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通过用活资料袋,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资料袋 提高效益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教材编写资料袋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教师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用好,用活资料袋,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教师教学的一大智慧。
一、运用资料袋导入课文。
课始,教师板书课题后:
师:“孩子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上,我们都会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你望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会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顺势而导引入对“资料袋”的学习)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资料袋,划一划,你能从资料袋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全班同学默读圈划)
生:我从资料袋中知道了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了新中国的成立,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
生:我知道五星红旗的选用是由人民决定的。
生:五星红旗是受法律保护的。是中国的象征。
师:《国旗法》规定我们的每一个公民和组织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让我们怀着这份尊重,恭恭敬敬地再读一遍课题。(生读课题)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感知“资料袋”的内容,学生了解了国旗的来源,尊重和爱护国旗是公民应尽的职责,有了这些知识的积淀,对于课文中的中国留学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愿拿国旗换面包的举动做好了情感的铺垫。然而,教师的教学并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用“其然”引用关键的句子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课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说,这样就把资料袋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运用资料袋理解课文
充分运用“资料袋”中的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甚至于引用这些资料来解决问题可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
生1: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
生2: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千米。
生3:因为“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师:是吗?
生3:我从“资料袋”中知道,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长370千米,最深处2133米;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长90千米,最深处3200米。
师:嗯!你真会读书,把“资料袋”中的资料都用上了。雅鲁藏布大峡谷长——
生:504千米。
师:平均深度——
生: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
师:赶快计算一下,是它们的多少倍。(学生拿出笔计算)
生:长是科罗拉多大峡谷的1倍多、是科尔卡大峡谷的5倍多;深是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近3倍、是科尔卡大峡谷的2倍多。
师:所以作者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学生练习朗读)
三、巧用资料袋创境激情
教学片段《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课后“资料袋”内容)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全体齐读!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大家会背的就跟着老师一起背,还不能背诵的同学请朗读。
(生集体激情朗读、背诵)
这是浙江罗才军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的结课环节。细细品味此环节,我们不难发现教者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即“300多年后的战国《列子》记载”“500多年后,秦朝的《吕氏春秋》呈现知音相遇”“1000多年后的唐诗‘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2000多年后的明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2500年后的今天课堂上”,构成了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梳理成一条知音文化主线,再以一种类似电影慢镜头的手法,把课文内容还原为一幅幅故事画面和场景,引导学生分三次朗读原文,全班齐读全文,最后集体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此教学环节,堪称妙用“资料袋”的典范之作,足见教者研读的苦心孤诣,设计的独具匠心。教者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利用资料袋,把教学演绎得美轮美奂,与其深入研读文本,理清资料袋与课文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资料袋 提高效益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教材编写资料袋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教师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用好,用活资料袋,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教师教学的一大智慧。
一、运用资料袋导入课文。
课始,教师板书课题后:
师:“孩子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上,我们都会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你望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会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顺势而导引入对“资料袋”的学习)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资料袋,划一划,你能从资料袋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全班同学默读圈划)
生:我从资料袋中知道了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了新中国的成立,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
生:我知道五星红旗的选用是由人民决定的。
生:五星红旗是受法律保护的。是中国的象征。
师:《国旗法》规定我们的每一个公民和组织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让我们怀着这份尊重,恭恭敬敬地再读一遍课题。(生读课题)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感知“资料袋”的内容,学生了解了国旗的来源,尊重和爱护国旗是公民应尽的职责,有了这些知识的积淀,对于课文中的中国留学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愿拿国旗换面包的举动做好了情感的铺垫。然而,教师的教学并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用“其然”引用关键的句子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课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说,这样就把资料袋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运用资料袋理解课文
充分运用“资料袋”中的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甚至于引用这些资料来解决问题可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
生1: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
生2: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千米。
生3:因为“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师:是吗?
生3:我从“资料袋”中知道,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长370千米,最深处2133米;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长90千米,最深处3200米。
师:嗯!你真会读书,把“资料袋”中的资料都用上了。雅鲁藏布大峡谷长——
生:504千米。
师:平均深度——
生: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
师:赶快计算一下,是它们的多少倍。(学生拿出笔计算)
生:长是科罗拉多大峡谷的1倍多、是科尔卡大峡谷的5倍多;深是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近3倍、是科尔卡大峡谷的2倍多。
师:所以作者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学生练习朗读)
三、巧用资料袋创境激情
教学片段《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课后“资料袋”内容)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全体齐读!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大家会背的就跟着老师一起背,还不能背诵的同学请朗读。
(生集体激情朗读、背诵)
这是浙江罗才军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的结课环节。细细品味此环节,我们不难发现教者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即“300多年后的战国《列子》记载”“500多年后,秦朝的《吕氏春秋》呈现知音相遇”“1000多年后的唐诗‘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2000多年后的明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2500年后的今天课堂上”,构成了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梳理成一条知音文化主线,再以一种类似电影慢镜头的手法,把课文内容还原为一幅幅故事画面和场景,引导学生分三次朗读原文,全班齐读全文,最后集体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此教学环节,堪称妙用“资料袋”的典范之作,足见教者研读的苦心孤诣,设计的独具匠心。教者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利用资料袋,把教学演绎得美轮美奂,与其深入研读文本,理清资料袋与课文的关系,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