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的切入点是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和个体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教育智慧又一次触摸到教育的灵魂,它能使教师放飞思想,但又以学生为本;它能使教师体验到为师的尊严与幸福,也能使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关键词】知识经验 智慧 教育智慧 高效课堂 审美能力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而教育智慧实际上又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和个体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转化为智慧,“这种智慧和机智表达了我们整个身心的存在”。
教育智慧如何界定?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认为:“教育智慧就是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它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義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师教育智慧这个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教育的灵魂,它能使教师放飞思想,但又以学生为本;它能使教师体验到为师的尊严与幸福,也能使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它更能使我们的教育“理直气壮”地拥有自己的“领地”。
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注意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教育智慧驾驭自己的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音乐的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的习惯,从而更喜欢我的音乐课。并注意坚持用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一、分析教材内容,点燃教育智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定初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性音乐知识内容。课标是纲领性文件,不可能列出音乐的所有体裁与形式,因此这一领域所留的教学空间是巨大的,为我们音乐教师设计教育内容与教育课堂,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留下了很多的……
当翻开初中《音乐》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时,教材上只是给学生展示了歌曲《渴望春天》、欣赏《春之声圆舞曲》等简单的作品内容。显然,要使学生在歌唱和欣赏这些作品时,能感受到浓烈的春天气息和万物滋长的丰美,能感受到不同音乐风格的春天,不同国家、民族的春天美,光靠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在这节课上,我适时地加入了维也纳“音乐之都”的介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音乐神童”莫扎特传奇的故事、“圆舞曲之王”的创作成就、建筑“巴黎圣母院”与音乐的微妙联系等教育内容,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音乐视野,真正地让同学们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感受到了用诗情画意交织成永远唱不完的春之歌。笔者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春之歌”。
二、设计教学过程,挖掘教育智慧
哪里有教育哪里就有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过程更是集中体现着教师教育智慧的地方。课堂教学如何能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都需要发挥音乐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教育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
例如,在教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时,歌曲曲式是“引子+A+B”,引子部分是具有劳动号子的铿锵音调,A段是三峡孩子们用深情欢快地音色在表现自己的家乡美,B段是更加自豪激动地赞美自己的家乡。这种情感体验从第一遍教唱时,就请同学们注意AB两段情绪的不同,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歌唱时有些同学却很羞涩,不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意境。于是我一遍遍的提示,再加入自己声情并茂地范唱,但始终是启而不发。这时,我突然灵光一闪,三峡的孩子们不是在摇着小船歌唱赞美自己的家乡吗,何不让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划船的乐趣,果不其然,只见他们有的单手摇橹,有的双手有节奏感的在前后摇着,我还建议同学们可以和几位同学协作划船,好一派热闹的情景啊,接着请同学们加入歌词,和着自己的音乐节奏边唱边划,连平常较腼腆的同学都唱得很带劲了。以上教育智慧的融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教学主体,激发教育智慧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致。
因此不管是在第一课堂还是在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我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可能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有个性的舞台和空间,同时也使美好的师生情感之花盛开在了校园舞台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细心地观察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所以我经常会激励和启迪这些同学的音乐情趣,下课后一起探讨现代流行音乐、著名歌手和乐队、一些他们不清楚的乐理知识等。记得有位同学在教师节送我的贺卡中写道:“听着老师银铃般地歌声是我们最大的享受……”。我真的是心潮澎湃。同时也激发我对另一些喜欢开小差、思绪经常神游的同学,通过音乐要素:如音量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最形象、最直观地音乐表现力去感染他们、唤醒他们的情感。抓住这个契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有的放矢的鼓励这些同学来参加我们的合唱队、舞蹈队和器乐队,还积极去参加区里、市里的一些大型汇演和比赛,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拥有博学知识,展现教育智慧
智慧根源于知识,但知识不应掩埋智慧,知识需要创生智慧。智慧的教育往往就潜藏在知识教育的背景里,潜伏在知识海洋的深处,一旦时机成熟,它将会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辉来。因此缺少智慧的知识只能是肤浅和平庸的知识。
想到自己刚工作的时候,教到《西部畅想》时,我设计的导入从地理知识导入,拿出一张中国地图,请同学们说出在我国西部地区大概有哪些省份和自治区,到最后老师总结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也不能很准确的说出究竟是哪几个省,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一课印象深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教学设计,直到本课结束后,我才进行了提问,难道我们真的是对西部地区“一无所知”吗?为什么?狠狠地让同学们对西部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打了个翻身仗;还有一次讲到一位作曲家是【尼德兰】人,有同学问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国家,我当时哑然了,其实就是最早的【荷兰】;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歌曲《青藏高原》的首唱者“李娜”的演唱唱法时,自己心中也不是很确定。我深深地发现自己的音乐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盲点还有很多。
充满智慧的教学是高效的,也是幸福的。我渐渐明白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日趋成熟,嗓子处于发育期,要科学的用嗓来歌唱;中学生要培养音乐评价和感受鉴赏能力,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旨在培养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和协调能力;引导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和了解更丰富的音乐世界。
作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的音乐教师,要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拥有知识、拥有能力、拥有经验、拥有素质,更需要拥有智慧。那么到那时,我们的知识就会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经验走向理性,在处理教育问题时,会自然而然的蕴涵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真正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之花盛开在每位同学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张娟,马立,宋乃庆等. 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田慧生主编. 《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知识经验 智慧 教育智慧 高效课堂 审美能力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而教育智慧实际上又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和个体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转化为智慧,“这种智慧和机智表达了我们整个身心的存在”。
教育智慧如何界定?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认为:“教育智慧就是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它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義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师教育智慧这个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教育的灵魂,它能使教师放飞思想,但又以学生为本;它能使教师体验到为师的尊严与幸福,也能使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它更能使我们的教育“理直气壮”地拥有自己的“领地”。
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注意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教育智慧驾驭自己的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音乐的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的习惯,从而更喜欢我的音乐课。并注意坚持用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一、分析教材内容,点燃教育智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定初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性音乐知识内容。课标是纲领性文件,不可能列出音乐的所有体裁与形式,因此这一领域所留的教学空间是巨大的,为我们音乐教师设计教育内容与教育课堂,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留下了很多的……
当翻开初中《音乐》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时,教材上只是给学生展示了歌曲《渴望春天》、欣赏《春之声圆舞曲》等简单的作品内容。显然,要使学生在歌唱和欣赏这些作品时,能感受到浓烈的春天气息和万物滋长的丰美,能感受到不同音乐风格的春天,不同国家、民族的春天美,光靠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在这节课上,我适时地加入了维也纳“音乐之都”的介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音乐神童”莫扎特传奇的故事、“圆舞曲之王”的创作成就、建筑“巴黎圣母院”与音乐的微妙联系等教育内容,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音乐视野,真正地让同学们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感受到了用诗情画意交织成永远唱不完的春之歌。笔者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春之歌”。
二、设计教学过程,挖掘教育智慧
哪里有教育哪里就有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过程更是集中体现着教师教育智慧的地方。课堂教学如何能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都需要发挥音乐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教育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
例如,在教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时,歌曲曲式是“引子+A+B”,引子部分是具有劳动号子的铿锵音调,A段是三峡孩子们用深情欢快地音色在表现自己的家乡美,B段是更加自豪激动地赞美自己的家乡。这种情感体验从第一遍教唱时,就请同学们注意AB两段情绪的不同,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歌唱时有些同学却很羞涩,不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意境。于是我一遍遍的提示,再加入自己声情并茂地范唱,但始终是启而不发。这时,我突然灵光一闪,三峡的孩子们不是在摇着小船歌唱赞美自己的家乡吗,何不让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划船的乐趣,果不其然,只见他们有的单手摇橹,有的双手有节奏感的在前后摇着,我还建议同学们可以和几位同学协作划船,好一派热闹的情景啊,接着请同学们加入歌词,和着自己的音乐节奏边唱边划,连平常较腼腆的同学都唱得很带劲了。以上教育智慧的融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教学主体,激发教育智慧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致。
因此不管是在第一课堂还是在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我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可能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有个性的舞台和空间,同时也使美好的师生情感之花盛开在了校园舞台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细心地观察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所以我经常会激励和启迪这些同学的音乐情趣,下课后一起探讨现代流行音乐、著名歌手和乐队、一些他们不清楚的乐理知识等。记得有位同学在教师节送我的贺卡中写道:“听着老师银铃般地歌声是我们最大的享受……”。我真的是心潮澎湃。同时也激发我对另一些喜欢开小差、思绪经常神游的同学,通过音乐要素:如音量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最形象、最直观地音乐表现力去感染他们、唤醒他们的情感。抓住这个契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有的放矢的鼓励这些同学来参加我们的合唱队、舞蹈队和器乐队,还积极去参加区里、市里的一些大型汇演和比赛,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拥有博学知识,展现教育智慧
智慧根源于知识,但知识不应掩埋智慧,知识需要创生智慧。智慧的教育往往就潜藏在知识教育的背景里,潜伏在知识海洋的深处,一旦时机成熟,它将会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辉来。因此缺少智慧的知识只能是肤浅和平庸的知识。
想到自己刚工作的时候,教到《西部畅想》时,我设计的导入从地理知识导入,拿出一张中国地图,请同学们说出在我国西部地区大概有哪些省份和自治区,到最后老师总结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也不能很准确的说出究竟是哪几个省,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一课印象深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教学设计,直到本课结束后,我才进行了提问,难道我们真的是对西部地区“一无所知”吗?为什么?狠狠地让同学们对西部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打了个翻身仗;还有一次讲到一位作曲家是【尼德兰】人,有同学问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国家,我当时哑然了,其实就是最早的【荷兰】;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歌曲《青藏高原》的首唱者“李娜”的演唱唱法时,自己心中也不是很确定。我深深地发现自己的音乐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盲点还有很多。
充满智慧的教学是高效的,也是幸福的。我渐渐明白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日趋成熟,嗓子处于发育期,要科学的用嗓来歌唱;中学生要培养音乐评价和感受鉴赏能力,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旨在培养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和协调能力;引导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和了解更丰富的音乐世界。
作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的音乐教师,要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拥有知识、拥有能力、拥有经验、拥有素质,更需要拥有智慧。那么到那时,我们的知识就会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经验走向理性,在处理教育问题时,会自然而然的蕴涵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真正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之花盛开在每位同学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张娟,马立,宋乃庆等. 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田慧生主编. 《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