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神的享受——我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_i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81年读研究生时,就读过许祖云、徐昭武等老师编著的《鲁迅在南京》,读得津津有味。现在,35年后,徐昭武老师又寄来了他新编著的《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资料更为翔实与全面,我依然读得兴趣盎然。原因就在于,“鲁迅”与“南京”都与我的生命有着割不断的精神联系。
其他文献
人们通常将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色彩的词成为颜色词,在各民族的语言中,颜色词都是作为词汇中的重要部分而存在。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
为了对'应当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教学和数学课堂文化'这一问题做出解答,我们应跳出数学教育,从更大的范围进行分析思考,特别是,应当深入去思考: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
回到常识,是当下一个很热的命题,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但,常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会被质疑,甚至有可能会被颠覆。  比如,“世界上不缺少美,缺的是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多哲学、多有深刻的哲思。不过,他被一位盲人质疑了,重新解读了。  一位从事按摩的盲人师傅,讲了一个故事。去年,他去了一趟华山。华山那个险峻啊,从别人的提醒和自己的感觉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通过长空栈道的时候,很多游客为他让路,还有人在
我们乘着科学的翅膀,飞越了二十世纪。我们亲手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奇迹,走进了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可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幸福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社会矛盾并没有如人类期待那般减少,反而让人们更加忧虑地球家园的未来。  失落与困惑中,人们再一次回望来路,重新探寻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群人拥有的力量与使命,这才纷纷把目光重新投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下,学校文化建设有个重要理念: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我曾有小文论述过这一理念的内涵,今天想说的是,关于图书馆。  首先是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发生在里面的故事真多。曹禺,这位戏剧大师,他的《雷雨》是在图书馆完成的。我猜想,他一定是在图书馆获得灵感,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把图书馆当作《雷雨》里的那个家。所以,《雷雨》总是有不少的书卷气,很高雅。钱钟书,这位文学巨匠,曾说过这样的话:“横扫清华图书馆。”横扫者
“让儿童站立在课程的正中央”“让儿童站立在课堂的正中央”,几近成了专家和教师的共识。最近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让儿童站立在中央了,中央就那么大,那教师站到哪里去呢?提问
在贵州黄果树,吸引我的当然是黄果树瀑布,高70多米,宽近100米,飞流直下,水花溅湿了衣服。尤其是那水帘洞,人在洞内,瀑布在洞外。洞内水滴发出奇妙的声音,像是“中国诗词大会”上等待赛手报出答案前的声音;洞外飞瀑的声音,与洞内水滴声相互映衬,让人在遐想中有另一种享受。  也许是水的无穷无尽的滋养吧,在黄果树的山上,不时会看到大榕树,一棵又一棵,互相缠绕着向上、向外,古朴、苍劲,似是与山石对话,又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