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初探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j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農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对农科专业学位和全日制农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进步。
  1 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多数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则不同,其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从生源来看,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
  2 培养目标。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和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即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 学习方式及年限。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一般为3年”。
  
  二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
  
  1 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且其中一部分是调剂生,他们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攻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存在差异。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强,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对专业学位认识度不高,且其中一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是先获得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以获取硕士学位为翘板进而改变人生,以提升个人价值为前提,其直接目的是为就业增加砝码。此外,鉴于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工作岗位待遇、农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动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高。目前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符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 入学形式专业性不突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有每年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全国研究生“统考”。其中,通过10月份“联考”入学的研究生按非全日制培养,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入学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取复试资格,专业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报考人数不多,部分招生单位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人数持平,有的甚至报考人数低于招生计划人数。多重因素导致招生单位通过调剂渠道补充生源,从这两年的调剂情况来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调剂门槛较低,大多没有要求本科专业,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生源需求,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生源质量,专业素养不高的调剂生对本专业认识程度不高,保证培养质量成为一大难关。
  
  3 培养体制具体实施困难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实行学校导师与研究生所在单位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因为农业推广硕士是在职教育,研究生大部分有工作单位,因此对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实施“双导师制”的难度较小。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多为应届本科生,没有工作单位,缺少相关职业背景,实施“双导师制”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校内导师“专业”性不强。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校内导师主要是由农学硕士的指导教师担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导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但在许多方面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校外导师的选择程序及指导方式有待完善。校外导师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但具体资格确认尚未统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两年,因其与校外导师的学习实践时间有限,就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要求。
  
  4 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
  生源背景复杂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比较少,专业学位的特色不明显,还不能完全满足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相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我国,学术型学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校一直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多采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而实践式和案例式教学比重较小。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适用于农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对农业技术推广技能的提升有限;研讨式教学不利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最终影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能力培养,无法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 学制缺乏灵活性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习动机不同,两年制的学制安排并不能充分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推进学制改革,提高学制灵活性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 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对策
  
  1 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优化个人培养计划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不能否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应允许并鼓励科研能力较高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避免培养目标僵化,在坚持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多元化的个人培养计划,以适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而推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2 完善入学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特色
  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本身为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生源不足,调剂门槛较低,反而影响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通过调剂进入本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为此,必须调整入学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特色。一方面,完善调剂方案。培养单位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自主设定调剂要求,基于此,培养单位应从保证培养质量出发,适当调高调剂条件,比如要求调剂生的本科专业应属于农学科类。另一方面,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特色,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知名度。加强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就业政策倾斜,加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宣传力度是吸引优秀生源、 增加生源数量的有力支持。
  
  3 改革培养体制,推进双导师制
  为了保证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应重视指导教师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
  推进“双导师制”,开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培养工作。一方面,提高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鼓励校内导师深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建设第一线,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培养单位应明确校外导师来源途径、保证导师资格,可以由农业推广或农业管理部门推荐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也可以由培养单位对外公开招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此外,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做好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与研究生三方的沟通协调工作。
  
  4 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研产结合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基于其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即深入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案例教学即运用本领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实例研究。要根据社会及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技能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学研产结合的锻炼,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必要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研产培养模式可采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联合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单位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单位应主动加强与国家重点行业、大型企业间的联系,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校企联合开发项目,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际工作机会。
  
  5 实行弹性学制,完善培养方案
  为满足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可以考虑采用弹性学制,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在彈性学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学校一方面应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及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推广专业及就业动态介绍会,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本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选择弹性学制试行点,全方位监督,科学评估实施效果。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以期形成运行良好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弹性学制体系。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随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及其研究的不断开展,其教育体系将会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仁华,胡承孝,江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色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7):33-35
  [2]李文灿,林清泉,黄玲,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174-175
  [3]张明艳,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3-14
  [4]戴雪飞,贺梅英,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58-60
  [5]郭洪利等,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实用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奥陶系灰岩+厚隔水层夹薄层灰岩+煤层的地层结构模式是我国石炭二叠系煤田带压开采的典型存在形式.尽管隔水层巨厚,由于其中夹有薄层灰岩含水层,导致深部开采时突水灾害仍然
一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教育不到位  1 纪律教育不够。调查表明,经常性的考前纪律教育能有效减少考试作弊的发生。如:加大考试制度的宣传,让学生了解考试违规行为及学校的相关处罚条例;每次考试前辅导员召集各班学生开考风动员大会,进一步强调考风考纪;监考老师考前认真宣读作弊处罚措施等。但遗憾的是,除了一些国家级大型考试外,很多高校忽视了考前对纪律的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那些怀有冒险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学券制(schoolvoucher),建议把竞争引入公立学校体系,在学券的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在美国才有比较重要的进展,并在世界多个国家推行,成为引进竞争机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方式的有效政策工具。  弗里德曼的学券制的本义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即教育券)发给每位学生,家长可为子女选择任何学校就读,不再受学区的限制,而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主行驶车辆的避障控制算法,它主要应用于控制车辆在道路边界内机动躲避影响其正常行驶的静态障碍物。目前大部分的避障算法都是根据系统采集的全局信
人体运动模式是对日常生活中人行为的分类,例如行走、奔跑、上下楼梯等行为属于不同的运动模式。下肢外骨骼系统需要在多个运动模式跟随人体下肢运动,而人体下肢关节角度在不同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外延全面、内涵深邃,具有极强的现实方法论意义。在素质教育进程中,以学生为本,将本科生专业导师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机地整合起来,这符合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整合不是合二为一,整合是有效地统筹兼顾,将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统筹起来,兼顾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无论是资助面,还是资助力度,都可以说是足够大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总覆盖面近1/4;国家助学金获得者每年每人2000元,国家奖学金高达8000元。  进入操作层面,暂且不论经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的教育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谁是经济困难学生?对经济困难学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