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应当看到,多数后进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有自身的智力和情感因素,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环境不佳和学习习惯不好等因素。既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后进生也不例外,笔者在平时日常教学中,牢固树立了能转化好每一位学困生观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心最容易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信任,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的桥梁。对学生有爱心,要相信学生,体谅学生和热爱学生,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又可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所以本人想尽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困生”的内心世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因此“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学困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他们。例如,我班有这样的一些个头很高、很有思想、总以为自己是大人的学生,为了转化他们,我就配合他们的心理,把他们当成同龄人去交谈,去了解他们的爱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他们做朋友,日子久了这群孩子跟我无话不谈。在跟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很讲义气,于是我就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说:“作为朋友你们太不义气,为什么我教的东西你们就是不学呢?你们这样给我造成很多麻烦哦!”他们想了想告诉我:“老师,我们不是不学,只是学习太辛苦了。”听了这些,我跟他们聊天,让他们明白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最后他们说:“老师,你的心意我们明白,虽然还是不太想学,但作为朋友,以后只要您发话,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尽量掌握。怎样,够义气吧?”从那以后真的比以前进步多了。虽然他们没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但是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呢?
在这一教学信条的指引下,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着后进生的成长。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心,时时关注他们,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遗忘在角落里,相信这群“特别的孩子们”也会变得品学兼优。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有许多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我们的教学工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重要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我对七、八、九年级学生各采取了分层次、分步骤地举行每月兴趣小组成果汇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具体地说根据七年级教材进行“谁记的单词多”,根据八年级教材,我们举行了学生两人组合(一方用肢体语言表演,另一方猜动词短语)的5分钟“词组竞猜大赛”,根据九年级教材,我们举行了“自我介绍”“我眼中的青奥会”等演讲活动。这样的比赛力求让所有的后进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预定的任务,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比赛充分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
江苏译林版牛津教材是模块学习,例如8B Unit 4—Unit 6中心话题是“慈善事业”,我让学生学会就“慈善事业”展开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各种任务型学习。如:英语角活动,组织一次慈善表演,组织一次慈善长跑,写电子邮件,唱英语歌,做英语游戏等。结合“玉树地震”“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事件,真正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在学英语中用英语,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三、建立新的学生评价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评价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应该以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学到了多少知识来对待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及时肯定和表扬学困生,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可以让他们产生要求进步的动力。在每节英语课上,我总是把较容易的问题留给学困生,或叫他们朗读事先读过多遍的单词、句子和对话;或叫他们进行简单的对话表演……当他们读对了,表演正确了,我总不忘送给他们一句“Good,you are clever!”;或者面带微笑地朝他们竖起大拇指;或者给以掌声等。而他们往往会因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激动万分,往往会让他们感觉到“我也行”“我也是可以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的”,“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一、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心最容易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信任,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的桥梁。对学生有爱心,要相信学生,体谅学生和热爱学生,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又可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所以本人想尽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困生”的内心世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因此“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学困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他们。例如,我班有这样的一些个头很高、很有思想、总以为自己是大人的学生,为了转化他们,我就配合他们的心理,把他们当成同龄人去交谈,去了解他们的爱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他们做朋友,日子久了这群孩子跟我无话不谈。在跟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很讲义气,于是我就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说:“作为朋友你们太不义气,为什么我教的东西你们就是不学呢?你们这样给我造成很多麻烦哦!”他们想了想告诉我:“老师,我们不是不学,只是学习太辛苦了。”听了这些,我跟他们聊天,让他们明白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最后他们说:“老师,你的心意我们明白,虽然还是不太想学,但作为朋友,以后只要您发话,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尽量掌握。怎样,够义气吧?”从那以后真的比以前进步多了。虽然他们没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但是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呢?
在这一教学信条的指引下,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着后进生的成长。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心,时时关注他们,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遗忘在角落里,相信这群“特别的孩子们”也会变得品学兼优。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有许多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我们的教学工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重要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我对七、八、九年级学生各采取了分层次、分步骤地举行每月兴趣小组成果汇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具体地说根据七年级教材进行“谁记的单词多”,根据八年级教材,我们举行了学生两人组合(一方用肢体语言表演,另一方猜动词短语)的5分钟“词组竞猜大赛”,根据九年级教材,我们举行了“自我介绍”“我眼中的青奥会”等演讲活动。这样的比赛力求让所有的后进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预定的任务,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比赛充分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
江苏译林版牛津教材是模块学习,例如8B Unit 4—Unit 6中心话题是“慈善事业”,我让学生学会就“慈善事业”展开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各种任务型学习。如:英语角活动,组织一次慈善表演,组织一次慈善长跑,写电子邮件,唱英语歌,做英语游戏等。结合“玉树地震”“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事件,真正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在学英语中用英语,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三、建立新的学生评价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评价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应该以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学到了多少知识来对待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及时肯定和表扬学困生,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可以让他们产生要求进步的动力。在每节英语课上,我总是把较容易的问题留给学困生,或叫他们朗读事先读过多遍的单词、句子和对话;或叫他们进行简单的对话表演……当他们读对了,表演正确了,我总不忘送给他们一句“Good,you are clever!”;或者面带微笑地朝他们竖起大拇指;或者给以掌声等。而他们往往会因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激动万分,往往会让他们感觉到“我也行”“我也是可以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的”,“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