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冲刺阶段,古典诗歌对学生而言依然是较高层次文学鉴赏的要求,得分率在语文试卷上是比较低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呈现出拉分较大的现状。学生在长时间的复习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做题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如何转化为分数,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还是值得高中教师深入探究的。本文浅谈一种的教学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姑妄言之,望就正于方家。
第一、命题缘由
一、高考趋势:
(一)、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1、 从题材看,写景抒怀为主兼及其他
2、 从体裁看,律师绝句词为主古体曲子也涉及
3、 从时代看,唐宋为主元明清不忽略
4、 从作者看,名家生僻篇目非名家重点篇目结合
(二)考查的重点(重情感、重技巧、重形象)
2007年到2012年的新课标卷考点涵盖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每年必考情感题。
(三)考查诗句本身的理解。
2012课标卷《思远人》非常灵活,真正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看到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从结构(如因果、呼应等)上考虑。如果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答题,这道题将无从下手,一分也得不到。所以,诗歌鉴赏的根基是理解。
二、学生情况
学生存在的疑问如下:①没有对诗歌的敏感和直觉,不能理解诗歌内容,即难以读懂诗歌,但“一点即通”。②不能准确的理解题干的要求,答题无从下手③朦胧的理解诗歌,不知如何表达出来,不能准确恰当地使用“诗歌化”的语言答题④不能灵活运用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三、教学具体过程与效果
老师、学生自主命题是基于以上问题,目的是提高学生做题得分能力而提出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既有的诗歌题进行原创,模拟题干并自主做出落实纸面的答案甚至是诗歌鉴赏。课下主要进行准备的工作,课上主要采取讨论的方式。
第二、示例分析
教师方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8、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前两句有什么作用?(6分)
9、请赏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5分)
答案:8、(1)描画出一幅凄清萧索冷落的(1分)春寒清晨(1分)画面。它用白描(1分)的手法,通过描写轻寒漠漠似雾如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春阴的早晨,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1分,分析即可)
(2)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1分)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弥漫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1分,分析即可)
9、答: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飞花袅袅,飘忽不定;细雨如丝,迷迷蒙蒙。不具有直接相似点的二者构成了奇特的比喻。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3分)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表达出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3分)
我在第一题中设置了两问。第一问,“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对此我们应该按照总分的形式作答,先特别注意形容词(双音节最好)和“盖帽”(对画面的定义);后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有手法需要点明,而后对上片进行较为细致的描摹。第二问虽然是炼句题,但是考查的目的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强化训练。这句话突出的特点是奇特的比喻:①由不具有直接的相似点的二者构成。②本是以具体(喻体)写抽象(本题),词句反其道而行之。学生往往会“按部就班”的答题,从炼字开始一步一步做起,不会自习思考诗句的特点,导致不全面而失分。
学生方面: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菩萨蛮宿水口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8.请分析上片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
9.指出本诗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意象,并点明其作用。(5分)
答案:8.(1)上片运用色彩搭配、远近结合(2分)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晴川客舍图。(1分)红色的斜阳,澄澈的江水,彩色的霁虹,翠绿的山岭,飘舞的青旗,五光十色,诗意盎然。(1分)(2)乐景衬哀情。(1分)用上片色彩绚丽之景衬词人羁旅行役之苦与孤独寂寞之感。(1分)
9.(1)①时间:“斜阳”到“黄昏”、“初月”到“寒灯”,写出作者从夕阳落山到暮色苍茫,由月初上到点上寒灯的经历(1分);②地点:“短亭”“酒旗”“闭门”表明作者在短亭休息之后,到酒家吃饭投宿的辗转过程(1分)。(2)这些意象营造了诗人于外地暮夜投宿的场景。(1分)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漂泊与孤独寂寞之感。(2分)
在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命题,加强了审题意识,更加深入的领会了描写手法的运用情况和意象的规范书写和作用。第一问,“请分析上片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考查了学生对描写方式(八大结合)和抒情方式运用的熟练程度。第二问“指出本诗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意象,并点明其作用”考查意象的规范书写和意象的作用。形容词加名词的组合并不一定完全由文本提供,需要学生自己概括,而学生习惯性写成“事物”。意象的作用首先应该考虑意境,然后是感情。学生见到作用题,条件反射的苦思“形式与内容”,结果劳而无获。
第三、结语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隐含意义多,想象空间大。这正契合了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强烈的特点。教师日常教学讲解诗歌太累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在诗歌最后攻关阶段,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主动探析高考题,主动形成知识网络,不失为一种选择。
第一、命题缘由
一、高考趋势:
(一)、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1、 从题材看,写景抒怀为主兼及其他
2、 从体裁看,律师绝句词为主古体曲子也涉及
3、 从时代看,唐宋为主元明清不忽略
4、 从作者看,名家生僻篇目非名家重点篇目结合
(二)考查的重点(重情感、重技巧、重形象)
2007年到2012年的新课标卷考点涵盖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每年必考情感题。
(三)考查诗句本身的理解。
2012课标卷《思远人》非常灵活,真正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看到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从结构(如因果、呼应等)上考虑。如果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答题,这道题将无从下手,一分也得不到。所以,诗歌鉴赏的根基是理解。
二、学生情况
学生存在的疑问如下:①没有对诗歌的敏感和直觉,不能理解诗歌内容,即难以读懂诗歌,但“一点即通”。②不能准确的理解题干的要求,答题无从下手③朦胧的理解诗歌,不知如何表达出来,不能准确恰当地使用“诗歌化”的语言答题④不能灵活运用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三、教学具体过程与效果
老师、学生自主命题是基于以上问题,目的是提高学生做题得分能力而提出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既有的诗歌题进行原创,模拟题干并自主做出落实纸面的答案甚至是诗歌鉴赏。课下主要进行准备的工作,课上主要采取讨论的方式。
第二、示例分析
教师方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8、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前两句有什么作用?(6分)
9、请赏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5分)
答案:8、(1)描画出一幅凄清萧索冷落的(1分)春寒清晨(1分)画面。它用白描(1分)的手法,通过描写轻寒漠漠似雾如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春阴的早晨,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1分,分析即可)
(2)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1分)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弥漫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1分,分析即可)
9、答: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飞花袅袅,飘忽不定;细雨如丝,迷迷蒙蒙。不具有直接相似点的二者构成了奇特的比喻。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3分)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表达出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3分)
我在第一题中设置了两问。第一问,“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对此我们应该按照总分的形式作答,先特别注意形容词(双音节最好)和“盖帽”(对画面的定义);后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有手法需要点明,而后对上片进行较为细致的描摹。第二问虽然是炼句题,但是考查的目的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强化训练。这句话突出的特点是奇特的比喻:①由不具有直接的相似点的二者构成。②本是以具体(喻体)写抽象(本题),词句反其道而行之。学生往往会“按部就班”的答题,从炼字开始一步一步做起,不会自习思考诗句的特点,导致不全面而失分。
学生方面: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菩萨蛮宿水口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8.请分析上片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
9.指出本诗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意象,并点明其作用。(5分)
答案:8.(1)上片运用色彩搭配、远近结合(2分)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晴川客舍图。(1分)红色的斜阳,澄澈的江水,彩色的霁虹,翠绿的山岭,飘舞的青旗,五光十色,诗意盎然。(1分)(2)乐景衬哀情。(1分)用上片色彩绚丽之景衬词人羁旅行役之苦与孤独寂寞之感。(1分)
9.(1)①时间:“斜阳”到“黄昏”、“初月”到“寒灯”,写出作者从夕阳落山到暮色苍茫,由月初上到点上寒灯的经历(1分);②地点:“短亭”“酒旗”“闭门”表明作者在短亭休息之后,到酒家吃饭投宿的辗转过程(1分)。(2)这些意象营造了诗人于外地暮夜投宿的场景。(1分)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漂泊与孤独寂寞之感。(2分)
在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命题,加强了审题意识,更加深入的领会了描写手法的运用情况和意象的规范书写和作用。第一问,“请分析上片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考查了学生对描写方式(八大结合)和抒情方式运用的熟练程度。第二问“指出本诗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意象,并点明其作用”考查意象的规范书写和意象的作用。形容词加名词的组合并不一定完全由文本提供,需要学生自己概括,而学生习惯性写成“事物”。意象的作用首先应该考虑意境,然后是感情。学生见到作用题,条件反射的苦思“形式与内容”,结果劳而无获。
第三、结语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隐含意义多,想象空间大。这正契合了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强烈的特点。教师日常教学讲解诗歌太累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在诗歌最后攻关阶段,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主动探析高考题,主动形成知识网络,不失为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