乏充满探究意味的“难问题”了,我总是给他们提五花八门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对他们的问题逐一梳理,每回总能从他们的提问中梳理出真知灼见。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在预习课文时有学生对“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这句话提出 了疑问:“清水怎么会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呢?”“水淋在身上怪难受的,怎么会泼的水多,幸福就多呢?”……
让学生好奇地问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在这里,学生自主地走进了文本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了创新的火花。
二、让学生尽情地读
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悟。通过尽情地读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构建理解的桥梁。
如在《军神》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尽情地读书,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师:为什么沃克医生要称刘伯承为“军神”?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回答)
生:因为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还那么镇定,我想对他说:“你真坚强!”
师:你找得真准,真不错!
生:因为刘伯承在不打麻醉药的情况下,竟然数清手术刀数,我觉得他是钢铁般的巨人,我要向他学习!
生:因为刘伯承为了不损坏脑神经而拒绝手术时候用麻醉药,并且自个儿爬上了手术台,这是我们常人做不到的,我想对他说:“你真了不起,我应向你学习!”
师:你有了这样的认识,说明你有了收获,老师真为你高兴!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情景,体验了角色,在诵读中逐步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因此,学生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三、让学生大胆地说
如教《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当孩子们看到冬天时蚂蚁的高枕无忧与蝈蝈的可怜样时,我提出,假如你是蚂蚁,你会对蝈蝈说些什么?于是,一场说法多多的交流便开始了。
生:蝈蝈,谁让你夏天不劳动呀!活该!
生:哼!你还笑我们是傻瓜吗?你才是大傻瓜呢?
生:瞧,我们吃得多香呀!这是我们爱劳动呀!
生:蝈蝈,你们到我们家里吃一点吧!下次不能再贪玩了!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只要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阅读交流,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定是富有灵性的对话。有学生邀请蝈蝈到家里吃东西,不仅有独到之处,而且反映了孩子心地善良,不希望蝈蝈饿死的真实想法挺多,有的还“出格”,这不正是心灵的感悟,生命的对话吗?
四、让学生自由地想
一位哲人说过: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应精心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自由思想。
在教《北风和小鱼》这课时,我问:“小朋友,你们会对得意洋洋的北风说些什么?想不到他们的想法挺多,有的还‘出格’”。
——“北风,北风,你别得意了,其实小鱼活得可好了,它们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北风,你真坏!把草变黄了,让树叶也落了。”
——“北风,你不要骄傲了,还那么自大,我们可不要学他。”
——“我觉得北风也挺好的,如果北风不吹,就不会下雪了,庄稼就会冻死了。再说,我们也不能玩雪了。”
这些想法有什么不对吗?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对。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因为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改一种看法,变一种说法,换一种做法。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发出声音。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