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术教学新课程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1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编美术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 审美教育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那么,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是怎样的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三、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内容的审美教育,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颁布以来,各地纷纷探究优质课堂的有效形式和内容,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新课程精神、遵循新课程理念对于有效课堂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发挥师生二者的作用有助于优质课堂的发展。案例课堂中由蝙蝠和雷达的仿生学讨论引发的小插曲被上课老师灵活利用,成功地突显出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转变师生角色地位、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丰富教学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摘要】自从教学改革提出以来,各学科都积极影响这一号召,大力推行课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学也是如此。而构建生活的高中政治课堂是政治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本文中,笔者将就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的问题展开探讨,首先阐述了高中政治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接着提出三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方式,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理论  一、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将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的实质是
【摘要】ESP英语作为将来大学英语教学方向已经得到了多数专家和学者的认同。关于ESP教学的指导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多,但是并未形成系统。根据普遍语法理论、二语习得理论以及交际能力等理论,找到学术英语教学的范式,应该成为未来对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的目标。【关键词】学术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2007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来,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
高考冲刺阶段,古典诗歌对学生而言依然是较高层次文学鉴赏的要求,得分率在语文试卷上是比较低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呈现出拉分较大的现状。学生在长时间的复习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做题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如何转化为分数,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还是值得高中教师深入探究的。本文浅谈一种的教学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姑妄言之,望就正于方家。  第一、命题缘由  一、高考趋势:  (一)、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1、从题
摘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各种各样,但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学生的知识、能力
摘要:创新是当前我们社会发展的主题,其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科技行业,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更为重要。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创新精神进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举措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创新一词在当今社会中运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论的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解决了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中的出发点和终极指向。收入倍增将目标明确为中低收入者,进一步落实了以人为本。收入倍增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前提,丰富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收入倍增;以人为本;内涵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2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我们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途径上选择探究式教学主要原因就在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历史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等。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提出问题、导入探究一一提供材料设计探究一一正确引导实践探究一一交流研讨延续探究。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教师课堂导入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好的导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
【摘要】亲子活动对培养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教学课程,亲子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又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对学生的情绪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亲子活动,能够为家长和孩子,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搭建了一个增进感情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这种教学平台中,有助于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价值观
【摘 要】针对高中生普遍存在的读不懂诗词,欣赏不了诗词的现象,笔者认为不能急功近利,为做题而解题。而应该从诗歌的审美特性出发,提倡慢阅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诗词 审美 联想 意象 意境  今年高考后,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的学生做了几道高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兴冲冲地让我看看他做得如何。这个学期我们上的是选修课本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模块,所以学生对这一方面很重视。其中全国卷选的是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