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几年前,有媒体报道,在国际小学生野外生存对抗赛中,我国小学生与国外小学生在面对挫折、坚韧精神、环保意识、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引发国人对学校教育的深深思考。
当前,我国城镇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大部分从出生就不知愁滋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他们只知享受和索取。另外,有些家庭、学校及社会群众在教育认知上存有误区,在潜移默化中,小学生慢慢形成了许多不良心理。
二、问题
小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深得老师、同学的喜欢。自然,他的家长满心欢喜,在众人面前自信满满,赢得了众人羡慕的眼光。一转眼,上初中了。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翁源县教育局举行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因为学校运动场地只有篮球场,小超经常跟小伙伴打篮球,篮球技术掌握得比较牢固,凡他参加的小比赛总赢。很自然,他不但成了学校篮球队员,而且是七年级中唯一的一个(其他为八年级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准备中考,没有安排),特别是成为篮球队的组织后卫。小超和队友在早上、下午都要进行大强度的篮球训练。恰好这时,“三县四校”(翁源县的官渡中学、庙墩中学,原英德县的青塘中学、新丰县的回龙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知识竞赛也在进行紧张的复习,他也是一名尖子生,后来,他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天阴沉沉的,小超与队友正在篮球场上认真、自觉地进行篮球训练。不一会儿,天空下起雨来,于是,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宿舍准备冲凉,争取在“三县四校”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知识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在李超前脚离开篮球场,体育老师后脚就到了。体育老师发现小超不在篮球场上,就当着其他队友的面拼命地说了一大堆难听的话批评他。当小超走出宿舍门准备冲向冲凉房时,发觉雨势小了点,又迅速回到篮球场。“小超,你是绵羊呀?那你就姓杨(羊)啦(轻蔑的语气)!马上跑操场50圈,不要以为是主力队员就拖拖拉拉……”(不停地传来很多骂人的话语。)小超的心像针刺似的,不知该说什么、该干什么,既想反驳、申诉,又怕冲撞老师……停了一会儿,他还是很不情愿地向操场跑去……接下来,天空真下起大雨,篮球训练被迫停止,小超也没有跑完50圈。这一幕,小超深深地印在心里,直到现在都忘不了。小超认为,学生面对老师的不合理批评,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和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老师对他不公平的待遇、谩骂及侮辱当作是鞭策的努力,是逃离困境的动力……
像小超这样的学生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也反思:学校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三、小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1.家庭溺爱,形成了学生“唯我独尊”的心理。
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家庭教育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有钱了,长辈生怕子女受苦受累,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不让子女出现失误,把子女视为手中宝贝、捧为掌上明珠,这是对子女的溺爱。久而久之,子女尽情享受“溺爱”,不断索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渐渐地,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合群,瞧不起人。在学校,他们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无所谓,凡事满不在乎。平日,我行我素,天大地大他最大,目空一切。就这样,他们自负、狭隘、自闭、另类,他们内心感觉非常优秀,不想融入社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2.家庭期望过高,造成了学生“叛逆”的心理。
很多家长对子女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教育方法上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忽视子女的接受能力和思想喜好,采用“填鸭”“包办”的方式让子女牺牲节假日参加补课、培训,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宝贵时间的权利,掐灭了孩子奇思妙想的思想火花,拆除了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正常交往的渠道与平台。长此以往,孩子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就像笼中的宠物,失去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失去了个人的思想意志,失去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产生不高兴、不快乐、不愿意,不欢迎、不接受、不领情家长的包办及代替,由被动参与到无奈应付,由主动逃避到消极对抗,最后形成“叛逆”心理。另外,有些家长信奉“军事管理”或“教条主义”,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把孩子当常人看待,成天打骂或夸大其词,总认为孩子一无是处或无所不能,与目标相差甚远,恨铁不成钢。因此,子女对父母不满、愤懑,不敢吭声,无处发泄,心中充满矛盾与犹豫,很自然形成“逆反”心理。
3.教师价值观的错位,造就了学生“目空一切”的心理。
目前,教育改革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很多教育专家今天提出一个新观点,明天推出一套新方法,后天提倡一种新模式,教育口号一个接一个,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花样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但只有开花没有落地的结果。在眼花缭乱的教育乱象下,有些教师对当下的教育理解错位,有急功近利的、官僚主义的、拜金主义的、自由散漫的、假大空的,不知该如何教育学生,产生职业倦怠与迷茫心理,对学生的教育采取“放羊式”,天马行空,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无所适从,任学生自生自灭。这种不负责任、迷失的教育管理造成学生无组织无纪律,个人主义膨胀,拜金主义严重,助长了学生“目空一切”的心理。
4.教师担当精神缺失,形成了学生“放纵”的心理。
很多教育法规明确规定教师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尊重、保护学生人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士把教育当作“唐僧肉”,誰都想分一杯羹,没有尊师重教。有些教师对社会不敬,自暴自弃,没有担当精神,为了逃避责任,认为不用对学生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了,认为学生是娇贵的,不要也不敢触碰学生。由于没有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管理和约束,没有加强思想与道德教育,学生行为放纵,无心上学,惹是生非,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形成了学生“放纵”的心理。
由此可见,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教育法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尊重人格,实行相应的约束教育,在约束教育的过程中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通过约束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给学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心理素质不稳定和判断能力差的小学生成为具有不良心理的群体。
1.教育机制的影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目前,教育机制的缺失给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师带来了无所适从的感觉,有些规章制度变相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味西化,夸大个人自由,生搬硬套,囫囵吞枣,自然是不伦不类、邯郸学步;不根据人性和社会发展开展德育教育,让教师非常迷惘,在事实与教训面前低下了自信的头。当前沉甸甸的学校安全教育和占据一定市场的应试教育,无不左右着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行为,成为教师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指挥棒,给小学生情感缺失、性格暴躁、心理脆弱、心灵冷漠、价值观扭曲和行为过激等不良行为的形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育都岌岌可危,最终是社会来承担后果。教师都迷失了自己,哪有清晰、正确的教育方向与行为?
2.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上的负面因素与小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直接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电影、电视、游戏、报刊等媒体过多宣扬战争、暴力、赌博、鬼怪等不良镜头、画面、言语,家庭、街头麻将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到处研讨“六合彩”的兴奋画面、窃窃私语,街上挂着赤裸裸的宣传海报,播放靡靡之音的汽车在街头巷尾、在热闹的人群中穿梭、游荡,这种种乱象与负面因素作用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中,给判断能力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刺激、极度的诱惑,促使他们去仿效、去追逐、去盲从,产生错觉,颠倒是非。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当前歪风邪气当道、乌烟瘴气盛行,哪有正气与正义可言?
3.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有些家庭、学校及社会人士在教育认知上有错位,在教育小学生时,行动上出现过激、违规行为,自然让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当下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几千年中国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让许多家长对子女进行溺爱、纵容、包办、替代,让小学生有样学样,沉浸在负面的大染缸中。在学校,有些教师沉湎于应试教育或功利教育,忽视了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从而形成了有些小学生自作多情、妄自尊大、自暴自弃、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不良心理,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许多问题与挑战。树都不正了,哪有影子不斜之理?
可见,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形成在于教育机制、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后天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小学生本是一张白纸、可塑之才,如果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得法、培养得当,他们定能成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合格公民。因此,我们要客观、公正、冷静地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思考,以人为本,帮助小学生纠正认知错误,分清是非,明确方向,着重良好品行的培养。
五、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教育对策
没有约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处于人生启蒙阶段,其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人生发展初期,必要的约束对规范他们的行为很有作用。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对小学生采取约束教育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1.制度约束。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约束的前提,也是实施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对小学生的某些行为以制度来实施约束,遵循教育规律与教育法规,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小学生有章可依、有则可循,约束及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为他们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2.目标约束。
有些小学生经受家庭变故、父母无心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在心里留有负面的阴影,找不到奋斗目标,不知发展方向,像无头苍蝇到处乱闯,十分无助。这时,我们若能及时帮助,为他们制定必要的阶段目标,通过目标约束,促使小学生集中精神为目标的实现努力奋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意志得到磨炼,困难得到解决,不良心理得到矫正,摆脱因不良心理或家庭变故产生的阴影,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行为约束。
在小学阶段,很多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上本位主义、放纵、溺爱,有些学生“唯我独尊”,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管学校的规章制度,我行我素,破坏公共秩序,损坏公共财物,损人利己,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学校要对这样的学生采取约束行为,让不良心理行为不会发生。如对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毁坏公物的行为,学校实施約束措施,规范小学生行为,让养成教育在校园开花结果,为小学生奠定人生的坚实基础。
小学生的不良心理是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如果家庭、学校、社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是可以矫正小学生不良心理的。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克服学生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学校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实际,努力做到“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
几年前,有媒体报道,在国际小学生野外生存对抗赛中,我国小学生与国外小学生在面对挫折、坚韧精神、环保意识、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引发国人对学校教育的深深思考。
当前,我国城镇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大部分从出生就不知愁滋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他们只知享受和索取。另外,有些家庭、学校及社会群众在教育认知上存有误区,在潜移默化中,小学生慢慢形成了许多不良心理。
二、问题
小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深得老师、同学的喜欢。自然,他的家长满心欢喜,在众人面前自信满满,赢得了众人羡慕的眼光。一转眼,上初中了。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翁源县教育局举行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因为学校运动场地只有篮球场,小超经常跟小伙伴打篮球,篮球技术掌握得比较牢固,凡他参加的小比赛总赢。很自然,他不但成了学校篮球队员,而且是七年级中唯一的一个(其他为八年级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准备中考,没有安排),特别是成为篮球队的组织后卫。小超和队友在早上、下午都要进行大强度的篮球训练。恰好这时,“三县四校”(翁源县的官渡中学、庙墩中学,原英德县的青塘中学、新丰县的回龙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知识竞赛也在进行紧张的复习,他也是一名尖子生,后来,他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天阴沉沉的,小超与队友正在篮球场上认真、自觉地进行篮球训练。不一会儿,天空下起雨来,于是,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宿舍准备冲凉,争取在“三县四校”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知识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在李超前脚离开篮球场,体育老师后脚就到了。体育老师发现小超不在篮球场上,就当着其他队友的面拼命地说了一大堆难听的话批评他。当小超走出宿舍门准备冲向冲凉房时,发觉雨势小了点,又迅速回到篮球场。“小超,你是绵羊呀?那你就姓杨(羊)啦(轻蔑的语气)!马上跑操场50圈,不要以为是主力队员就拖拖拉拉……”(不停地传来很多骂人的话语。)小超的心像针刺似的,不知该说什么、该干什么,既想反驳、申诉,又怕冲撞老师……停了一会儿,他还是很不情愿地向操场跑去……接下来,天空真下起大雨,篮球训练被迫停止,小超也没有跑完50圈。这一幕,小超深深地印在心里,直到现在都忘不了。小超认为,学生面对老师的不合理批评,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和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老师对他不公平的待遇、谩骂及侮辱当作是鞭策的努力,是逃离困境的动力……
像小超这样的学生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也反思:学校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三、小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1.家庭溺爱,形成了学生“唯我独尊”的心理。
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家庭教育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有钱了,长辈生怕子女受苦受累,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不让子女出现失误,把子女视为手中宝贝、捧为掌上明珠,这是对子女的溺爱。久而久之,子女尽情享受“溺爱”,不断索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渐渐地,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合群,瞧不起人。在学校,他们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无所谓,凡事满不在乎。平日,我行我素,天大地大他最大,目空一切。就这样,他们自负、狭隘、自闭、另类,他们内心感觉非常优秀,不想融入社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2.家庭期望过高,造成了学生“叛逆”的心理。
很多家长对子女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教育方法上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忽视子女的接受能力和思想喜好,采用“填鸭”“包办”的方式让子女牺牲节假日参加补课、培训,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宝贵时间的权利,掐灭了孩子奇思妙想的思想火花,拆除了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正常交往的渠道与平台。长此以往,孩子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就像笼中的宠物,失去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失去了个人的思想意志,失去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产生不高兴、不快乐、不愿意,不欢迎、不接受、不领情家长的包办及代替,由被动参与到无奈应付,由主动逃避到消极对抗,最后形成“叛逆”心理。另外,有些家长信奉“军事管理”或“教条主义”,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把孩子当常人看待,成天打骂或夸大其词,总认为孩子一无是处或无所不能,与目标相差甚远,恨铁不成钢。因此,子女对父母不满、愤懑,不敢吭声,无处发泄,心中充满矛盾与犹豫,很自然形成“逆反”心理。
3.教师价值观的错位,造就了学生“目空一切”的心理。
目前,教育改革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很多教育专家今天提出一个新观点,明天推出一套新方法,后天提倡一种新模式,教育口号一个接一个,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花样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但只有开花没有落地的结果。在眼花缭乱的教育乱象下,有些教师对当下的教育理解错位,有急功近利的、官僚主义的、拜金主义的、自由散漫的、假大空的,不知该如何教育学生,产生职业倦怠与迷茫心理,对学生的教育采取“放羊式”,天马行空,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无所适从,任学生自生自灭。这种不负责任、迷失的教育管理造成学生无组织无纪律,个人主义膨胀,拜金主义严重,助长了学生“目空一切”的心理。
4.教师担当精神缺失,形成了学生“放纵”的心理。
很多教育法规明确规定教师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尊重、保护学生人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士把教育当作“唐僧肉”,誰都想分一杯羹,没有尊师重教。有些教师对社会不敬,自暴自弃,没有担当精神,为了逃避责任,认为不用对学生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了,认为学生是娇贵的,不要也不敢触碰学生。由于没有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管理和约束,没有加强思想与道德教育,学生行为放纵,无心上学,惹是生非,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形成了学生“放纵”的心理。
由此可见,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教育法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尊重人格,实行相应的约束教育,在约束教育的过程中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通过约束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给学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心理素质不稳定和判断能力差的小学生成为具有不良心理的群体。
1.教育机制的影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目前,教育机制的缺失给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师带来了无所适从的感觉,有些规章制度变相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味西化,夸大个人自由,生搬硬套,囫囵吞枣,自然是不伦不类、邯郸学步;不根据人性和社会发展开展德育教育,让教师非常迷惘,在事实与教训面前低下了自信的头。当前沉甸甸的学校安全教育和占据一定市场的应试教育,无不左右着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行为,成为教师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指挥棒,给小学生情感缺失、性格暴躁、心理脆弱、心灵冷漠、价值观扭曲和行为过激等不良行为的形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育都岌岌可危,最终是社会来承担后果。教师都迷失了自己,哪有清晰、正确的教育方向与行为?
2.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上的负面因素与小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直接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电影、电视、游戏、报刊等媒体过多宣扬战争、暴力、赌博、鬼怪等不良镜头、画面、言语,家庭、街头麻将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到处研讨“六合彩”的兴奋画面、窃窃私语,街上挂着赤裸裸的宣传海报,播放靡靡之音的汽车在街头巷尾、在热闹的人群中穿梭、游荡,这种种乱象与负面因素作用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中,给判断能力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刺激、极度的诱惑,促使他们去仿效、去追逐、去盲从,产生错觉,颠倒是非。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当前歪风邪气当道、乌烟瘴气盛行,哪有正气与正义可言?
3.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有些家庭、学校及社会人士在教育认知上有错位,在教育小学生时,行动上出现过激、违规行为,自然让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当下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几千年中国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让许多家长对子女进行溺爱、纵容、包办、替代,让小学生有样学样,沉浸在负面的大染缸中。在学校,有些教师沉湎于应试教育或功利教育,忽视了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从而形成了有些小学生自作多情、妄自尊大、自暴自弃、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不良心理,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许多问题与挑战。树都不正了,哪有影子不斜之理?
可见,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形成在于教育机制、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后天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小学生本是一张白纸、可塑之才,如果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得法、培养得当,他们定能成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合格公民。因此,我们要客观、公正、冷静地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思考,以人为本,帮助小学生纠正认知错误,分清是非,明确方向,着重良好品行的培养。
五、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教育对策
没有约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处于人生启蒙阶段,其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人生发展初期,必要的约束对规范他们的行为很有作用。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对小学生采取约束教育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1.制度约束。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约束的前提,也是实施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对小学生的某些行为以制度来实施约束,遵循教育规律与教育法规,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小学生有章可依、有则可循,约束及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为他们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2.目标约束。
有些小学生经受家庭变故、父母无心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在心里留有负面的阴影,找不到奋斗目标,不知发展方向,像无头苍蝇到处乱闯,十分无助。这时,我们若能及时帮助,为他们制定必要的阶段目标,通过目标约束,促使小学生集中精神为目标的实现努力奋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意志得到磨炼,困难得到解决,不良心理得到矫正,摆脱因不良心理或家庭变故产生的阴影,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行为约束。
在小学阶段,很多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上本位主义、放纵、溺爱,有些学生“唯我独尊”,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管学校的规章制度,我行我素,破坏公共秩序,损坏公共财物,损人利己,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学校要对这样的学生采取约束行为,让不良心理行为不会发生。如对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毁坏公物的行为,学校实施約束措施,规范小学生行为,让养成教育在校园开花结果,为小学生奠定人生的坚实基础。
小学生的不良心理是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如果家庭、学校、社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是可以矫正小学生不良心理的。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克服学生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学校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实际,努力做到“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