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当的意见 谨严的学风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deda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老审阅鲁迅著作注释稿述例
  
  径启者:嘱看《彷徨》注释稿已经看完,今将鄙见之记录十六纸寄上。仍如以前几回所说,未必都对,务恳斟酌采纳。收到之后,请赐一复信,俾得放心。
  叶圣陶启七月十四日下午
  
  叶圣陶先生此信写于一九七六年,是给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的。在那两三年间,叶老陆续审阅了部分鲁迅著作单行本的注释稿,他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一本接着一本,逐条逐句地加以审阅,从内容到文字,甚至一个标点、一处注音也不放过,提出了大量的宝贵的意见。他还对照着细看了鲁迅原文,对某些未注之处,建议补注。他所看过的每一本,都提了上百条意见,在每页二十四行的稿纸上密密地写满了钢笔字,一写就是十几页,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那些年,叶老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视力衰退,看小字很吃力,但他坚持着一本本地看下去,没有表现过一点犹豫和为难。他对工作的这种不辞辛劳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真令人感动、敬佩不已!
  叶老为这些注释所写的书面意见,我一时无法找齐;手边有的只是他对《彷徨》、《野草》和《而已集》三种“征求意见本”写下的意见稿,现在就以此三种为例,谈谈叶老这项工作的情况。
  在叶老所提意见中,最多的是对注释文字的修改。他从语法、修辞的角度,指出某条语气不顺、措词不当或与事物情状不符等疵病,用诚恳的商量的态度提出修改意见。例如《彷徨》中的《肥皂》一篇,有一条关于“皂荚子”的注释,原文是:“一种落叶乔木的果实,过去在肥皂未普遍使用以前,有些地区常用来洗衣物。”叶老在“果实”前加“荚状”二字,将“过去在肥皂未普遍使用以前”改为“在肥皂未普遍使用的时候”;并用括号附了一句说明:“过去在……以前,罗索而叫人胡涂。”经叶老一改,皂荚子的形状就显现出来,全句也通顺而明白了。同书《弟兄》篇说到公寓里的寓客“看戏或是打茶围去了”,注释稿关于“打茶围”的注是:“旧社会中对去妓院喝茶、取乐的说法。”念起来很拗口,叶老指出:“‘对’‘去’是两个单字的词,两个单字的词连在一块儿不顺口,不好念,最好避免。”又如《野草》中《我的失恋》有“爱人赠我百蝶巾”句,关于“百蝶巾”,注云:“指有一百只蝴蝶图案的手帕一类丝绸织品。旧社会的地主、官僚以‘蝶’的读音和‘耋’(八十岁)的读者相同,取其吉利,往往用‘百蝶图’象征白头偕老。”这条注释,初看去似乎没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但是叶老主张在“手,帕一类”之后加个“的”字,这的确是不可少的(叶老在另一处特别指明“‘的’字不宜随便省”);又建议改第二句为“……以‘蝶’的读音和‘耋’(八十岁)相同”,删去后面“的读音”三字,这样文字就简练得多。同书《狗的驳诘》中有“叱咤”一词,原注说:“发怒的声音。叱,大声呵斥;咤,怒斥。”叶老主张:“前五字删去。(看了下文的注,就知道并非“声音”。叱咤二字也不必分开注。)”象以上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除了个别字句的改订以外,叶老有时还代拟整条注文,如《彷徨》的《祝福》篇中说到“朱拓”,原注说:
  
  “将薄纸铺在碑文或器物的图案上,经拍打使它们显出形状,然后用颜料把这些图案文字涂摹下来,这一制作过程叫拓,朱拓就是用银朱等红色颜料拓下文字或图案。”
  
  叶老改为:
  
  “将纸铺在石碑或雕刻着文字图案的器物上,经过轻轻拍打,使纸在碑或器物凹下的部分也凹下去,然后用蘸着墨汁的布团在全面轻轻按捺,凹下的部分碰不着墨,文字和图案就毫不失真地留在纸上了:这一操作过程叫拓。朱拓,是不用墨汁而用红色颜料拓的。”
  
  两相比较,叶老改写的准确明白多了。叶老在注文后还有几句附言:“作注遇到这样的条目很麻烦,自以为说得全齐了,读者看了未必就明白。我这样改写,自己并不满意。请同志们再斟酌。”这些话表现了叶老的谦逊,也是深知作注甘苦的经验之谈。叶老认为注释应当详尽,同时要注意避免多余的议论,让读者自己思索。如《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墙壁上有一只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注释稿后半说:“这是反动理学家所崇奉的‘修养’标准。‘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也以此来掩饰他的冷酷面目。”叶老说:“本注末了一句,我以为不说为好。不说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可能体会得广且深。说了,反而把读者的思索限制住了。”这是很中肯的意见,可说是一条原则,不止适用于这里所谈的一条注文。
  时老在注释稿已有的条目之外,还提出鲁迅正文的某些地方,应当加注。如《祝福》中写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叶老说:“以前一向未曾注意,现在看见‘即今’,觉得很生,不知其来历。恐怕读者中会有与我同样情形的。建议对这两个字商讨一下,并且作注。”又贴一小条说:“记得从前人家贴门联有‘圣代即今多雨露’的句子,不知是谁的诗句。文中用‘即今’的,竟想不出。”又如《而已集·再谈香港》说到“查关”,鲁迅所携十箱书只有两箱未动,“这两个硕果,却全是伏园的书箱”。“硕果”无注。叶老建议:“‘硕果’恐必须注。现在说‘丰硕的成果’,而这里的‘硕果’却表‘仅存’的意思,恐有些读者不知。”也有虽已作注而语义不全的,叶老指出应加补充,如《而已集·略谈香港》中有“颜之推以为学鲜卑语,弹琵琶便可以生存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的话,原注仅引《颜氏家训》说明出处,别无其他解释。叶老认为:“这一条注要说明当时学了鲜卑语与‘伏事公卿’有什么关系。否则读者虽然看了所引《家训》的原文,还是不能懂得鲁翁的意思。”叶老对照着注释细读正文,不仅提出补注意见,连正文偶然出现的错字也一一辨认了出来。如《彷徨·在酒楼上》写一个酒客的“拥肿的圆脸”,叶老指出:“‘拥’字并非排错,但确是错字。请斟酌该如何处理。”又《而已集》中《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篇说竹林名士“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带”;叶老说:“‘带’是‘戴’之误,要不要说一下?”象这些,说老实话,我以往看鲁迅著作时,是一直没有注意到的。
  我细读叶老的意见稿,除获得语言文字上的许多教益以外,还另有一种收获,即从叶老的一些提示加深了对鲁迅原作的理解。鲁迅作品中常出现江浙一带的方言和习俗,这和作品的环境描写、人物刻划都是很有关系的,而读者往往不注意,注释稿也没有点明。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模样还周正”,叶老指出:“‘周正’是方言,我们苏州也有,苏州绍兴方言有很多共通的。‘周正’大致相当于‘齐整’。”《肥皂》中写四铭从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叶老指出:“这个‘汇’字是方言,绍兴有,我们苏州也有。我查《现代汉语字典》,没有收这样意义的‘汇’字。……‘汇’的动作如何,我知道而说不清楚。”同篇中写没有人给讨饭的“孝女”一个钱,四铭浩叹“岂不是全无心肝”,薇园也没有给钱,认为这是“对着和尚骂贼秃”;四铭叫他“不要多心”,说:“你自然在外,又作别论。”叶老对这两句作了说明:“‘又作别论’就是‘在外’的意思。这样的谈话风格,我看了就仿佛遇见了比我老一辈的读书人。现在年轻人看了,只会感觉说话可怪,不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关于旧时习俗的,如《孤独者》中写魏连殳的祖母入殓时,亲族们哭拜之后,“沉静了一瞬间,大家忽而扰动了,很有惊异和不满的形势。我也不由的突然觉到: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这里作者没有点明大家“惊异和不满”的由来。叶老为我们解释,在这种场合,“重孝的子孙必得跪在草荐上”;“吊客行礼的时候,丧家的主要承责人照例要哭,哭不出就假哭,这也算丧仪之一。因此,连殳当祖母入殓,大伙儿哭着的时候,竟然不哭,而且坐在草荐上,这太不合丧仪了,人家就觉得‘惊异和不满’了。”这样从礼俗上加以疏解,那几句正文就前后贯通,意思显豁了。这些地方,叶老都没有建议加注,他只是将想到的随手记下,供编注者参考;然而,这些话对了解鲁迅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多么富有启发!
  叶老在《彷徨》注释审阅意见的第一行记明:“(一九七六年)七月五日下午开始看”;末行记明:“七月十四日午后看完”,共花十天的时间。他提了一百六十多条意见,约七千字左右,共十六页。
  《而已集》自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七日开始,至十二月五日看完。叶老在附信中说:“因为曾患微恙,《而已集》的注释看了将近一个月才完毕。”他提了约一百五十条意见,五千多字,共十二页。
  《野草》自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一日开始至十四日看完,所提意见约为一百三十条,三千六百字,共八页。
  面对着这样繁多而详尽的意见,我在举例时很多条都想用上,不忍搁置,可惜限于篇幅,不能备述。不过仅从上文所举的少数例子,也可看出叶老意见的精当和态度的谨严了。这一审阅工作,对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自然并非一件轻易事,其辛劳是可以想见的。但叶老欣然接受这一工作,“曾患微恙”,也不终止。后来由于鲁迅著作注释体例的改动,叶老的很多意见,在鲁迅著作单行本和全集的注释中没有反映出来,少有人知道叶老曾为之付出了如许心力。虽然叶老雅不欲别人谈他的事,但我认为他的这种工作精神值得学习,不应任其湮没;现特草此小文,略作介绍。只是我的文字拙劣,不清楚、不适当的地方,一定不少;叶老见之,我想也会剀切地一一给予指正的吧。
其他文献
记李白凤    李白凤先生的《东夷杂考》一书,终于由齐鲁书社印行面世了。面对他这部遗世之作,引起我许多慨叹和回忆。  白凤先生的这部遗著虽然只有短短数万言,在学术上也算不得煌煌巨著,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种种悲辛却是一般的著作所难比拟的。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他多年含辛茹苦的泣血之作,也是他晚年耿介独立的精神写照。  白凤先生是三十年代的新诗人,又是一位精于治印的篆刻家。解放以后,他先后在山西、河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的成书年代向无记载,但据仁宗嘉四年(一○五九)陈洵直序刘撰《五代名画补遗》:“今因集本朝名画评,又捃拾其(指胡峤《广梁朝名画目》)见遗者,叙而编之,名曰《五代名画补遗》。其门品上下,一如《圣朝名画评》之例类,仍附之于后者,亦明我圣朝文事之载郁云。”可知《五代名画补遗》成书于嘉四年之前,而《圣朝名画评》应更在此前。  可是,翻阅《圣朝名画评》卷一“人物门第一”,却三见“神宗”的
《花》,1964年,建馆藏品,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匹兹堡。安迪·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捐赠。收藏编号:1998.1.26。《二十五只叫山姆的猫和一只蓝色的猫》,1956年,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匹兹堡。安迪·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捐赠。收藏编号:1998.2.9。  为纪念安迪·沃霍尔,1990年,在他逝世3年后,摇滚音乐史上著名的地下丝绒乐队的两位核心成员卢·里德与约翰·凯尔,时隔20余年重新聚首,合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写过一篇著名的论文——《论权威》。他用不可辩驳的逻辑证明了任何社会都需要权威。这并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如果没有权威,最起码的联合行动都不可能,更不要说日益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了。恩格斯写道:    “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
整理、辑注和出版各地名胜古迹的诗文史志,无疑是文物、学术、旅游和出版部门面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蓬莱阁诗文选注》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蓬莱阁是胶东最悠久的古建筑群,被人誉为山东半岛上的一颗“明珠”。它久以险峻的地势、奇特的构筑和神奇的传说与景色而驰名中外。看到五位同志合作,在《蓬莱阁诗文选注》里汇集了一百多篇有关蓬莱阁的诗文,并加了一番梳理分类,做了不少注释和串解,读后很有
一代诗人从刘旦宅的《诗人画册》中向我们走来:屈大夫行吟泽畔;蔡文姬跋涉荒漠;李白举杯邀月;杜甫提笔凝思;苏东坡临江放歌;辛弃疾挑灯观剑;……  翻开这本诗画合壁的画册,仿佛置身于璀璨的诗星之中,吟诗观画,重游艺术宫殿。然而,人们不曾想到,这本优美的画册竟产生于不很遥远然而苦难的昨天。  刘旦宅“文革”中入狱。出狱后,他拖着瘦弱的病体,用娟秀的蝇头小楷抄录了屈原《离骚》全文和李白、杜甫的四十五首诗,
就魏晋南北朝这段文学史来考察,时间虽不及四百年,但就社会思潮来说,儒、释、道俱全;就作家的创作思想来看,从禁锢走向解放;就文学作品的内容分析,由言志到抒情的脉络清晰可寻;就文体的发展而论,各类文体大体齐备。更不用说这时期文学观念之确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总结性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包括各类文体的文学选本:《文选》。  从建国以来出版的几部文学史来看,对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的
《读书》二十周年合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战后西德的经济复兴       读《第四帝国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整个德国到处断壁残垣,一片废墟。在政治、军事上,它是战败国,受到美英法苏的占领和控制;经济上,它被认为处于德国自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以来的最低点。然而,在战后不长的时期内,西德国民经济获得了极快的发展,以创造“经济奇迹”闻名于世;在外交上,它于一九五
生病除了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有时还会有心理上的负担感。很多人在生病的同时,常常也会体验到情绪上的压力,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其实,这些压力常常来自我们对健康的观念。关于健康,一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另一种认为,生病是健康的一部分。  两种看法都对。不过,我更喜欢后者。  后者是更高维度的健康定义。它把健康看成一个动态变化的范围,并非只有“不生病”一种状态才是健康。人的状态在波
词人选词,别具慧眼;当时人选当时词(一般称作“时选”),更可以看到一时的创作风貌和选家的审美意识,因此,文学史研究者都十分重视时选。清初,词学大昌,词的选本也应运而大盛,据所知,著名的时选就有十几种之多,其中以《瑶华集》最为脍炙人口。  《瑶华集》入选词人五百余家,辑词两千余首,集后附词话、词韵。这样一部大书,在当时可算是空前的巨构了。  词学入清复振,顺治、康熙间更是作手辈出,佳作如林,体制多姿