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解读》并没有对数学素养进行明确的界定。我国的刘老师和陈老师两位老师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对数学素养的基本认识,通过文献梳理和问卷调查后认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三大要素,即:数学思想、数学人文、数学意识。其中,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本质,它涵盖抽象、推理、建模三种数学思想;数学人文是数学的动力,它是指对数学的持久兴趣与好奇,对数学美有追求,会用数学语言交流;数学意识是数学的基点,它包含数学运算、空间观念、符号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实践研究
基于刘老师和陈老师两位老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我们选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谈一谈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研究。接下来,我从下面两个篇章和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过程。
一、预见篇
1.预见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能认识钟表,了解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等时间知识。”
2.预见教材
《认识时间》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这个内容归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同其他“常见的量”的认识一样,教材对“时间”的认识主要从其单位系统及计量工具两个方面展开。因此本节课既要在原来认读整时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要对其计量工具钟面、电子表做更进一步的认识。
3.预见学生:学情分析,制定目标
特殊时期柳州市小学数学开展了“居家学习”学科课程教学网络学习活动,在柳州市大力倡导下,我校积极配合也开展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停课不停学,美的课堂线上学”学生“双线自主学习”。学生利用教师推送的微课、预习单进行自学,已经初步有了自学能力。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而是将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结构进行重新构建,设置前置学习,我们将落实核心素养写进教学目标,开展我们的课堂教学。
4.预见课堂,因学定教,目标导学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利用微课、预习单进行自主学习,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2.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运用直观想像、推理等,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索看时间的方法,建立“掌握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有预见才有遇见,接下来看看我们的“遇见”。
二、遇见篇
这节课,我们从“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两个角度展开教学设想,试图建立计量单位学习的模型。通过逻辑推理沟通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认识计量工具,在互动交流中培养问题意识。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我们遇见了学生素养的成长。
【直观想象之美】
课前观看微课,认识这节课所需要学习的钟面知识。课上通过预学清单的反馈回顾钟面的知识,完善钟面各部分的名称(时针、分针、大格、小格等等)。通过数大格,数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以及对应着12个格的数有几个,边观察边数,这个过程中不断将数字、格子抽象在学生心中。
【逻辑推理之美】
根据学生前测情况,直接出示8时5分的钟面,提问学生:这是几时几分?引发出孩子们不同的思维向度。有的孩子数小格子(一小格是1分钟)、有些孩子数大格(一个大格是5分),如果分针是指2呢?指3呢?指6呢?指9呢?学生想到了5的乘法口诀。如果指向10呢?学生没学过这个乘法但是可以用加法,还有些学生想到了倒着数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知识点有所迁移有所生长。最后归纳出: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建模之美】
认识时间的方法是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技能方法。这件节课我们建立了认识时间方法的模型。通过第一次建模“时针和数字是好朋友,分针和格子是好朋友”建立认识时间的方法,第二次建模“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再次强化认识时间的方法,从板书中也可以看出来这节课的方法結构化,就是在这样一次二次的强化中建立方法模型的,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认识其它的时间。
【问题之美】
学生先看微课预学,不同学生收获不同,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那么自学后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节课中,设计相互质疑生问生答的环节,除了老师需要留给学生质疑空间时间的同时,还需要做的就是适时的帮助那些口表能力、总结能力还比较弱的孩子归纳问题,提炼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以及激发他们的好问情绪。比如,这个钟面是3:55还是4:55呢?这个钟面是10:02还是10:10呢?等等这些设计都引发孩子质疑辩驳,引导低年级孩子能学会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唯有预见方能遇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也是一种遇见,与学生遇见,与文本遇见,与一种知识,一种解读,一种情感和一种思想遇见,每一次相遇我们带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汤琴.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45.
[2]谢思静.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19(08):82.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吴甜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实践研究
基于刘老师和陈老师两位老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我们选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谈一谈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研究。接下来,我从下面两个篇章和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过程。
一、预见篇
1.预见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能认识钟表,了解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等时间知识。”
2.预见教材
《认识时间》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这个内容归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同其他“常见的量”的认识一样,教材对“时间”的认识主要从其单位系统及计量工具两个方面展开。因此本节课既要在原来认读整时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要对其计量工具钟面、电子表做更进一步的认识。
3.预见学生:学情分析,制定目标
特殊时期柳州市小学数学开展了“居家学习”学科课程教学网络学习活动,在柳州市大力倡导下,我校积极配合也开展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停课不停学,美的课堂线上学”学生“双线自主学习”。学生利用教师推送的微课、预习单进行自学,已经初步有了自学能力。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而是将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结构进行重新构建,设置前置学习,我们将落实核心素养写进教学目标,开展我们的课堂教学。
4.预见课堂,因学定教,目标导学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利用微课、预习单进行自主学习,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2.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运用直观想像、推理等,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索看时间的方法,建立“掌握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有预见才有遇见,接下来看看我们的“遇见”。
二、遇见篇
这节课,我们从“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两个角度展开教学设想,试图建立计量单位学习的模型。通过逻辑推理沟通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认识计量工具,在互动交流中培养问题意识。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我们遇见了学生素养的成长。
【直观想象之美】
课前观看微课,认识这节课所需要学习的钟面知识。课上通过预学清单的反馈回顾钟面的知识,完善钟面各部分的名称(时针、分针、大格、小格等等)。通过数大格,数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以及对应着12个格的数有几个,边观察边数,这个过程中不断将数字、格子抽象在学生心中。
【逻辑推理之美】
根据学生前测情况,直接出示8时5分的钟面,提问学生:这是几时几分?引发出孩子们不同的思维向度。有的孩子数小格子(一小格是1分钟)、有些孩子数大格(一个大格是5分),如果分针是指2呢?指3呢?指6呢?指9呢?学生想到了5的乘法口诀。如果指向10呢?学生没学过这个乘法但是可以用加法,还有些学生想到了倒着数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知识点有所迁移有所生长。最后归纳出: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建模之美】
认识时间的方法是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技能方法。这件节课我们建立了认识时间方法的模型。通过第一次建模“时针和数字是好朋友,分针和格子是好朋友”建立认识时间的方法,第二次建模“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再次强化认识时间的方法,从板书中也可以看出来这节课的方法結构化,就是在这样一次二次的强化中建立方法模型的,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认识其它的时间。
【问题之美】
学生先看微课预学,不同学生收获不同,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那么自学后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节课中,设计相互质疑生问生答的环节,除了老师需要留给学生质疑空间时间的同时,还需要做的就是适时的帮助那些口表能力、总结能力还比较弱的孩子归纳问题,提炼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以及激发他们的好问情绪。比如,这个钟面是3:55还是4:55呢?这个钟面是10:02还是10:10呢?等等这些设计都引发孩子质疑辩驳,引导低年级孩子能学会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唯有预见方能遇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也是一种遇见,与学生遇见,与文本遇见,与一种知识,一种解读,一种情感和一种思想遇见,每一次相遇我们带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汤琴.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45.
[2]谢思静.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19(08):82.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吴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