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为许多影视剧创作的音乐被广大老百姓喜爱、被同行专家称道,可谓行里行外咸宜。因此,作为从事音乐专业的我,对季平的音乐总有兴奋感和期待感。得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由季平为该片创作音乐的那一刻开始,我便对此有了相当的期望值。 2006年初,《乔家大院》终于亮相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当主题歌《远情》响起,“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咚呛哩个隆咚呛”。好个“咚呛哩个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为许多影视剧创作的音乐被广大老百姓喜爱、被同行专家称道,可谓行里行外咸宜。因此,作为从事音乐专业的我,对季平的音乐总有兴奋感和期待感。得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由季平为该片创作音乐的那一刻开始,我便对此有了相当的期望值。
2006年初,《乔家大院》终于亮相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当主题歌《远情》响起,“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咚呛哩个隆咚呛”。好个“咚呛哩个隆咚呛”,它将我的心点燃,以至于我长久期待所积累的情感瞬间得以宣泄,心弦随着层层叠进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三分半钟的主题歌,季平用简洁、精致的音乐元素将整个剧情和主题思想推向全剧的高潮。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作曲家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并经过严密的逻辑构思的结果。
一、 浅吟低唱、动人心魄
歌曲选择女声独唱,定位通俗(民通)唱法,由青年歌唱家谭晶演唱。前四句以清唱形式来表现歌词的内涵。
谱例一:
无伴奏演唱用在歌曲的开始,实在出乎意料。从剧情的角度分析,它直接、清楚地交待了人物内心的来龙去脉和情感冲突,让歌词在没有干扰的环境中用浅吟低唱的人声感染观众的听觉,从而产生灵魂的碰撞。歌曲旋律以民族传统调式徴调式为基础,其中又渗透着宫调式和羽调式的色彩,突出了山西独有的地域风格,既好听,又亲切,仿佛让人嗅到了那片泥土的芳香。此外,无伴奏演唱的另一个特点是给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这方面,季平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修养,他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柔和地连接起来,使演唱者的语言和歌唱气息达到最佳表现状态。一个停顿、一个连贯的休止符不仅使演唱者的演唱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更让听众充分感受了浅吟低唱、声断情牵的声乐魅力。
二、 巧用衬词、以奇制胜
主题歌中男声衬腔部份很精彩,衬词用得巧妙熨贴。“咚呛哩个隆咚呛”乍耳一听有些调侃的成分,然而,它三次出现在作品里,不同的力度,不同的情绪,为作品巧妙地穿针引线,将男主人公乔致庸不平凡的经历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喜爱读书,一心求取功名的商家后代,在家人和家事的逼迫下,不得不放弃即将成就的功名去接管一生一世最厌恶的生意,为此痛失自己心爱的姑娘。商场的风风雨雨,生活的坎坎坷坷却造就了乔致庸远大的晋商情怀。
谱例二:
从女声独唱“春去秋来……”开始,青年歌唱家谭晶声情并茂的演唱引出大提琴与弦乐队隐藏在旋律中的复调。你一言,我一语,用音乐语言深情交流,逐渐将音乐推至高潮,紧接着富有弹性和力量的男声齐唱“咚呛哩个隆咚呛”张扬在整个音乐中,我被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了,从心底涌出一股刚毅的情愫。为此,我请教作曲家这一衬词的由来,季平说“歌词里没有衬词,看完剧本做音乐构思时心里总有一个遥远的形象和律动在召唤我,也困扰着我,然而,用什么词汇都不能释怀,想到极致,这个衬词突然跃入我的眼帘,逐渐有了清晰的形象,并且越发鲜活起来。”的确,“咚呛哩个隆咚呛”是诠释主人公性格最生动最形象的语言,我想这就是一个作曲家灵感的闪现——巧用衬词,以奇制胜。
三、 特色乐器、画龙点睛
歌曲尾声部分,作曲家以山西晋剧的主奏乐器结束全曲。
谱例三:
极富民族特色的旋律,加上特色乐器演绎纯朴、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鲜明的个性和色彩使主题得以升华。看似非常简单的配器手法,听起来却是那样的有滋有味,大有吃饺子再蘸上地道的山西老陈醋一样舒服。季平酷爱民族民间音乐,他的作品都是以此为基础然后扩大、深入、发展。周巍峙先生曾这样说:“季平的歌曲有着他鲜明的个性,他那饱受民间音乐滋润的动人曲调,是融会了人民心灵的丰富感情,总给人以强烈的亲切感,‘过耳不忘’。他的艺术个性和特有的地方风采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而且不断有新的发挥,所以听他的歌曲常常是一曲惊人,不同凡响”①。据说他几下山西,到民间艺人中去寻找最纯朴的民族音乐语言,一路不辞辛劳,终于为全剧的音乐划上了精彩、圆满的句号,为喜爱音乐的人们再一次送上了一道音乐美餐。
“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咚呛哩个隆咚呛……”电视剧已淡出我的视线,然而季平的音乐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不时翻出来咀嚼一番,每每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我佩服季平旺盛的创作思维,我敬慕季平坚持走民族音乐道路的执着信念,衷心祝愿季平的音乐创作青春常驻。
① 选自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为赵季平影视歌曲65首作序。
赵保平 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双簧管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① 公共选修课,又称通识教育课,是普通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普及性课程,而音乐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得到普遍认同,学校音乐教育法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但当时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音乐师资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之一。为此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开始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制定了调查问卷,一种由学校填写,另一种由音乐教师填写,发放形式是由教育部普通教育司转
本刊讯2009年12月23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主办的“弦·键之声”钢琴、弦乐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此次音乐会参演的都是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专业学生,演出曲目包括凯文·欧森的双钢琴入手联弹乔普林的《拉格泰姆狂想曲》、格拉那多斯的《稻草人》、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双钢琴作品《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八首作品。这也是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演奏专业2001年成立以来的首次
逅》是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应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女士委约,为四把琵琶和南音琵琶而作。作品于2008年5月创作完成,首演于中国音乐学院,此后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音乐成果展演闭幕式音乐会”和“第八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等音乐会上多次公演。 《邂逅》在每次的上演中都深受听众们的喜爱,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赞扬。作为一部专门为琵琶而创作的现代民族室内乐作品,《邂逅》充分发挥了琵琶的表现力
吕骥(1909年4月23日—2002年1月5日)是世纪音乐家,因为他经历了几乎整个20世纪,他的创作、研究、教学、组织等音乐活动也都直接地影响着我国20世纪的音乐事业,在我国现代、当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作曲家吕骥的创作丰硕,合唱《凤凰涅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今已成为全军院校校歌)等许多作品为一代之杰作。同时,作为音乐界领导的吕老对我国的音乐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始终把音乐创作放在首要的位
赵家珍的几次雅集,笔者均因故错过了。她后来邀我观赏8月初在恭王府大戏楼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周——古琴系列音乐会”,结果又由于那里无障碍的缺失令我这个轮椅客不得不望而却步。于是乎,赵家珍干脆在自己的府上为我开了一个专场音乐会。尽管此前曾经无数次在视频和CD上看过听过她的演奏,但这回的感受绝对是非 同寻常的。坐在琴台旁的赵家珍仿佛完全换了一个人,刚才还在吴侬软语娓娓道来的她,忽然转而使用了另外一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中国国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后文简称“申遗”)也获得了全面开展。综观几年来举国上下一齐行动,已经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的“申遗”实践,其工作可谓有得有失。其中的所“得”,亦即已经取得许多重大成绩的部分,目前已经见诸各类文件和报端。这里,仅就“申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方针中暴露出的一些思维观念问题进行一
不是陕北人,胜似陕北人。对陕北民歌和陕北民间文化一直情有独钟。有幸观赏了陕西榆林民间艺术团创作演出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使我眼前骤然一亮,心旌为之一震。我以为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台“秧歌剧”别开艺术新生面,为我们推出一个全新样式、全新形态的舞台新剧目。 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选取“米脂婆姨”和“绥德汉”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为载体,以当代人的文化视野、审美视角,以传统文化的经纬
五月的上海正是春风得意的季节,一年一度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烂漫鲜花中盛放。作为音乐节的承办方之一,上海音乐学院在5月6—17日奉献的六台八场系列音乐会,从各个侧面全方位地展现了该院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上的实力与成绩。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这八场艺术实践内容丰富、包罗万千:有原创新民乐与音乐剧,也有西方经典音乐和中国当代先锋作曲家的作品;有“上音”国际国内获奖独奏家的精彩展示,也有来自美国旧金山音乐
时代的呼唤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事中国交响乐艺术的几代人,历经坎坷曲折、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中国交响乐走向世界的新局面。然而,中国交响乐至今仍未达到创作—演出—欣赏—教学—理论的全方位、一体化、国际化的高水平。 根据早年美国交响乐团联盟的统计,在美国演出最多的古典交响乐作曲家是: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海顿、瓦格纳、巴赫、德沃夏克、罗西尼、亨德尔、柏辽兹、威尔第、门德尔松和舒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